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文|覃洁兰

2024年9月27日,在“第六届国际移动机器人集成应用大会暨复合机器人峰会”的圆桌讨论环节,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进科、翼菲科技移动机器人CEO张旭、威迈尔(VMR)总经理郑超、上海君屹自动化副总经理李伟、宜兴中车时代半导体芯片工程技术部主管李广、M31资本董事钟南海,围绕“工业复合移动机器人的未来应用”“智能移动与协作操作的具身智能未来形态”等热点话题,发掘复合机器人应用、探索具身智能技术未来实践方向。

应用市场受限,复合机器人产业上下如何爬坡?

复合机器人,集成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它们能够完成从搬运、装配到检测、维护等一系列复杂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在新能源、半导体、3C、医药、日化等行业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但由于存在一体化控制难题、成本和具体场景落地的问题,应用市场仍相对狭小。

宜兴中车时代是一家半导体终端企业,目前公司已在工厂小批量引进移动机器人,对于当前终端企业面临的痛点和需求,宜兴中车时代半导体芯片工程技术部主管李广谈道:“首先,AGV目前在芯片半导体行业只是局部小规模应用,如果未来迎来大规模应用,我认为难点在于AGV的调度系统。如何进行逻辑优化,让它产生最大的搬运效率,提升企业的生产节奏,将是AGV企业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其次,目前在工厂内仍有人机共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值得发掘和探索;最后,工厂普遍要求机器人车身越来越小,以提高整个厂房的利用率。以上三点是我们存在的痛点和需求。”

宜兴中车时代 半导体芯片工程技术部主管 李广
上海君屹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定制和技术自主研发的企业,提供智能工厂的完整解决方案,涵盖汽车装备、新能源装备、机器人应用和激光技术应用等领域。作为一家系统集成商,上海君屹自动化副总经理李伟结合实际谈道:“在汽车和锂电制造板块其实都存在高自动化、高精度的需求,但在当前的应用环境下,这些领域对于复合机器人的应用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应用一些重载AGV。未来可以期待在汽车装配、涂胶等跨工位环节引进复合机器人,从而减少设备投入、保证生产节拍和安全性。

上海君屹自动化 副总经理 李伟
对于复合机器人在汽车、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展望,他谈道:“首先要想清楚复合机器人能给现有的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使用复合机器人的成本更便宜,还是人机交互、多机交互带来更好的使用效果,更或者是对于空间利用率的优化,帮客户实现更高的价值,这样有意义的变化才能促使一个产业替代掉现有的生产方式,因为任何客户都想得到高回报率。”李伟认为,复合机器人当前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借助视觉、触觉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

对于复合机器人市场困局,翼菲科技移动机器人CEO张旭谈道:“我认为复合机器人应用受限在于制造和部署的成本过高。例如在我们的客户当中,有许多非规上企业也需要复合机器人,但对他们而言,复合机器人价格过高,这种自动化方案并不经济。”

同时,张旭认为,降低成本的前提是限制客户需求的扩张,产业一定要聚集和批量化,才能实现产品降本。作为行业里提供优质的ODM服务的企业,翼菲科技面向整个移动机器人行业,推出了“GAIA计划”,倡导把软件、车体与交付拆分,希望打造更加开放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持续打造出高性价比的车体。

翼菲科技 移动机器人CEO 张旭

威迈尔(VMR)总经理郑超也认同复合机器人的高成本使得应用受限的观点,他还补充道:“复合机器人的高定制化是其高成本的重要原因。首先在产品开发的时候,机器人的硬件本身以及抓取的动作逻辑,大多的时候都需要定制;此外在现场实施阶段也面临反反复复的调试,这个过程耗费成本非常高。”

威迈尔(VMR)总经理 郑超
对此,郑超提出解决思路:“一方面,可以在复合机器人本体形态上增加一些相对通用性的设计来覆盖部分工业场景应用,从而大幅降低定制化带来的高成本。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可以在软件算法做一些泛化,先在局部的场景或行业开展试验,再逐步过渡到更多场景,帮助缩短开发和部署周期。此外,同在人机混行的场景下,复合机器人对安全性能的要求要比普通搬运的AMR更高。因此,需要更高更强的感知能力赋能复合机器人,以保证机器人的运行安全。”

李伟表示:“我们还需要找到复合机器人进入汽车、新能源领域的突破点,然后逐步普及,形成更加标准化、更大规模化的应用。虽然距离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路程,但我相信通过移动机器人产业上下的通力合作,这一目标终会实现。”

立足实际,紧跟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浪潮

在具身智能浪潮下,无论是复合机器人还是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都展现出别样的发展活力和发展机遇。各种技术的交流碰撞,各方资本的交错联动,让产业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作为专业的市场化投资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波具身智能的变化和演进?M31资本董事钟南海表示:“我觉得上一波人工智能浪潮走的是先专用后通用的路线,而这一波的人工智能变化趋势,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可以实现先通用后专用。就从这点来说,其实会让我们投资人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M31资本 董事 钟南海
他从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层、小脑精细管理层以及最终应用层面,结合实际例子谈到投资人所关注的价值要素:“我们发现,目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路线是依托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而这样的大模型可以让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在大脑层面实现诸多突破,使之能够接受更深层次的指令,这是机器人发展的良好机遇。而对于要实现精细管理的小脑,目前也很考究每个创业团队的能力背后花费的心思。从大脑的决策到小脑的控制,我们更关注背后的技术能否实现可复用性,而不是机器人能否漂亮地翻几个后空翻。

钟南海提到目前投资人对具身智能应用所关注的三个方向:“一是偏B to C的、需要机器人具有交互服务能力的行业,例如在前端营销或导览,一般在这些领域用双足机器人会更有亲和力;二是更偏生产制造端的B to B类应用,轮式的底座搭配具备大脑小脑能力的上身会更受欢迎。三是在特殊场景中,特种机器人将大有可为。”钟南海认为,当前国内掀起的具身智能浪潮要依托中国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和好的赛道去寻找更高的价值,切准降本增效的痛点做文章。

郑超也认同掌握的技术要与行业和产品进行良好的结合,他表示:“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圈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封闭,一些模型其实都可以从开源里找到,而对于企业来说,更多的思考应该放在如何与产品研发结合、如何应用到实践场景中。

李伟同样表示,作为系统集成商,更多的工作是跟随和配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客户的工艺变更来开展。他还谈到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给终端应用市场带来的新展望:“现阶段,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更多集中to C端,而对于to B端的应用,我们可以期待利用具身智能技术来更高效地解决一些系统性或是方案性的问题,我认为这种应用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长期来看,面对这样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还需要产业上下游的密切结合和群策群力,找到突破点持续推广应用。
他认为,自动化只是一个躯体,信息化才是灵魂。自动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才能把智能化做好。这“三化”是目前工厂普遍存在的需求,也是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商要努力的方向。
至于如何利用具身智能技术将移动机器人产品品质提升,张旭谈道:“一定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我们要勇于尝试新技术、学习新技术,但是不能唯技术论,出现大量投入但毫无回报的情况。任何技术都要能形成落地方案,这是我看待具身智能技术的观点。”

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李进科最后指出:“工业与互联网等其他高新技术行业不同,它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业者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我们可以积极地拥抱新技术,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的精神本质,真正地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把交付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