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李庄,虽自秦汉始就有了建制,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一直是“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傅斯年语),一场改变中国也改变了李庄的八年抗战,让李庄成为享誉世界的“万里长江第一镇”。

     地理大致决定在何处创造历史,但创造历史的主要是人。

     1939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一年,眼见烽火连天,国势衰微,汪精卫悄然脱离陪都重庆,秘密潜往越南河内,开始与日本暗通款曲,屈膝求和。其后汪伪政权还都南京,奴颜婢膝的知识分子有如陈公博、殷汝耕、李士群、王克敏等,纷纷从敌占区乃至大后方向南京云集,在汪伪政权中担任要职。

     与这股离经叛道的逆流相反,大批救亡图存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从北方和沿海,穿越战火纷飞的封锁线,撤迁至陪都重庆、昆明和成都。只是谁也没想到,许多“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巷陌……”

     这是岱峻在《发现李庄》三部曲中的情景描述,战时李庄以共担国难之勇气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柔,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电文相邀,不但迎来了同济、金陵等高校,就连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家科研院所,亦闻风而动,慕名而至,一个小小的李庄竟然与重庆、昆明和成都并称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

图片

图片

     那时海内外的邮件和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送达川南长江边上的这个古老小镇。

     文教科研院所的到来,自然云集了大批卓尔不群的文杰学士,李庄人才汇聚于今天说来仍激动人心,那时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博士,中国民族学开创者凌纯声博士,中国体质人类学奠基人吴定良博士,中国建筑科学之父梁思成,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傅斯年、董作宾、林徽因、金岳霖、童弟周、梁思永、劳干、李方桂等皆济济于此,他们大都是希腊精神与儒家修养相结合的谦谦君子。

     李庄为颠沛流离的中国文教科研人员安放了一张心怀天下的平静书桌,提供了一个没有敌机骚扰、能安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适彼乐土”。

图片

     知识分子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不只停留在文以载道的认知和践行,战时李庄知识分子群体最独特之处,就是得到了中西文化荟萃和国家命运的双重淬炼,力保战时中华文脉之不坠。恰如蒋介石所说:国土可能沦丧,但文化没了就他娘的什么都完了。

     《发现李庄》这部巨著就带来了这样的见证,李庄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民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是后来各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没有的,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塑就了那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高品质和纯粹性,就是要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从文化上挽狂澜于既倒。

     傅斯年的《东北史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诱因中写成的,从根本上否定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成为抗战文化的扛鼎之作;梁思成以抱病之躯完成中国的第一部建筑史稿《中国建筑史》的最终修订;李济强忍痛失爱女的悲伤,研究写出了《西阴村史前遗址》《殷墟器物甲编》,迄今仍是商代考古的传世经典:而董作宾数易其稿的《殷历谱》,竟然是在一块门板上完稿的,陈寅恪感慨之余,盛赞其为八年抗战第一书……

图片

傅斯年先生(右二)在李庄

     李庄之于中国抗战文化的丰富性远不只此,即使全国抗战处于低潮,李庄弥漫的中国文化热情仍是随处可见。即或像中秋这样的节日,触景生情的笔墨圣手们也可以搞出一台中国最高艺术水准的画展。

     作墨丹青的不但有留法归来的印象派大家庞薰琹、谭旦囧,有与吴冠中、周德群一类才子齐名的李霖灿,甚至还有慈禧太后的专职画师、文教院所的学者文人乃至李庄的小学生。如此广泛的画展参与,据说是呼应蒋先生的战争动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当然,战争的艰苦卓绝也投射到了那个时代的每个中国人身上,包括身处李庄的知识分子群体也不例外,他们的日子并不比普通国人过得更好。岱峻在《发现李庄》三部曲中,有一部就是以“一本战时风雅签”的形式呈现的,这使我们可以透过作者苦心收集的战时书信往来,窥视到李庄知识分子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图片

     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长期失眠,中夜辗转,他给傅斯年的信中写道:衷心所祈求者为数年安静之时间,若再不能得,或将成一永久之废物矣。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21年十大好书的《李济传》对此也有印证;而林徽因则是另一种负疚之痛,她来李庄不久,弟弟就在成都空战中牺牲,她恰在此时又身患疾病,林徽因自愧战争未有贡献,自己却成为朋友及社会上的“可耻累赘”,她为此惆怅和自责。

     事实上,不只是林徽因,梁思成的弟弟,考古学家梁思永也在疾病中挣扎,梁家兄弟困在李庄,差不多已吃尽当光。傅斯年顿觉情势不妙,“恐无外边帮助要出大事”,于是亲自给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去信,请求政府“似当给些补助”。至此,你可能才会真正明白一个心高气傲的知识分子为何会责备自己是“可耻累赘”了。

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这些从细碎的故事入手,积土成山的宏大历史叙事,在《发现李庄》一书中俯拾皆是。

     有说中国抗战最不能忘记的是两庄,即台儿庄和李庄,亦文亦武是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然而记忆像沙漏般滑落后,再美好也经不住遗忘,再悲伤也抵不过时间。就在我们这个潦草的时代差不多快将李庄知识分子们遗忘之时,《发现李庄》却在整理国故中,把我们的感动重新带回到历史的现场。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发现李庄》就有这样的惊蛰,就像常理所说: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