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图片

在古代科举取士机制下诞生了许多“通才”,他们不仅能做到“志于道”,往往多数还能够“游于艺”。本期的主人公王澍,他是清代前中期的一位书家,也是当时有名的一位鉴藏家。本期我们通过“书家的诞生——清代王澍书法临摹展”一起探索古代的书家如何学习书法?如何看待书法的发展?本次展览以四个模块“法帖之祖”“碑的融入”“《积书》之学”“书学影响”全方位还原王澍一生对书艺的追求路径。

图片

法帖之祖

清代书法的发展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之上,虽然在清中后期迎来了书史上的质的改变,但依然是没有脱离历代书法发展的胚胎“帖学”。清代前期的书家基本还是以“帖学”传统为根基,在“二王”一脉的书学主流中推进。王澍可以算一位传统的帖学书家,他深谙帖学法门,对“帖学之祖”——《淳化阁帖》有深入研究并著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证》。

图片
图片

名称:淳化阁帖册.宋拓本(弗利尔美术馆藏)

作者: 佚名(宋)

创作时间:992年

大小:34.1cm×13.1cm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弗利尔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淳化秘阁法帖》又名《淳化阁帖》,或称为《官帖》,简称《阁帖》,编刻于宋淳化三年(992)。《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图片
图片

“帖学”是书法发展中的主流,指的是以崇尚王羲之、王献之为主导的书法流派,在这个体系中形成了清晰明确的书法传承脉络,古代诸多名家均属该体系之中。王澍也是在这个体系的影响之下,形成了自己的书法学习体系,这从他的《积书岩帖》中可以得到印证,他在临摹法帖的选择上是以宗法魏晋“二王”为主流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碑的融入

自宋代以来书法发展始终以“魏晋格调”为书家之圭臬,对唐代楷书的规模多不屑一顾。一直到明末清初,许多书家开始注意到碑刻书法,走进田野拨开繁杂寻找古代碑刻,访碑活动颇成一股风气。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黄易 岱麓访碑图册

作者: 黄易

大小:17.4cmx50.8cm

材质:纸本设色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中国书法

艺术时期:清代

《岱麓访碑图》册共24开,描绘黄易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由济宁到泰山访碑的种种情形。据作者本人题跋可知,其中一部分册页记录泰山的碑刻情况,如“岱顶”、“开元磨崖碑”、“石经谷”、“王母池”等,另一部分则是记录作者在往返途中所见的碑刻情况,如“大明湖”、“孟子庙”、“孔林”、“孔子庙”、“大汶口”等。

图片
图片

除此之外,作者还在题跋中介绍了碑刻的具体状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资料。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较为系统地加以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被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

书法发展到清代中后期,“碑学”诞生并成为另一股潮流。至此,书法发展史上形成了与“帖学”相对应的“碑学”两个书学体系。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而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书法发展路径中仍有一支还是以帝王推崇下的崇董尚赵为主流。在大家都争相效仿董、赵的风气中,王澍能够关注到并强调唐楷的书史价值倒显得尤为可贵。

唐楷一直以来多受到后世的诟病,后世多视其为“状若算子”缺乏艺术性。王澍却从众人纷纭之中找到了时人学习唐楷的误区并加以拨乱反正,他说:“以怒张目强为欧,绮靡软弱为褚,均失之。”有些人认为学习欧体就应该表现出“怒张目强”的强势,而学习褚遂良便要体现“绮靡软弱”之姿,但其实这是一种和粗浅的表面看法罢了。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王澍 书积书岩帖(四十)册 临颜真卿竹山连句(十六开)

作者: 王澍

创作时间: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

大小:24.5x12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图片
图片

“临颜书者,当得其淡古之韵,但以雄厚求之,皮相耳。”还有多数人学习颜真卿表达出来的是他的外表的“强悍”,但王澍确认为学习颜书,实则应该能够学到其古、淡之韵味才是学有所得,若只是看到起雄强,仅仅是学到了颜体的皮毛之相,仅此而已。王澍指出的时人学习唐楷暴露的问题可以说是针砭时弊、一语中的。

“学褚须知其沉劲,学欧须知其跌荡,学颜须知其变化,学柳须知其妩媚。”这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角度,也是一种学书方法。王澍所发的言论即是置于当今书坛,也是适用的,由此可见王澍的对书法的欣赏是颇具眼光的。

图片

《积书》之学

从王澍的书法学习中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王澍出生于清朝康熙七年(1668),字若林,号虚舟,在44岁时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担任三馆纂修官。后来因为擅长书法被特命为“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后又升户科给事中、吏部员外郎。在58岁(1726)乞假葬亲告归。王澍退休后集中三年多的时间,将历代名法帖进行了临摹学习并汇编成《积书岩帖》,共计60余册。

图片
图片

名称:石鼓文

作者: 佚名(先秦)

大小:23cmx14.3cm

材质:纸本墨拓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金石碑拓

艺术时期:先秦

王澍的《积书岩帖》既是他留下的临摹集合,在一定意义上应也是他未刊刻上石的一部法帖。《积书岩帖》是王澍离职退休后利用三年时间集中整理的临摹作品,总计多达“三千余种”。王澍将自己一生的临帖摹古之作汇编成册,汇总了他临摹的自商周至南宋的书法作品三百八十六件。他既擅长书法也精于鉴赏,除了留下《积书岩帖》外还有专门的书法理论著述《虚舟题跋》《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传世。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王澍 临石鼓文册(二十二开)

作者: 王澍

创作时间: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

大小:本幅 26×14.7 后副叶 32.3×38.2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积书岩帖》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法帖版本及内容的考辨;二是对墨迹与刻本的比较;三是有关自己对书法史的发展产生的一些评述之语。王澍不仅是简单的临帖,他还将自己的书写感悟运用到书法鉴藏中;反过来,又通过自己的鉴藏心得来提升自己的临写技法。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王澍 书积书岩帖(二十)册 临晋王献之安和帖(三开)

作者: 王澍

大小:26x13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临摹是王澍鉴定碑帖的重要辅助,两者相辅相成,促使王澍成为当时金石圈中的主要影响人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声望。一方面临摹是其鉴赏的重要辅助,反过来鉴定又能够时时给临池提供新的思路。在考辨不同版本的过程中,他常常会关注因版本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艺术风貌,为临写拓展出新的思路。

刻帖的近千年发展一直以来主导着书法史的发展,一直到明末清初新资源的出现开始渐渐改变原来帖学的主导地位。王澍的书学活动恰恰在此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身体力行给诸多的书家拨开迷雾、辨析书法史发展源流;他的临摹方法也别开生面,客观上还原了唐楷的书法史地位并推动了唐楷在清代初期的发展。在学习方法上偏重对古法的精谨追模,积习会通方得古人妙处。

图片

书学影响

王澍的书法在清朝前期冠绝当世,在皇亲贵族与诸大臣间有一定的声明。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评价他:“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王澍的书法艺术影响了当时的修亲王与成亲王等人,其中以成亲王永瑆为突出代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称:墨迹册之一临兰亭集叙(五开)

作者: 爱新觉罗·永瑆

创作时间:清仁宗嘉庆十六年(1811)

大小:25.1×10.2cm

材质:纸本墨笔

作品类型:中国书法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永瑆自幼酷爱书法,积累了几十年的临池之功,并以特殊的身份得以窥目内府所藏,两个因素的完美结合最终使得其书名重一时。关于其善书的记载有:“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论者谓国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

图片
图片

名称:清代 永瑆 书味余书室诗册(八开)

作者: 爱新觉罗·永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