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唐五陵上的石刻

文/卢树刚

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在古代一直是我国的心脏区域,为历代封建帝王所重视。而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其20座皇陵有18座分布在陕西关中,其中富平县就有5座,而这些帝陵及其陪葬墓拥有大量的石刻群,它们是帝陵石刻的巅峰,也是富平石刻资源大量使用的见证。

富平唐五陵

富平县为三秦名邑,自古是周秦汉唐等各朝的京兆府地,也是帝王将相陵墓的集中之地。自西汉至唐末一千余年,除过史书记载的四座陵冢不知具体位置成为疑冢,至今留存的有汉太上皇万年陵、西魏文帝永陵、北周文帝成陵,以及唐五陵,素有“七帝八陵”之称。所辖唐五陵分别为:定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自西向东呈“W”形分布,均属“依山为陵”,同连绵起伏的乔山山脉浑然一体,在县境北形成了一道横亘东西的天然屏障。这些帝王陵墓,倚山为势,气派雄伟,居北面南,俯瞰泾渭,仿佛以各自独有的肃穆和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大唐帝国的兴衰枯荣。

富平唐五陵陵园建筑皆依山为陵,选择风光秀丽之山峦,在其主峰南面开凿石室玄宫。山之四周筑有高大坚固之城垣,置东南西北四门,门外各有张口怒目之石狮一对,雄踞门外,作捍卫陵园之势,惟北门则为石马一对。简陵在虎头山之巅,不似其他陵园北门隐于山后不可见,门外更有翁仲数对。各陵城垣象征京城,四角筑有雄伟之角楼,城上筑有女儿墙、口,驻兵守卫,俨然如京城长安。今部分陵园城垣遗址、角楼、门阙仍清晰可见。

定陵为唐中宗李显的陵墓。位于宫里镇的凤凰山,主峰海拔 751 米,定陵即修于主峰之上,封域 40 里。李显(656 —710),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3 年至 684 年、705 年至 710 年两度在位。定陵陵园基本为方形,东西 1250 米,南北 1180 米。其玄宫位于凤凰山南腰腹中。城垣东西南北四边正中有四神门,门前有阙,城垣四角有楼。城垣中有献殿、下宫等建筑。《长安志》卷一九载:定陵“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定陵地面建筑损坏已久,现在所能看到的遗迹主要有乳台、鹊台基址和四门基址。节愍太子李重俊墓位于富平县宫里镇南陵村北。封土堆高大完整,呈覆斗形,长宽各约45米,高约15米,是唐中宗定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李重俊,中宗李显第三子。陵园为覆斗形,系夯筑,夯层厚12–15厘米,底部边长37米,高20余米。东西120米,南北150米,中有门阙一对,面积10×10米,四个角有角阙11×11米,四个角阙有夯筑城墙相连,宽2-2.5米,门阙前有司马道,宽约20米。

元陵为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庄里镇与齐村镇之间的坛山之阳。李豫(727-779),系肃宗长子。安禄山作乱,李豫同肃宗聚兵灵武,与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平定叛乱。宝应元年(762)继帝位,在位18年,大历十四年(779),葬于元陵。元陵的规模与定陵大体相当。元陵依山而筑,陵园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内城四面各置一门,四隅均建角楼。南门外设神道及乳台,神道两侧列置大型石刻。

丰陵为唐顺宗李诵的陵墓,位于曹村镇的金瓮山。李诵(761-806),为德宗长子,肃宗上元二年(761)生于长安大明宫,贞元二十一年(805) 带病即位,时年 45 岁。顺宗曾想有番作为,但身体多病,终无所成。故《新唐书》载:“昔韩愈有言’顺宗在东宫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然享国日浅,不幸疾病,莫克有为,也可以悲夫!”陵园依金瓮山而筑,封域 40 里。玄宫位于山之南麓中腹。陵园呈不规则矩形。四面有墙垣,各辟一门。门有门阙,角有角楼。门阙内有石狮。南门外神道列置石象生,即所谓石人石马之属。

章陵为唐文宗李昂的陵墓。位于宫里镇天乳山,陵山视野开阔,气势非凡。李昂(809-840),唐穆宗第二子。穆文宗即位时,宦官专权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他决心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发生“甘露之变”。开成五年( 840) ,唐文宗崩于大明官之太和殿,终年 32 岁,葬于章陵。章陵因天乳山而建,陵园平面略呈方形,东西约 1350 米,南北约 1300 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门,门有门阙,四隅建有角楼。南门内设献殿等建筑,南门外设置神道,列置石象生。此外,还有下宫、陵署等建筑。

简陵为唐懿宗李漼的陵墓,位于庄里镇虎头山。李漼(833-873),原名李温,为宣宗长子。太和七年(833)十一月十四日生于藩邸。咸通十四年( 873) 七月十九日,唐懿宗病崩于长安城之咸宁殿,终年 41 岁。次年葬于简陵。简陵依紫金山而筑,玄宫即开凿于紫金山南腹。陵园有城,四边置门,并建门阙、角阙。西、北二神门外阙址筑于山上,其所在山峰海拔分别为 814米 和 853 米,封域 40 里。陵内石刻略如丰陵之制。

唐五陵上的石刻

“巨碛崔嵬百万层,唐家中叶起诸陵;青岭墨玉旋随辟,篆籀光芒到处征”。清初名儒李因笃的这首《邑里绝句》,将富平唐五陵石刻的成就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帝王,死后都“事死如事生”。陵墓石刻就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帝陵神道石刻主要有石柱、石辟邪(石麒麟)、石犀、石虎、鸵鸟、石马、石人、蕃臣像、石碑、阙等。石刻自乾陵、定陵开始,出现“北门仗马”及神道由南而北的华表、麒麟、鸵鸟、御马和驭者、石人(翁仲)、石碑、蕃酋像的组合。此外,司马门外各有1对小石人。富平唐五陵石刻,定陵雄伟壮美,显示强大繁荣的盛唐雄风,元、丰、章、简诸陵石刻低矮,是中晚唐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文化不景气的象征。对唐王朝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反映,正是富平唐五陵这一文化长廊独特的魅力之处。

唐中宗定陵石刻

陵墓修建于盛唐时期,显示着盛唐雄风。定陵陵区呈平面方形,其雕刻手法,体现了唐代石刻用刀简约、华丽大气的特征。神道两侧曾竖有石人10对,鸵鸟石屏1对,鸵鸟作浮雕,或作侍立状,或行进于山间或腹下衬以山石。“文化大革命”前尚存有石柱、麒麟各1对,御马3对,石人5对,蕃酋像1对,立狮1对,无字碑1通。现存门狮、石人两尊、北门仗马两个。

一座高大无字碑立于朱雀门前。碑身、碑首系用一块巨石琢成,高6.6米多,宽两米,厚1.3米;浮雕螭龙8条,富丽堂皇,纠缠盘绕,生动美观;两侧线雕蔓草、花卉。此碑与乾陵无字碑东西并美,为关中十八陵上仅有的两座无字碑,其高大雄伟为国内所罕见。

懈豸一对,即独角兽、鹿头、牛身、马尾。长约2.9米,高2.95米,胸宽1米多,浑圆壮硕。独角直竖,目若铜铃,獠牙启齿,气吞山河。身躯两侧雕有雄健的翅膀,跃跃欲飞。粗壮有力的四肢间,镂空剔透,可容4人对奕。从我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王子云先生对唐定陵的考察日记中记载,定陵石刻与其他唐陵石刻有特异者,即为独角兽石刻。此兽在唐代陵墓前惟咸阳原上之武氏顺陵有此相同一对,其他未曾经见。从胸前有翅,可断定为西域传来之动物。由此可知唐代文物崇尚奇异,以吸收异族役使西蕃为天上光荣。也可展现中宗李显生前与外族显贵的交往。

翁仲十对,立于陵前,高4米多,胸宽90厘米米,阵容威武森严。左(东)文右(西)武,文者持笏,武者拄剑。石人取数为十对,与唐代班剑二十为最高仪卫有关。定陵石人为直阁将军、殿中将军或侍郎形象。石人美须髯,戴冠,足登高头履,褒衣博带,袖胡垂至膝,双手按剑于胸前,剑皆入鞘,双绶环首,神态庄重肃严,雍容华贵。“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

石马五对,皆立状,高1.7米,长约2.3米。鞍镫齐全,粗尾连座,四肢间镂空,姿态各异,或俯首贴耳,或长鬃密布,跃跃欲飞。

宫女一对,高约两米,圆领宽袖宫装,衣带飘逸,手捧花盘,宛若仙子。今已毁。

定陵南、北、西三门外各有蹲狮1对,张口怒目而不可怖。

金瓜一对,底座高1米,上为覆连,金瓜高1米,圆球形,玲珑、美丽,别具一格。

中宗镇墓符一块,唐景龙三年(709)造。正方形,边长63厘米。上块刻16个符字,4行,行4字,字径13厘米。四边各刻2厘米小楷各1行。左边“同过神££四统££££££诸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成度,五仙讬质太阴,今葬定陵宫室”。下边“……宫室庇形,后主明承,玉文安慰,抚恤黄元,哺饴流注,丰泉炼冶形骸,骨芳肉香,与神同光……”。右边“……中岳嵩高,明开长夜,九幽之府,升擢魂神。沐浴冠带,迁上南宫,供给衣食,长在光明。魔无干犯”,上边“一切神灵,侍卫安镇。悉如元始,明真旧典,女口青衣、中黄,天承元始,符余各£……”,下块上部为64个符字,下部楷书18行,行8字,内容与上块周边文字略同。此符石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出土于宫里镇北陵村定陵东门,1979年移藏县文管所。

镇墓石两方,1973年3月,宫里镇中凤村村民在翻整土地时,在唐定陵东神门外发现两方镇墓石并上交富平县文化馆,后于2016年转藏于渭南市博物馆。这两方镇墓石为“唐中宗定陵中央炼度真文镇墓石”(以下简称“中央镇墓石”)和“唐中宗定陵东方炼度真文镇墓石”(以下简称“东方镇墓石”),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唐代帝王陵墓炼度真文五方镇墓石。

1995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节愍太子李重俊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物。司马道两侧原有大量石刻,今存莲花座一件,上施粉彩,高5.75米,上口径30厘米。石人一尊,高2.5米,肩宽68厘米,石狮一座,高1.75米,保存完整。石人石狮均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石狮,昂首远眺,目似铜铃,虎视眈眈,生气勃勃;翁仲亦如定陵,惟形制较小。个别公主墓前也有少量石刻,但其形体更小于太子墓。

定陵另一个陪葬陵(宫里镇仇石村)出土石虎一只,高1米,姿态威武,虎视前方。

唐代宗元陵石刻

陵区呈平面方形。残存门狮及“北门仗马”,仗马间距23.5—24.5米。陵前有华表、翁仲、石马、石狮、朱雀、石羊等大量石刻,成对布列,雕刻精美,陵前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毕沅所立“唐代宗元陵”碑一通。

元陵石刻为中唐作品,翁仲、石狮等已无盛唐之高大魁梧,可见安史之乱对唐帝国各方面创伤之巨。元陵石马,巍然屹立,跃跃欲奔,形神兼备,作工精细。其腹下四肢间为汹涌之波涛,惊涛骇浪,人人耳际,这是寓动于静的一种巧妙手法。华表高5米有余,为八棱形,顶盖出檐翘角,上为圆球。据王子云先生1943年实地察看,仅存残损石刻36件,为华表1通,石狮5件,仗马3对,大部分石刻在20世纪60年代被破坏。

唐顺宗丰陵石刻

陵区呈平面方形。据王子云先生1943年考察:惟朱雀门外现存华表1件,八棱柱状,仰覆莲宝珠顶,通高3.71米,棱面宽38厘米不等。面有大蔓草纹样外尚有飞仙及狮虎可见。后有发现玄武门外存石狮1座,仗马2件,西门外存石狮1对,均残。

华表 在唐丰陵朱雀门外西侧,八棱形,原中部通高5米,底径1.1—1.13米,上部通高1.9—1.95米,现残高2.5米。柱体中间劈开,北面风化严重,南面若隐若现。棱面阴线刻精美的迦陵频伽、獬豸、凤、花卉、吹笛童子等,以喻皇帝升天登祥。

蹲狮 原在丰陵西司马门外,20世纪80年代被移至富平县文庙,2008年移回丰陵西门,现在太白村马坡组(原马坡小学院内)。

麒麟 1尊,长2.53米,上座宽1.85米、厚1.06米、高30厘米,上座宽2.06米、厚1.4米、高35厘米,础石长3米、宽1.7米、厚40厘米。

鸵鸟石屏 长2.1米,宽95厘米(残),厚20厘米。

石人(翁仲) 身高1.7—2.8米不等,肩宽81—92厘米,侧厚40—64厘米。

南门石狮 身高1.75—1.8米,宽85—90厘米。

仗马 2尊,在北司马门外,间距20米,均残。

“唐顺宗丰陵”碑 1通,带底座3.2米,宽94厘米。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立,陕西巡抚毕元书,知县吴六鳌刻立。

2019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唐丰陵遗址内发掘出乳阙 遗址,新发现神道石柱(华表)1 件、翼马 2 件、石马和牵马人各 3 件。其中,神道西侧的翼马保存完好,雕刻精致,石马及牵马人石刻残损严重。为便于保护,对其拍照后重新掩埋。

唐文宗章陵石刻

陵区呈平面方形。据王子云先生1943年考察日记记载:“见陵前石刻行列倒毁特多。完整存在者当有翼马二、鸵鸟一及翁仲四,其余均已倒毁或湮没。翼马刻法次于元陵而优于简陵,全体比例相称,鸵鸟结构亦甚优美。施步登陵所在的天乳山顶,遥望北门阙址仅存尺许小堆。有石狮一对、石马三对,均已半陷地下,仅有头背可见。其行列位置同元陵。”  

浮雕鸵鸟 高1米有余,立于巨石之上,昂首远望。

翁仲 文武东西对峙,肃穆庄重。现在文宗村杨北组有1尊被损坏的翁仲尚存。

石人共5尊,在内城东阙。1尊赤身露体,只着短裤,臂上有镯,头部早被人打去,但项部仍可看出胡须痕迹。

现残存石狮1只(东门)残高95厘米。拄剑石人1件,残高1.75米,胸厚55厘米;华表1通,径1米,棱面宽度不等,残高2.6米,蕃酋像2件,残高64-80厘米,肩宽63厘米。其余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唐懿宗简陵石刻

陵区呈平面六边形。1943年王子云先生率领的“西北文物艺术考察团”来富平考察唐五陵,首访简陵。

据当时记录实况:“登紫金山陵墓系就山前圆形山丘筑成,山脚左右合抱形似虎踞,故有虎头山之称。……现简陵石刻存四门石狮6尊,翼马1对,仗马2件,石人2件,另有“蕃酋”小石像2尊。石狮皆蹲距状,造型较肥硕。”

简陵神道宽90米,有门狮、神道石刻。南司马门外东西阙址南至少有11对蕃酋像,神道御马原有2对。现存麒麟、御马和石人各2个。麒麟与鸵鸟、御马的间距均为20.5米,御马之间20米,御马与石人间距21.8米,石人之间22.5米。

简陵神道西列南数第一御马在麒麟北45米,第二御马在第一御马北20米。西列南数第一石人在御马北21.8米,第二石人在第一石人北45米。简陵神道鸵鸟屏风与麒麟、御马的间距皆为2.25米。此数与现存神道西列御马之间以及御马与南数第一石人之间距相近。简陵神道原树立有1对鸵鸟、2对御马,与此前唐陵神道树立5对御马不同。神道西列现存石人为原来的第一、三个,其相邻石人南北间距为22.5米。简陵东、西列麒麟身长分别为2.06米、2米,南门西侧石狮高1.4米,宽1.2米。

简陵为晚唐时所建,石刻短小。翁仲多埋于土中,仅见一无头者站立陵园。东西门外的石狮,高2米有余,姿势威武。北门石马岭上的石马、翁仲,悉遭破坏,埋于土中。在乳台北侧大约90米处,原有一对精美的翼马,1991年移至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广场。

纵观富平唐五陵石刻,从初唐中期定陵石雕的坚实有力以及初显绚烂的风格,再到盛唐后期元陵、丰陵的华美冼练,手法纯熟,最后是唐晚期章陵、简陵逐渐趋于形体萎缩、低矮。雕刻艺术上注重块体与线条的有机结合,用丰盈厚重的块体展现雕刻对象的力量感,又通过向外扩展的弧线将刚劲厚重收归于圆润流利之中,形成一种浑穆、丰满、健硕的气象。除了显示帝王尊威的数目一定的侍立文臣武将外,御道两侧还有“天禄”、“翼马”、“独角兽”这些具有奇伟特质的灵兽,是连接天上人间的桥梁,具有通天升仙的作用。

唐五陵石刻的破坏与保护

富平唐五陵石刻在一千多年来,曾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首遭厄运者为中宗定陵。清樊增祥《富平县志》说:“广德元年(763)寇富平,焚龙泉山定陵宫殿。”《通鉴》卷223称:“吐蕃入长安,……剽掠府库、市里,劫宫阙,焚陵寝。”盛唐修建的金碧辉煌,高耸巍峨的宫殿楼阁,被吐蕃付之一炬,成为一堆瓦砾!杜甫《诸将》曰:“汉家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今朝金碗出人间。”定陵石刻在此次吐蕃至富平即被盗掘。

懿宗简陵石刻在唐政权尚未崩溃之际,就遭盗掘。据《通鉴·唐记》五十五载:“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春正月,……盗发简陵”。简陵从僖宗乾符元年(874)建陵到被盗掘,间隔仅二十余年,盗墓者中当有建陵时之目击者,且简、元、章三陵近在咫尺,各陵负责保卫工作的折冲府武装已形同虚设。富平长安相距百里,唐王朝已无法保卫京城近郊之陵园。

五代之际,军阀割据,关中唐陵石刻遭到一次空前大浩劫。后梁华原节度使温韬,依仗武装,对唐陵进行大发掘,富平五陵及其陪葬墓的金玉珍宝,悉遭盗掠。史称其为“发唐山陵殆尽”!惟地面石刻,地下宫殿中之璧画、唐三彩器皿,幸免于难。这以后,对富平唐陵的盗掘破坏,史不绝书。

“文化大革命”时期,地面石刻被作为“四旧”,几遭全部破坏,这是富平唐五陵的又一次大灾难。据统计,“文化大革命”中,唐定陵南门石狮被当地群众做成 8 条碾子和 10 对门墩出 售,南门的 2 尊翁仲被做成 10 余对门墩石出售。1967 年春,无字碑做 成 72 条碾子,每条以 10 元出售。6 月,西门石狮被做成 3 条碾子和 10 多对门墩石出售。东门南侧的 1 尊石狮底座被做成 2 条碾子,并将北侧石狮的前腿敲断,做成 9 个门墩,其余的石头架了桥。陵碑被做成 3 条 碾子出售。翼马碑做成 20 个石夯和 8 对门墩石。石桃被做成 10 个石夯 和 4 对门墩。仗马被做成 10 条碾子。节愍太子李重俊墓前仅存的一只石狮,也被盗卖。唐代在顺阳河上修建的一座谒陵石桥,被全部拆毁。元陵石马仅存其一,也已遍体鳞伤,翁仲早无踪影。章陵石马、鸵鸟已不知飞向何方。章陵惟一陪葬墓的杨贤妃墓亦遭平毁。简陵上只剩一无头翁仲。

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为唐五陵石刻的保护做了大量而有益的事情。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宋太祖颁发诏书:“诏修前朝诸陵之被盗发者”。这是对前朝诸陵的一次大规模的修茸工程。在这次修茸中堵封洞口,夯实巷道,对文物起了一定保护作用。清乾隆年间,毕沅曾任陕西巡抚多年,期间对富平唐陵作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是树碑题名。富平唐五陵上,都有毕沅题名,富平知事吴六鳌泐石的大型碑刻,外砌以砖木结构之碑楼,玲珑秀丽。碑石中央之帝王庙号、陵名,均用斗方隶书书写,醒目大方。以定陵为例:中央隶书大字为“唐中宗定陵”,上款为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下款亦楷书,“大清乾隆岁次丙辰孟秋吉日知富平县事吴六鳌泐石”。这些碑石高大雄伟,显示了清乾嘉盛世的社会风貌。毕沅还为陵园划出保护范围,设立标志,拨出陵地,招募陵户耕种,并减免田赋。毕沅鉴于唐修陵城多不存在,乃另筑城垣,广植松柏,加以绿化。

20世纪90年代末,富平县委县政府加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五陵石刻的保护,采取封山育林等环保措施,禁止开采和破坏。2001年,富平唐五陵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陵石刻也得以保护和发展。

石上乾坤大,刀中日月稠。富平唐五陵上的石刻,是富平石刻艺术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富平石刻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富平石刻人的探索、研究与改进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繁荣发挥了极大地作用。富平石刻,沐浴在新时代的春风里,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

(图片/李胜利 任新利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