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州,古地名,在古代是一个很大,行政地位很高的地名,其行政中心区域,就在今天的广西容县。

现在提到容州古城,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容县2016年建成开放的4A景区——容州古城。这也是现在容县的一个综合文化旅游景点之一了。

作为旅游项目,是新建的仿古建筑,和真正“容州古城”没有多少实际的联系,更多的是对“容州古城”的一种概念上的寄托,是对曾经的那个“容州古城”的怀念,是地方发展文旅的一种策略。这个仿古建旅游景区旅游体验如何,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没去过,只是在网上看过相关的图片。

这个4A景区的容州古城,占地面积约408公顷,里面很多的建筑样式,总体来说有点“唐代遗风”的味道,加上容县有“杨贵妃故里”的人文传说,并且景区里也有个和杨贵妃有关的景致,所以有些人认为,容州古城是依托杨贵妃的人物背景,宣扬,衬托当地的唐代人文故事。

这样理解,那就很片面了,因为,今天这个容州古城,只是一个历史载体,它追寻的是容县的一段很辉煌的历史;记忆的是一座已经消失的,地位很重要,规模很宏大的容州古城;承载的是容县的一段地方人文内容。

这就是广西历史上少有的百雉之城——容州都督府。

什么叫百雉之城呢?

百,是个数量词,雉,是一个面积单位,古代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故名思义,是指一座城池的城墙的长度达三百丈。后来,又成为了一个形容词,不特指具体的长度,主要是形容城墙的雄伟和重要‌。

那古代建设的城池千千万,而古代的容州都督府,为何能被称为百雉之城呢?这就得从容州都督府的历史地位说起了。

唐武德初,天下统治,唐高宗把岭南地区分为广府、南尹府、南德府等九个总管府,并于武德七年(624年)统一改名为都督府。经历到唐贞观末年,这些政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撤,并,增,改,最后岭南地区就只剩下广、崖、桂、龚、交、驩六个都督府。

但这些地方行政体系讲起来却是十分复杂,名字虽然都叫都督府,但行政地位却有上下之分,统属之别,其中最高的是广,桂,交三府,管治着其他各府,再管着其他州县,简单说就是类似于今天的省,市,县,镇一类,是一级管一级的。

这些历史话题一扯起来,那可就没完了,不是本文重点,此处就省略几十万字…..

反正,最后在唐高宗中期(660~670年间),岭南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盛唐时期“岭南五管”(也叫“岭南五府”)的行政管理格局——即:广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

差不多说,今天广西区域就分为三大行政区,即桂管,邕管,容管,容州都督府是其中之一。

其管治的行政区域不小,范围主要包括容州(今广西容县)、辩州(今广东化州)、白州(今博白)、牢州(今玉林境内)、‌钦州(今钦州)、‌禺州(今北流、陆川境内)、‌瀼州(今上思境内)、藤州(今藤县)、岩州(今玉林境)、古州(今三江)、‌汤州(今越南谅山省)等11个州,后来几经调整,更加是扩到20个州,60几个县。

容州都督府的行政中心,容州城就在今天容县。但是,自唐高宗中期(660~670年间)设立容州都督府后的一百多年间,并没有建设容州城,不存在“城”这样的实体,都是开放式的一个行政聚集之地,直到唐永贞元年(805年),才由时任容州经略使韦丹开建。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和唐代中后期的“黄峒蛮变”有关系了。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官府对岭南地区人民的征敛与压榨日益加重,并对区域的少数民族实行,歧视政策,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在今天左右江区域的“黄峒蛮”、 “西原蛮”奋起反抗唐王朝,这就是“黄峒蛮变”,“岭南蛮变”。

今天广西地区的三个都督府中,邕管离“峒蛮”地区最近,接壤,地处边界之地,所以受到冲击最深,而桂管,容管区域也多受其扰。史载:“峒蛮”合众二十万,绵地数千里,封王置署,攻邕,桂管几十州。”作为相邻之地,也容易受到袭扰,于是,容管也就有了在修容州城的想法。

韦丹修的容州城,出于防范,防御“峒蛮”侵扰而建,城池建筑分为内外二城。外城,跨绣江南北而建,江北城宽,江南城窄,以骆驼桥相通,周十三里,壕深二丈,广五丈,这种城池布局,也是古代城池建设历史中少见的样式了;内城,也叫子城,周二里又二百六十步。从防御角度来说,外城是第一道防线,内城则是第二道防线。

按古代单位换算,一里150丈算,外城十三里就等于1950丈,达650雉,当时的城建规模来说,这也算是超级大城了,但在古代那种生产力的环境下,用百雉之城来形容也是可以的。

不过后来,唐王朝实行分化招抚的政策,推行縻制度,一个个的收编了黄峒,西原峒各部,区域局势日趋平稳,人们生活渐渐回归正常,于是,容州城的外城慢慢的就少被重视,逐渐废弃,加上宋淳熙年间,区域的农民起义频起,曾攻打容州,为此,外城基本被毁。

后来,在淳熙四年(1177年),虽然容州地方重建了部分外城,但更加重点建设的是内城,也就是后来的容县县城。并且在此后百余年间,元代宋,明代元的历史变革中,外城也就慢慢成为了城外,不再有城的样子,外城渐渐成为历史,仅留部分外城墙遗址成为历史的见证。

顺带说一说,到五十年代,广西曾划分设立4个地级市、9个专区,容县专区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也和容州都督府的这段历史有一定的联系,唯一的以“县”为名的专区,也是容县行政历史上两大高光时刻之一,这又是后话了。

明朝开始后,容州降级为容县,以后数百年,对于容县城的建设,也就是唐代的内城了。

明洪武十年,容州降为县后,县城建设为周四里又一十八步,共开四门,西为宁远门,东为日新门,南为镇远门,北为拱辰门。

但在天顺三年,容县城被参加大藤峡起义的部分义军攻陷,城被毁。

到了成化四年,正是大藤峡等处起义最为强烈的时期,时任同知毛赞上疏都御史韩雍,说容县城太大了,城中兵力有限,不利于防守,没法防城,要求把容县城的建筑面缩小。他这一奏疏得到了批准。

于是,裁掉原来的东隅一角,改建成周长五百二十丈,高三丈的城池,比原来四里之城缩短了一百余丈,并把东改改称为永安门。

这就是容县城池最后的格局了。

但事实上,城墙周长短了,也并不利于防守,在清代后期,太平天国,天地会等武装兴起,容县城也几度受袭,如容县当地的天地会首领范阿音,就领兵攻城,“陷踞”过一段时间。不过,后来事平以后,新上任的容县令也组织“修固一新”。

同样的,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城建,由于躲避小日子的飞机轰炸,容县城也被一拆了之,与古城有关的城池历史印迹基本消失了。

不过,早前刷到一则新闻说,在容县容州镇东光村下埌队,发现了一段由夯土筑成,长约295米,高约5米的古城墙。据专家考证,此为与唐代容州城有关的一处城墙遗迹,只是时过境迁,曾经的恢宏,真实的容州城,在历史的风里,雨里,早已渐渐被人遗忘,只留下史籍里的只言片语记忆着他曾经的模样。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