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桥,位于南京市城南绒庄街的北口,曾经为古运渎河上的一座桥梁。

由建邺路至绒庄街北口,路口处便是鸽子桥。鸽子桥位于笪桥的东侧,距离笪桥的直线距离大约180米左右。

绒庄街,南起大板巷,北至鸽子桥,北与建邺路相交,宽约6.60米,长900米,支巷长127米。明清时期,此处为丝绸织缎作坊的密集之地,特别是帽子的加工和销售业异常兴旺,在明代被称作“帽儿行”。后来,以丝绸织缎下脚料为原料的绒花作坊也渐渐聚集于此,于是便改称为“绒庄街”,并沿用至今。

在绒庄街南北两端的路边,分别竖立有关于“绒庄街”的说明牌,只是南北两处说明牌上的内容并不相同。

北侧的说明牌上内容为,“南京绒花始于唐朝,自明清起,绒花渐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了南京的风俗,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楼梦》中专门有’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一回,足见宫花昔日的影响力。明初,绒庄街被百姓称为帽儿行街。’帽儿行’易被叫成’没儿行’,后来生产绒花的花作坊渐渐汇集于此,由于’绒花’谐音’荣华’,故得名绒庄街直至今日。”

而南侧的说明牌上内容则为,“绒庄街,南接大板巷,北至鸽子桥。明代早期称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一条巷子。古人思想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因此人们十分忌讳’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再加上当时此巷为织绒缎的栈房集中地,故渐变为现名。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永宁驿旧基,在南唐仪仗院后,为待漏院。而驿徙总领所西,闪驾桥之南。绍兴十五年,晁谦之记。(《吕志》)’太平天国时期,绣花馆就设在绒庄街。”

绒庄街,南起大板巷,北至鸽子桥。街巷虽短但名气很大。南宋《建康志》中记载,此有永宁驿(站)。明代时期此处为专门加工和销售帽子的街巷,人称帽行。此街也是织绒缎的栈房集中地,且有一家很大的供应做帽材料的布店名绒庄,故此街改称“绒庄街”。绒庄街上还疑似藏着《雷雨》主人公之一周朴园居住的周宅的原型。周宅原名“朴园”,传有房九十九间半,据说当年曹禺游历此地,妙笔生花,就将它写进了《雷雨》。太平天国时期,这里设有绣花馆。百年老字号“刘长兴”的老板刘长兴早年也曾居住于此。

在绒庄街一侧的墙壁上,张贴有关于“鸽子桥”的相关介绍,其内容为,“鸽子桥位于绒庄街北端古运渎上,是东吴开凿运渎时六座桥中的第一座,古名孝义,又名甓子桥;后本名称清化桥,俗称闪驾桥;南宋重修时改为景定桥,明称会同桥,清为鸽子桥。《建康实录》云:’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明万历《上元县志》载:’景定桥,在笪桥东,旧名闪驾桥,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因马光祖改造而更名。’元张弦《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景定桥,在旧永宁驿北,本名清化,俗称为闪驾桥,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明朝《洪武京城图志》载,’会同桥,在大市桥南,旧名闪驾桥,宋名景定桥,今名会同桥,跨运渎水。’清《运渎桥道小志》载:’其跨渎第一桥以北,临鸽子桥,俗称为鸽子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旧名清化桥,宋曰景定,其北为鸽子市,今呼曰鸽子桥矣。’又载:’旧名清化桥,一名清化坊,有陈氏朴园,旧有白皮松二株,高出墙外,苍秀独绝,树今亡。’”

“鸽子桥”的桥名,在两侧桥栏正中的护栏上,三个繁体隶书大字“鸽子桥”,很远处便可以清晰地看见。

鸽子桥,看上去只是一座十分普通的桥,两侧黄色的栏杆,不甚平整的桥面,桥下潺潺的流水,路上匆匆的行人,一切都显得十分平常。

1898年《江宁府城图》以及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的地图上,可以看到鸽子桥、绒庄街以及羊市桥、竹竿里等的具体位置。

鸽子桥两侧的栏杆上,张贴有鸽子桥旧时的桥名。“孝义桥·六朝”、“甓子桥·六朝”、“清化桥·南唐以前”、“闪驾桥·南唐”、“景定桥·南宋”、“会同桥·明朝”,皆为此“鸽子桥·清朝”。

河的两岸都铺设了行走步道,可供行人沿河行走。立于桥上,凭栏眺望,青绿河水,悠悠小船……

《建邺区志》、《白下区志》等志书中记载,“鸽子桥位于绒庄街北口,为跨运渎第一桥,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任昇州刺史时,曾奏准在临江一带设放生池81处,其中一处就在此桥。南宋时该桥称闪驾桥,因内桥地区原为南唐宫城,南宋时改为行宫,皇帝至此,行人’闪驾’而得名。宋景定三年(1262),制使马光祖重新修建,为砖石拱结构,更名景定桥。桥南商业繁华,北邻鸽子市,人云’鸽子桥’至今。1971年,因道路拓宽改造,将古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现桥长12米,宽6.4米,净跨度10米。”

现在的鸽子桥,位于绒庄街的北端,连接建邺路。为1971年11月重新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有的桥梁被拆除,其侵占河道的砌体也被清除。之后,鸽子桥又经过数次整修。

1949年《南京市街道详图》中也有标记有“鸽子桥”的位置。

《新京备乘》中记载,“运渎,吴赤乌三年,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通运于苑仓,谓之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自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南乾道桥俗名),再北过草桥(北乾道桥俗名),而西折焉。青溪水至内桥(一名天津桥)来合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一名大市桥)之水入焉。鸽子桥桥西流至笪桥,又西流合草桥北出之水为运渎正河,至于鼎新桥(本名小新桥)。自鼎新桥西流历道济桥(本名崇道桥)至文津桥(清同治中建),自文津桥西流至望仙桥(宋名武卫桥,即古西州桥),回龙桥之入水焉。自望仙桥迤西南流过张公桥(一名周家桥),出铁窗棂(即古栅塘故址,宋谓之栅寨门),入于外濠河。”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青溪水自内桥来,会之为运渎东源,西流过鸽子桥、羊市桥之水入焉。……再北行,则为内桥湾(东通内桥,西通鸽子桥)。又至运渎之滨矣。其跨渎第一桥,以北临鸽子市,俗呼鸽子桥。准诸古之甓子桥,适当其地(《建康实录》:甓子桥即孝义桥)。在宋时曰闪驾桥,一曰景定,马制置使光祖纪其肇建之年也。疏淤导滞,水利以兴。桥梁聿兴,民不病涉矣(自此以西,鼎新、武卫诸桥,皆马公建)。在明曰清化桥,以清化坊得名。桥南直街为绒庄。宋有永宁驿,虏马临江,羽书络绎。绍兴置传,晁记特详(绍兴五年,晁谦之有《永宁驿记》)。道东有陈氏朴园。迭石环轩,嵚奇磊落,参天拔地,双栝尤尊。今树亡而园易姓矣。园迤南西出,有泥马巷(西通评事街)。俗传宋高宗南渡遗迹,齐东之谈也。稍南又有走马巷(亦西通评事街)。巷中道北有委巷,曰沈阳卫(北通泥马巷)。徼道周庐,边军番上。居中控御,想见雄图。然其后卫卒,则为官吏所鱼肉矣。谚曰’拔不了的卫籍’,言受累之深也。由走马巷东口南行,道西有明佥都御史景公祠(公讳清,以建文帝旧臣死壬午之难者)。相传公宅在祠侧皮场巷内(巷西通评事街,东口贯绒庄而过,为甘露营。旧数折以达于南捕厅街,今为民居塞断)。绯衣犯座,上应星辰。瓜蔓连抄,惨同十族,式庐表节,实在斯人。里氓修闾,平章易号,夷其阁址,迹遂荡然(《白下琐言》:皮场巷有小庵曰景公阁。道光中,居人修造闬门,改曰平章巷。今又移祠绒庄,而阁遂废)。巷中道北有溧水朱氏宅,予姻家也(朱君绍颐,字子期。举光绪丙子乡试,文行兼优,粹然儒者)。宅内有学圃,老桂疏藤,林亭点缀,春秋延赏,佳胜为多。由景公祠南数十武,西转为绫庄巷(西通评事街)。绒庄之街,尽于是矣(再南为板巷,东转为南捕厅街)。鸽子桥北横街为珠宝廊(东通内桥口,再东则昇平桥)。明曰珠市,一名石城坊。来道敦化,二街皆其异称也。嘉道以还,物力全盛,明珰翠珥,炫耀市廛。冶琢之工,鳞次栉比,奢荡成习,驯致乱灾。势极而衰,理或不爽。其街东连通济门,西走石城门,几及十里,皆途容九轨,镜石砥平(《白下琐言》:石城门至通济门,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明洪武间,令民输若干予一监生,谓之监石。今被牛车碾之,多破碎矣。牛车者,驻防连八卦洲柴人旗营,率由是路,终年不绝。又《客座赘语》云:南都街多青石,故老云,皆先朝丰碑石也。二说不同,并存之以俟考)。旁翼修廊,足蔽暑雨。迩来变易,半入民居。每溯旧规,仅得仿佛。”

唐代《建康实录》中记载,“……今东头见,在建元寺门西头,出今夏公亭前,蓦路西至孝义桥,入运渎。运渎旧有六桥:孝义,本名甓子桥。”

宋代《景定建康志》中记载,“景定桥,在永宁驿北,旧名’清化’,俗称为’闪驾桥’。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改今名,自书榜。跨运渎。”

明代《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会同桥,在大市桥南,旧名闪驾桥,宋名景定桥,今名会同桥,跨运渎水。”

明代万历《上元县志》中记载,“景定桥,在笪桥东,旧名闪驾桥,景定二年,因马光祖改造而更名。”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旧名清化桥,宋曰景定,其北为鸽子市,今呼曰鸽子桥矣。”又载,“旧名清化桥,一名清化坊,有陈氏朴园,旧有白皮松二株,高出墙外,苍秀独绝,树今亡。”

《秦淮志》中记载,“鸽子桥,青溪水自内桥来,会于鸽子桥。为运渎之东源。以北临鸽子市,即以名桥(《建康实录》:有甓子桥)。适在其地,或即音之转也。在宋曰闪驾桥,一曰景定,马光祖建,有纪。明曰清化桥,以有清化坊得名。”

鸽子桥,在六朝时期称为“孝义桥”、“甓子桥”;南唐之前称为“清化桥”;南唐时期称为“闪驾桥”,相传南唐宫城在南宋时改为行宫,高宗赵构进出行宫的御驾从西虹桥经过,行人均须“闪驾”于此,故名;南宋时期称“景定桥”,因南宋景定年间,马光祖任建康知府时兴造水利,修建桥梁,闪驾桥于此期间重建,为纪念马光祖的政绩,将桥名改为景定桥;明朝时期称为“会同桥”,也曾复称“清化桥”,因临近清化坊;清朝时期称为“鸽子桥”,一说因临近鸽子市,另一说为“甓子桥”音转而来。

鸽子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运渎流经草桥之后,一分为二,东折的一支经笪桥、羊市桥、鸽子桥,至内桥与青溪相连;西折的一支,流经鼎新桥、文津桥等至铁窗棂出城注入护城河。自东向西,鸽子桥便成为了“跨渎第一桥”。

商业繁荣的地方而成“市”,“市”从而又演化成为地名。东吴时期曾有大市、东市等,到了明代,以市名街,以街名市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羊市”,建邺路东段,东自鸽子桥口,西至笪桥,旧称羊市。《上元县志》中记载,“鸽子市,景定桥北。旧名羊市。”《首都志》中记载,“今鸽子桥,以其地当鸽子市也。又名清化坊。”

古代的“驿”是提供传递文书者和南来北往的官吏在此住宿、补给、换马的地方,南宋沿前制在交通干线上设置了“驿”,作为宿顿之舍,在州县等城市或非交通干线上设馆,招待来往的官员。

宋代时期,绒庄街附近设有永宁驿。《景定建康志》中记载,“永宁驿,旧基在南唐仪仗院,今为待漏院,而驿徙置总领所西,闪驾桥之南。绍兴十五年,晁公谦之建。”宋代绍兴15年(1145年),建康知府晁谦之移建永宁驿于行宫西南的总领所西,闪驾桥南,作为建康驿路的起点。《景定建康志》中记录的铺驿数量有八十多处,但在今主城区并详录书中的只有“永宁驿”,其他的建康府境内有驿还有江宁驿、秣陵驿、七桥驿、石头驿、梦笔驿、金陵驿(蛇盘驿)、东阳驿、柴沟驿、下蜀驿、太平驿、望倦驿(昭华驿)、中山驿、马驿二所等,足以可见“永宁驿”的地位重要,且鸽子桥附近的繁荣。

南唐宫城在今内桥、中山南路桥、鸽子桥以北,南至内桥,西南至鸽子桥、羊市桥,由杨吴时期的金陵府衙改建而成。南唐宫城方形,周长约2.70公里,高约7.90米,下阔4.74米。宫城东西南三面皆设城门,惟北面不设。宫城南至青溪、运渎北岸,北、西三面有护龙河,河道宽约38.40米,南面有运渎和青溪穿过。

根据《景定建康志》中的记载,南唐仪仗院,宫城南门外侧,今绒庄街小区、内桥湾小区一带;南宋行宫待漏院(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时休息的地方)及永宁驿,《秦淮志》记载,“永宁驿旧基,在南唐仪仗院后,为待漏院。而驿徙总领所西,闪驾桥之南。绍兴十五年,晁谦之记。”元三皇庙(元代特定的全国性祠庙祭祀),《至正金陵新志》记载,“三皇庙,在旧永宁驿基址。”绒庄街上也曾有着关于待漏院、南唐仪仗院、元三皇庙的说明牌。

陈诒绂撰《金陵园墅志》中记载,“朴园,在鸽子桥(古名清化桥),江宁陈静人郎中士安园。园中双栝特拔。其子恭钊,字月舟。增筑绿杉野屋。每届花时,辄与名流觞咏其间。后合肥周刚敏盛波居金陵,购此园,辟而阔之,人呼’周氏朴园’。有雅歌堂、袍笏堂、春风啜茗轩、喧谷水流、云在居、环山楼,极一时花石之胜。”据说朴园的位置大致在绒庄街58号的东北侧一带。

陈作霖《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其与鸽子桥错综而列者,为羊市桥。一名大市桥,吴时贸易之区也。古有建初寺在其地(《宫苑记》:吴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桥下所跨之水,则护龙河之北折处,故又谓之西虹桥。城东北诸沟之水,皆汇于是。谚曰:’三回不过羊市桥’。贰过者,宜知警矣。相传明司马西虹太守宅即在桥畔(太守讳泰,上元人。嘉靖中以进士官至济南知府)。直节当官,居乡行惠,著述宏富,声溢陪都,东南之硕彥也。桥西道南,有长生茶棚。中元晦日,会盛清凉,沿路彩亭,香花供佛。此其一也(每七月杪地藏诞日,赛会极盛。沿路设茶棚,以为赴清凉山者憩息之所)。自此以西,则为笪桥北口矣。”

在运渎与南唐宫城外护龙河联结时,还有一座十分有名的桥,叫“羊市桥”。那句“二不过三羊市桥”的当地俗语即指此处。1999年考古时挖掘出此桥,桥址位于张府园的南端,建邺路北侧,距内鸽子桥北端西侧大约50米处。

羊市桥,最早叫“大寺桥”,传说南京第一座寺庙东吴建初寺曾短暂位于此而得名,后来寺庙迁往城外,这里因处于运渎漕运中点,“商旅方舟万计”,遂名为“大市桥”。

东吴时期,周围非常繁华,河中各色商船云集,两岸商店鳞次栉比,为当时的商贾贸易聚集之地,则名为“大市桥”;南唐时期,因羊市桥位于护龙河上,又在宫城的西侧,则改名为“西虹桥”,是当时是南唐宫城边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桥身倒影在河水中,形似彩虹。以后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到了明朝,因附近的“羊市”兴旺,故而更名为“羊市桥”;明清时代羊市桥还曾是通往清凉道场的古道,每逢清凉山庙会,沿途设有多处彩亭茶棚,其中羊市桥的“长生茶棚”最为有名,构造讲究,取名吉利,因此名噪一时。

《秦淮志》中记载,“羊市桥,与鸽子桥错综而列,一名大市桥,吴时贸易之区也。桥下所跨之水,则护龙河之北折处,故又谓之西虹桥。城北诸沟之水,皆汇于是。”

《白下琐言》中记载,“羊市桥畔,上踞屋舍,下穿沟渠,后为张府园、裕民坊。其地有河身一段,长十余丈,宽二、三丈,两旁石岸犹存,乃西护龙河旧址也。”

《客座赘语》中记载,“西虹桥在卢妃巷,又西穿人家屋而北达园地,有石嵌河迹。”

鸽子桥,桥面上停放着很多车辆,似乎人们只是将其当作一条普通的街巷,行人匆匆,或许并没有人会去留意桥栏杆上的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