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夜校,是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夜间时间,专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学校。
政治夜校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所兴办。毛主席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在安源等地创建的工人俱乐部等,利用夜间时间,组织知识青年和工农学习文化,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组织开展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军阀压迫的斗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夜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始终未变,那就是以政治教育为主。
政治夜校在全国大规模兴起,最繁荣、最红火的时期,还得属文革时期。每隔几天就要通知寨子里的群众(社员)或者群众(社员)代表吃晚饭后到学校集中起来读书念报,学习文化知识,宣讲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形势,接受政治教育,学习伟人语录和经典诗词等。每次上课时,群众都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更重要的是大家有着祖国繁荣富强信心和希望。40年前政治夜校是全中国最大的学校,覆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一个村落,教育了那个时代跟着党走的全中国人民。
宣传画《毛泽东在工人群众中》。
宣传画《工人政治夜校》。工人晚上下班后,顾不得休息,一起去工人政治夜校学校,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年画《我送奶奶上夜校》。人物是祖孙俩,孙女正在点燃煤油灯,说明天黑了。孙女披上了雨衣,奶奶拿起了雨伞,说明要在雨夜外出。奶奶手上还拿着两本书,一本书的名字是《共产党宣言》。看来,老奶奶是不怕风雨坚持外出学习马列去。画下面还有一首小诗,详细解说了画意:
春风夜雨洒柳梢,奶奶心红人不老。
田野滋润新禾苗,继续革命觉悟高。
划火点亮灯一盏,长年坚持读马列。
我送奶奶上夜校,几经风浪不动摇。
年画《除夕》,1976年,作者王宝芝。婆婆和媳妇正在往大队的政治夜校里进。她们身旁的小朋友打着灯笼,灯笼上面写着庆祝新春,夜校的门上还贴着对联。除夕之夜,天寒地冻,社员们不忘参加政治夜校的学习。
年画《夜校。画中前面年轻的姑娘拎着马灯在前面照亮夜间通往夜校的乡村小路,后面是奶奶和小媳妇,她们三人每人都拿着书本,天很冷,但挡不住她们学习的热情。
年画加强学习,眼明心亮》,张大昕,60年代。画中无论是人物的衣着、发型和神态,还是书籍、本子和手电筒等元素,都真实描绘还原了那个年代农村夜校的情景,热情耐心、履职尽责的老师一丝不苟地认真教,淳朴厚道、求知若渴的大嫂大妈们忘记一天劳动忙碌的疲惫困乏,一脸崇敬地一字一句认真学,令观者产生亲切熟悉、身临其境,甚至清晰如昨、恍若隔世的感觉。这幅年画作品,反映了农村妇女们在夜校里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饱满热情,以及妇女地位显著提高、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尚。
年画渔民的政治夜校》。青年男女渔民夜晚在渔船上认真学习黑板上的毛主席语录:“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
年画 《夜校》,作者刘钟,1974年出版。小女孩打着手电筒,拿着红旗杂志和笔记本,奶奶正在扎头巾,祖孙两个准备云夜校。
年画《夜校》,作者刘钟,1974年出版。一个农家院前,屋子里已经上灯,一位老大娘系着头巾,准备出门,旁边的孩子手里拿着红旗杂志,打着手电筒,一起去上夜校学习。
年画《勤奋学》,作者梁照堂、李醒滔,1975年。春光明媚、风景如画的公园里,惠风和畅吹皱了一池绿水,柳条旖旎吐出了一串串嫩绿,感觉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阳光是暖的,连空气里也带有那么一股甜丝丝、清凉凉的味道。来自各地、各行业、身穿各民组盛装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正在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展开了热烈讨论,展现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那个年代,农村和厂矿企业等以夜校或职工学校为主要形式载体的学知识、学理论活动蔚然成风,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劳动和工作之余走进教室参加集体学习,是思想要求进步、提高知识水平的时代风尚和精神追求。
中国画坚持不懈,作者刘柏荣,人民美术出版社。作者当年也是个上海的知青,后为湖北省美协理事。画面内容是在农村的一个雨天晚间,知青与军代表和几位贫下中农模样的人冒雨前来夜校在学习毛泽东的著作。意在表达知青与广大贫下中农坚持不懈学习毛著的精神。
年画《红色阵地春意浓》,画家武培柱创作,1977年出版。在农业学大寨号召的激励、鼓舞下,乡亲们发愤图强、辛勤劳动,实现了粮棉丰收的喜人成果,男女老少齐聚到夜校门前,组织开展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活动现场一片欢腾,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丰收的舞蹈跳起来,嘹亮的歌儿唱起来,满载着一捆捆金灿灿稻谷的彩车缓缓驶来,人们尽情地唱啊、跳啊,把欢乐喜悦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年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夜校辅导员,宣传员》。左边画面中,村办夜校教室里摆放着图书箱,报架上陈列着各种报纸,精神抖擞、器宇轩昂的夜校辅导员手拿书本,正在声情并茂地给乡亲们授课。那个年代参加夜校学习的学员,普遍是村里没上过学的中老年妇女和目不识丁的老汉,走进课堂、认字读书曾经是她们遥不可及的梦。村里通过开办夜校,让她们在劳动之余,走进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圆了她们的读书梦,再也不当“睁眼瞎”。右边画面中,又到了麦收季,农田里翻涌着金灿灿的麦浪,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精神焕发、英姿飒爽的宣传员姑娘来到田间,敲起锣鼓,打起快板,为挥汗如雨、收割小麦的乡亲们表演节目、传达喜讯,给大家鼓劲加油,送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年画《欢乐幸福的家庭》,丛志远,1975年。这是一个温馨幸福、其乐融融的四口之家,一家人在劳动、上学之余,正围拢在一起专心致志地各忙各的事情。爸爸是村里的民兵英雄长,此刻正坐在长条凳上,卸下子弹袋,拿起工具熟练地擦拭保养枪支,手中的那支步枪总是铮亮如新;妈妈是夜校的学习积极分子,稍有闲暇,总是争分夺秒地伏在桌上读书学习;红领巾姐姐做完了家庭作业,坐在小课桌前津津有味地翻看连环画。妹妹是心灵手巧的小画家,刚用蜡笔画了一幅金碧辉煌、光芒四射的天安门图画,姐姐兴高采烈地展示给爸爸、妈妈看,一家人脸上都洋溢着愉悦、舒心的笑容。
年画《夜校教师》,上世纪50年代。夜校山间同月辉,教师辛勤洒春雨。画面塑造了一位不辞劳苦的夜校教师形象。夜校教师或许刚刚从工作岗位归来,衣服的扣子来不及系上,挽着的裤腿来不及放下,就一手拿书本比画,一手拨动黑板上挂着的教学算盘,耐心地讲起算盘的打法,瞧他那专注的神色,一点也不亚于专业教师。左边是一张办公桌,上面一排图书和一盆绿油油的叶子,一只马蹄表的指针指向十点。办工桌的上方一块红色标语牌,上面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白色大字。
年画《备课》,1975年。为提高农民社员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学校师生们定期到村办夜校为社员们上课。今天准备上的是中国地理课程,大队书记亲临指导,和师生们一起在办公室里提前备课。一名带着红领巾的小姑娘,站在墙上张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前,指着宝岛台湾的位置,慷慨激昂、斩钉截铁地大声说:这是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自古以来,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敌对势力妄图把台湾分割出去,都是痴人说梦、痴心妄想,我们坚决不答应!
年画《政治夜校》,作者杨作文,1974年。
年画上夜校》,画家赵绍虎创作,1976年出版。
农民画《认真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宫予征创作,1971年。
年画《夜校新声》,王柏生、杨淑珠画。
年画《小岛夜校》。
套色木刻画《灯下多少理论家》,江碧波,1975年。
套色木刻画《工人理论学习班》。
套色木刻画《山村夜校》,昔阳县刀把口公社社员绘。
中国画《灯明心亮》,王庆明、甘正伦,1973年。
画《上夜校去》。
画《夜校》,曾纪纲(工人)、曾纪尹作。
画《明日要开课》,左川(工人)、赵正阳作。
画《再给大妈讲一遍》。
画《夜校听课》,李复兴,1975年。
美术作品《明灯盏盏》,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