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意义比较简单,因简单我也没怎么在意,近日读《世说新语》,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先看下面这则小古文,出自《世说新语·赏誉》。

羊长和父繇与太傅祜同堂相善,仕至车骑掾,蚤卒。长和兄弟五人,幼。祜来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若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

看下面翻译,注意“孤”的解释。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孤”能翻译为孤儿吗?孤在古文中指幼而丧父,而现代文中的孤儿指父母双亡,二者含义明显不一样。

我又查看了一下手边的其他版本。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又如: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我有点怀疑自己了。

查《王力古汉语字典》,孤的解释就是幼 而丧父,没有孤儿的意思。

我又相信自己了。

查《古代汉语词典》,孤指幼年丧父(作动词),又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做名词)。

又把我整不会了。

继续往下追吧,反正砂锅打破了也不用赔!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孔子少,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礼记·檀弓上》

孔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但他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所以当母亲去世时,他就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停放在五父之衢,等打听到父亲墓地所在时,将母亲和父亲合葬。这里的“孤”意思明确,就是幼而丧父。

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娶东郭姜,生明。东郭姜以入,曰棠无咎,与东郭偃相崔氏。——《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东郭姜改嫁给崔杼时,是带着和前夫棠公生的儿子棠无咎进入崔家的。这里的“孤”指棠无咎,意思非常明确,幼而丧父的人。

修不幸,生四岁而。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欧阳修《泷岗阡表》

这里的“孤”意思非常明显,“太夫人守节自誓”就说明了问题。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绝惠,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

这里的“孤”意思也非常明显,王子服的母亲还健在呢。

孝廉衰绖卧苫块,北面称。——《聊斋志异·金和尚》

古时,父亲去世,子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子自称哀子;父母双亡,子自称孤哀子。

从父死称孤这点来看,“孤”还是丧父的意思。古时的诸侯自称孤,除了表示自谦外,想来也有这方面的道理,毕竟,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父亲死了,儿子才能继承君位,才能称孤。

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吕氏春秋·仲春》

这里的“孤”没有语境限制,似乎理解为孤儿为宜。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做个小结:

孤作动词,表示幼而丧父,常见的有“孤”、“幼孤”、“少孤”、“早孤”。

孤作名词,大多数情况下指幼而丧父的人,个别情况下指孤儿。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做出判断。

回到文章开头那则小古文。

羊繇和羊祜是堂兄弟,羊繇早卒,留下五个孩子。羊祜去吊唁时,看到侄子羊忱仿佛是一个成年人,发出感叹“从兄不亡矣”。从上下文语境来看,这里的“孤”译为幼年丧父为宜。

再举一例。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韩愈三四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是孤儿无疑,但这里的“孤”译为“幼年丧父”还是“年幼成为孤儿”呢?好像两种都可以。古文中,“怙”可代指父亲,“恃”可代指母亲,“不省所怙”指对父亲的印象都很模糊了,从前后行文来看,这里的“孤”,我觉得译为“幼年丧父”可能更好一些,即便年幼时韩愈已是孤儿。个人一点看法。

对古文中一个字的翻译,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书上错了?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就结束了。我随手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结果大吃一惊。

现代文中,孤儿指父母双亡的人,也可指幼年丧父的人。如果不是查词典,我还真不知道这一点。我问身边的朋友,他们都说孤儿是父母双亡,一位朋友更是直言:“孤儿就是父母双亡,在我们老家,如果某一个人的双亲有一个还在,你说人家是孤儿,这是挑衅,挨骂都是轻的,挨打也正常。”

为什么词典的解释跟我们最朴素的理解不一样呢?难道是有地域差别吗?不知朋友们,你们那里对孤儿是怎么理解的。

因为这个,我犹豫要不要发这篇文章,后来想,写都写了,如果出错,就算搏朋友们一乐吧。

好了,今天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