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双新”背景下的新课堂建构
(三)新课堂构建路径(基于证据的逆向教学设计)
————区教研会专题分享的部分讲稿
第一、二部分见往期文章,点击下列标题查看
了解了新课堂大致的模样,如何实现新课堂?我们常说教学评一体化,教是关键,学为主体,评是手段,三者都应该指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中提到基于证据的逆向教学设计,我觉得可以作为新课堂实现的很好地路径。
第一环节:预定预期结果,即教学目标;第二环节: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即设计评价;第三环节: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首先通过学业质量、学业要求、内容要求、教材内容进行目标预期,也就是前面我们进行的目标分解,然后是根据评价建议、教学目标进行评估方式的选择,这一点,课标给的非常详细,不再展开。
最后是教与学的策略选择,我们不仅要根据刚才解析的教学建议,还要关注课标在每个历史阶段后面给出的教学提示,例如我摘录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提示中有关史料实证的几条,第一段中提到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们就可以结合分解的单元目标,设计到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指导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在教学策略中,有一个小建议——引题入课。
例如2024年河南中招历史第22题,如果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时借鉴一下,我们可以将材料作为导入,然后根据题目的设问结构,设计出一个问题链:孙中山的梦想是什么?“中国人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是什么?党计划如何领导我们实现这样的梦想?举例论证为什么说“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通过问题链,让学生借用教材理解本课中国梦的含义和实现路径。不需要太多花样,这就是一节常规课,立意有了,古今联系有了,历史论证有了。
我将这种方法叫做引题入课,不是直接在最后把题目罗列出来让学生做,那叫试题链接,而是借用好试题的情境、材料、设问、创意,作为教学设计的灵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逆着来——“反课为题”。
例如很多老师在讲述元清边疆管理这部分内容时,可能都喜欢让学生绘制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将管理措施融入空间图示之中,那么在考试中,也可以设计这样动手操作的题目,通过考查学生能够做到什么,检测学生的素养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后,还应该包括一个作业的设计,这部分我们今后专题来讲。通过这几个环节,就形成了一个基于课标的逆向教学设计流程,同时,设计中包括评估方式、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体现了单元微课程的开发。
以上跟大家分享的,也仅是我自己的思考,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新课堂、遵循课程标准要求的新课堂、符合考试评价趋势的新课堂、孕育教学相长生态的新课堂……无论是新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找到回应时代并符合自己风格的新课堂样态,将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的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