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诗人王冕给他儿子新一年的寄语是:“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古代文人非常看重写字,因为在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所有文字都是人手工写上去的,写得一手好字不仅提高自身修养,还能在科举考试上多得一点卷面分,所以王冕希望他儿子好好读书写字,将来在考试上能有个优势。

古代书生出人头地的路途只有一条,那就是考中科举,他们为了能考上,天天在家练习往届状元的字,有的考生还会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专门去模仿皇帝喜欢的字迹。
书生通常写了十几年的字才有机会坐到考场上,他们的字不会太差,如果某个字写得特别好,或者某句话写得非常精彩,考官会用红色的笔在字句旁边画一个圈或点表示赞赏,因此创造出一个成语“可圈可点”。

古代书生的字写得有多好呢?话不多说我们来看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的字,刘春霖参加了1904年7月4日中国最后一场科举,他本来考中的是榜眼,但因为状元郎名叫“朱汝珍”,还是个广东人,慈禧把状元给了他。慈禧非常讨厌梁启超、康有为这些天天喊着要维新的广东人,因此她对同是广东人的朱汝珍失去了一半好感。
其次,光绪帝的珍妃也是支持维新的人,朱汝珍跟珍妃的名字都有一个“珍”,慈禧对他另一半好感也失去了,当看到刘春霖的名字她顿时心情好起来,因为当时的清朝就像一块久旱快要枯死的废土,急需一场春雨来唤醒生机,慈禧希望刘春霖能改变清朝颓废的命运,就把他提拔为状元。虽然刘春霖状元的身份有捡来的嫌疑,但他写字水平配得上状元,堪称“人肉打印机”,字迹没有一丝慌乱干,非常干净平稳,不用把纸折成竖线都能写得笔直,现代人练几十年都练不到他这种地步。

看完刘春霖的字你就知道状元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考上的,首先你的字要好,如果是洪秀全这种水平,你可能连考4次都考不上。洪秀全在起义之前也有一个科举梦,他们一家省吃俭用就为了他能读好书,将来哪天金榜题名带着全家飞黄腾达。
洪秀全小时候还是个学霸,12、3岁经史诗文无不博览,14岁以非常高的成绩通过县试,洪秀全以为自己能一直这么顺利下去,却没想到他的巅峰一直停留在县试。

县试之后是府试,每年阴历四月开考,通过府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院试。府试要考三场,分别是帖经、杂文、策论,主要是检测考生记诵、辞章、政见时务能力。
府试要考四天,帖经、杂文各考一天,策论考两天,这四天时间里考生不得离开考场,官府会准备考试的笔墨纸砚,吃喝用品以及晚上睡觉的棉被。府试会刷掉一大批考生,只录取50人,这50人还要分等次,成绩前列的10个人为甲等,剩下40个成绩靠后的为乙等,洪秀全第一次参加府试不幸甲乙两等都不是,他没有考上。

一次失败没有击退洪秀全,他全当自己运气不佳,回家边当私塾老师边准备明年的府试,可是失败再一次降临在洪秀全身上,他还是没有考上,连续两次的失败让洪秀全有点怀疑自己,不过他没有因此放弃考试,考了一年又一年一直考到1843年第四次,等成绩一出来,洪秀全30岁了还是没有考上府试,洪秀全彻底气坏,之后就不再考科举,参加了反清起义。
虽然清朝科考被有钱人染指了,但洪秀全考不上府试真不能全怪科考,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你看他潦草的字迹怎么能考上,不说跟刘春霖大神比,跟其他府试考生比都比不过,他考不上也是理所应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