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模式有很多,但外塘精养对虾仍是主流模式,约占全国对虾养殖的70%以上。虽然养殖面积大,但这种“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成功率一直较低,不少外塘养殖户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尽管外塘养虾难,但近两年市场仍不断传来养虾成功的喜讯,分析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映射出很多共同特点!总结成功养虾的经验,帮助你优化前期规划和过程管理,实现成功养殖。

01
苗种选“高抗”

从近几年各地的养殖情况来看,选择“高抗苗”养殖成功率要高,快大苗已经连续多年早春放苗成功率极低。拿广西北海地区举例,早春有天气不稳定的气候特点,五月份之前都会有几场降温,加上刮风、下雨,对于幼小的虾苗来讲,绝对是非常大的考验。

此气候条件下,若是选择快大苗,那就更是“砧板上的虾”,任由老天宰割,严重的直接全塘覆没。若是选择高抗苗,出于基因优势,加上管理助力,还能抗一抗、顶一顶,即便是“损兵折将”,也能锻炼出“精兵强将”。

由此可见,养殖管理水平、池塘条件固然重要,根据天时地利,选择合适的放苗时机,放养适合的苗种也至关重要。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患病恢复快的“高抗”苗,是外塘养虾的首选。

02
合适的放苗时间

按经验来讲,外塘养殖户从3月到6月都有放苗的,一般是惊蛰到清明时期是早春放苗的好时机,但考虑到3月份、4 月中上旬外塘水温还不太稳定,故建议外塘养殖户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之间放苗较合适,此时温度开始回升,气温相对稳定,还可以避开高温期的“白便”。

03
密度要合适

放苗密度高低,受水源、增氧能力、管理能力等影响。放苗密度过高,对虾生长速度缓慢,养殖后期因长期供氧不足,导致饵料系数高,泛塘风险加大;放苗密度过低,则产量低,养殖利润减小,甚至亏损。

因此,结合多地养殖情况分析,以养殖利润为导向,建议放苗密度为3.5-4万尾/亩。按照80%的成活率,养殖70天,达30头/斤的规格计算,亩产可达900-1000斤,按22元/斤虾价(虾价随市场行情、产量、体色等因素影响,不能完全准确),亩产值可达约2-2.2万元,扣除每斤对虾养殖成本约10元,每亩利润约1-1.2万元。

04
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选择蛋白达到40及以上的饲料,自放苗第二天开始,投喂10万苗/斤饲料,一日两餐,每日增加投饵量的10%。此种投料技术,养殖时间短、生长速度快(正常40天可达60头左右/斤的规格)。如有蓄水池或井水供给,产量会进一步提升;但是,此技术必须与相应的增氧能力匹配,否则对虾生长速度会大打折扣。

05
溶氧要充沛

提高亩产必须匹配充足的溶氧供应,也是影响外塘养殖顺利的关键因素。结合多地养殖情况,总结增氧能力为0.5kW/亩,对虾养殖到200斤/亩左右时,容易出问题;增氧能力为1kW/亩,对虾养殖到600斤/亩左右时,容易出问题;增氧能力为1.5kW/亩,对虾养殖到900斤/亩左右时,容易出问题。

因此建议增氧决定产量,产量的设计,应根据增氧能力的配备而定。高产池塘,增氧能力最好为1.5kW/亩。

06
水质要稳定

养殖前期(40天前)要培养以“硅藻”为主的黄色水体(微微带点浑),这样的水体pH不易升高,同时非常稳定。可经常使用微生物制剂及碳源,控制小型藻类、蓝藻的大量繁殖。养殖后期要培养以“绿藻”为主的绿色水体。还应注意两个要点:

  • 提酸碱度。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提高水体pH,降低亚硝酸盐毒性。同时中和弱酸环境,减少嗜酸性有害菌数量,预防黄鳃的发生。另外弱碱性水体可以稳定水环境,促进藻类生长,有利于肥水。

  • 适当使用磷肥。降低氮磷比,加快含氮水体代谢,抑制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同时磷肥可压底,对防止水体变浑有一定效果。另外磷肥中的磷、钙可以预防对虾软壳。

外塘对虾养殖,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初学者,都要有这样一个思维:从一味的追求产量(高密度),转变为追求成功率(合理密度);从高产的思维,转变为稳产的思维。以此为基础再制定养殖规划,相信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