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写字有一个难题一直无法克服,那就是将实用性、艺术性完美统一。有的人专写狂草,但他们的字大众根本看不懂,这种人多了,书法就会越来越成为一门“小众艺术”。有的人则是把楷书写成了“印刷体”,看似工整严谨,然而用笔单调,美感不足。

纵观历史,能将这二者协调到位,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赵孟頫一人而已。与二王、颜柳、宋四家相比,他的字用笔更为细腻准确,没有过于复杂狂怪的修饰,因此,初学者极容易上手。另一方面,赵又以晋唐两宋诸家笔法为基础,取法乎上、融汇诸家之长,不用担心临摹他的字学不到正统笔法。

所以,学界认为“赵体字”是学习古人、上追晋唐的绝佳“跳板”,入门易,出成果快,还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则。赵五体皆能,传世作品也多,以行书为最。由于他有“日书万字”的效率,所以他这些作品基本都是几个时辰就能完成。

但凡事有个例外,1315年,62岁的赵孟頫游览江西天冠山,惠风和畅,风景锦绣,兴之所至,于是他每游览一处,便创作诗歌一首,然后挥毫泼墨写于纸上,整整180天,累计完成了28首,合成一卷《天冠山诗帖》。

此作是已知的赵孟頫创作持续时间最长的行书,回乡后,他命人将此作摹刻上石。后来,墨迹本不知去向,只有碑刻留了下来。明代初年,有书家将原碑拓印,并精裱成册,是为“初拓本”。如今,原碑已然斑驳不清、缺损破旧,“初拓本”自然成了学习《天冠山诗帖》的首选。

乾隆年间,“初拓本”进入内府,清亡后溥仪将它带出宫去,藏在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不幸的是,被日本人抢去,至今未能回归。《天冠山诗帖》全卷600余字,字径大小约4厘米,兼有楷、行、草三体。

此作明显以王羲之、陆柬之、李邕笔法为基础,露锋起笔,笔尖提按有度、衄挫蓄力,中锋侧锋并用,既有筋骨,又不失去力度,笔画骨肉匀称、婀娜多姿,精熟自然。结字奇崛多变,欹正、大小、收放对比明显,字字多变,笔笔不俗。

翁方纲跋文

这样既有古法,又有个性,气韵生动,落笔有神的作品,不知能否配得上“兰亭奖金奖”呢?将《天冠山诗帖》临摹通透,古人笔法也就掌握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并添加逐行释文一一对应,独家推出一款经折装,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