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至2024这15年,中国新能源完成了弯道超车。回顾中国在白色家电、手机领域的发展历程,又是何其相似,汽车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经典案例,再一次体现了市场经济下的体制优势。本篇我们将梳理中国电动车的崛起,探讨企业成功的秘诀(共6071字,阅读需20分钟)


01
经济的实质

最近有好多小伙伴私信问我经济到底怎么样,为什么现在一聊天全是新能源汽车,语气中透露无奈、焦急和期待。我一直也想再聊下这个话题,今天就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逆袭混战,聊聊现在的商业逻辑,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Image

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的本质不是CPI、PPI、货币乘数、股票指数,而是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这4个方面展开。

随着经济活动进步,“玩”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归于服务业。经济是为了让人们过得更好,是服务于人们生活,如果脱离了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经济学也就脱离了存在的意义。

Image

经济发展,带来了我们生活进步,或者说美好生活的需求,生活发展要求经济进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以前农民双手作业,一年四季都很忙,农业吸储着大量劳动力。现在机器替代双手,以前一个月的活,现在一天就能做完,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出来,从事其他的行业,人们也会有大量闲暇享受生活,从而创造出更多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替代会在越来越多行业出现,工厂劳动力工人,以后大多也会被机器替代,劳动力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各种服务业,而第三服务业需求是无限的,能吸纳最多的就业人群。

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直接接触的经济类型,像电商、直播、社交、外卖、租车、商场都是第三服务产业,而且这个产业随着社会发展,会有无穷的想象力。

Image

有的人反驳说,不对呀,机器抢占工作,会导致失业,现在就业难和这个没有关系么。这个经济学中叫摩擦性失业,就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部分人会暂时失业。解决这种问题,一部分靠个人努力,重新培训上岗,一部分需要社会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前面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经济发展趋势,而新能源汽车是这种趋势的体现。我们的市场经济卷过“衣服制造”、卷过“白色家电”、卷过“手机”,到了现在卷“汽车”。

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恰恰是不断地淘汰旧产能、迎接新产能过程中不断进步,最后形成新的格局。

Image

在讨论新能源车前,先说个结论。以后的汽车市场,就如同今日的手机市场、白色家电、服装市场一样,几个大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小品牌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生存的空间。

Image

汽车一直被视为工业明珠,因为其特别长的供应链体系,能吸纳大量的就业,对社会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从福特T型车1908年走进千家万户以来,汽车制造一直被视为工业强国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效仿苏联建立一汽等一批优秀的汽车生产企业。

但苏联当时有个很大问题,工业主要靠计划经济支撑,无法市场化,自然也就无法同欧美汽车业竞争。效仿苏联的中国汽车,也有相同的问题。

Image

改革开放后,开始“市场”换“技术”,通过合资建厂,不断提升汽车产业链能力。虽然雨刷、轮胎、座椅、内饰等都能实现全面国产化,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一直受制于欧美,这也导致汽车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拿走。也正是凭借着强大的上游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人普遍福利不错。

Image

2008年后,我们制定了汽车工业计划,把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作为一项基本策略。随后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各行业部委出台了支持政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新能源骑车领域开始了。

02

新能源发展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5年,快速起步期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肇始于2009年-2012年“十城千辆”工程。

2013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启动元年,在国家、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减免购置税,不限指标、无路权束缚等驱使下,新能源汽车大幕从此拉开,当年产量达1.8万辆。

Image

在新能源补贴、政策双驱动下,2014年和2015年产量分别达到了7.5万辆和32.6万辆,可以说增速极快。当时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特斯拉、比亚迪、奇瑞、众泰、北汽。

北汽依靠北京市场茁壮成长,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依托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开始攻城略地,奇瑞看到新能源的广阔发展前景跑步入场,造啥啥不行模仿第一名的众泰也梭哈入场,准备一雪前耻,一众车企摩拳擦掌。

Image

整体市场都在赔钱赚吆喝,当时新出的车型起步就100-200公里,对于有通勤焦虑的人来讲确实不是好的选择。但国家补贴是实打实的,一辆20万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地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到老百姓的手里就仅仅10万元多点,如此补贴力度让人们趋之若鹜。

Image

此时的市场,依然是合资车的天下,日本的车、美国的车、法国的车充斥着街头,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也就1.3%,100辆车中,就1.3辆新能源汽车。

如果看当时电池加电机的新能源汽车,人们一定想不到10年后它的样子,更想不到它在市场的地位。

第二阶段,2015-2017年,快速膨胀期

高额补贴推动行业高速增长,众多参与者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整个行业快速膨胀期。大量产业和资本转向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

Image

有的在第一轮竞赛中成功上岸,例如率先在美国上市的“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陆续推出深受欢迎的车型,跑通了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的商业模式。有的还在为项目批产而奋斗,例如还在大洋彼岸为推出FF91车型的贾会计。

Image

与这些大名鼎鼎的车企相比,更多是想在电车行业分杯羹,甚至占点补贴的小车企,爱驰、长江、汉能、红星、国能等上百个汽车品牌冒了出来,有刚画完图纸的、有刚融完资的,甚至有的一张PPT就开始了梦想之旅,上一次市场这么热闹还是5年前手机市场,千机竞发。

在各方推波助澜下,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大关,开始了政策与市场、车企与消费者的角力交锋史。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甚至来不及细看,新能源的广阔场景让人们充满遐想。

第三阶段,2017-2020年,行业出清期

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行业进入出清阶段。2017-2018年,补贴政策对长续航、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的车型维持高额补贴,对低端车型(低续航A0车型)补贴大幅减少,尾部车企及其供应链开始出清。

2019年下半年,高端车型的补贴开始大幅下降,行业加速出清。新能源车市场化趋势已经日渐明朗。十年间打造了一个行业,也算一个不小的奇迹。

Image

实际上,自2010年前后出台激励政策之后,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掀起一轮轮造车热潮,巅峰时期涌现出近百家造车新势力品牌,开启如火如荼的“百城造车运动”。

其中大多数并非真心造车,或者融资,或者造势,甚至骗补,而今这些品牌大多数归于沉寂,或者破产倒闭,沦为诈骗丑闻,例如拜腾、博郡、赛麟、游侠、长江等。

Image

当时社会、媒体都开始反思,这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行业的发展是否值得。

认为不值得的人咬定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却养活那些“骗子”的梦想,是极其不公平的。

认为值得的人认为要从事物发展的结果来看,整个行业开始起步,虽然有很多企业倒下了,也有一部分企业成功了,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得到了发展,与之相比,那些骗税、作假的就不值一提。

双方各执一词,还没有讨论出结果,新的一轮电动汽车竞争开启了。真正的鲇鱼来了,特斯拉第一座海外超级工厂落户上海,肉眼可见新能源市场将掀起腥风血雨。

Image

引入特斯拉的目的是希望依靠特斯拉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进行塑造,当时也明确了特斯拉产业链必须国产化的要求。

国内一众企业叫苦不迭,本来竞争已经够激烈了,现在又来了更大的竞争和压力。

Image

从当时看,大家都比较担心此次合作的成效,但回头来看,此次合作无疑是成功的。引入特斯拉,提升了电动车企的整体供应链水平,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发展,虽然也间接让一批车企倒闭,但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功。

Image

这次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外资如出一辙,但从效果来看,都在刚开始“狼来了”的担心后,提升了整个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2020年特斯拉第一辆车开始交付,自此,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新一轮竞争。

第四阶段,2020年至今,市场化驱动期

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由政策驱动市场转向市场驱动、高质量发展,在补贴退坡后,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比亚迪、吉利、江淮、长安、北汽、长城、上汽、广汽、一汽、奇瑞等老牌车企凭,借殷实的家业、多年的技术研发健步前行。

Image

意气风发的造车新势力已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从上百家到仅剩8家,淘汰率高达90%。理想、蔚来、小鹏还是稳定地处于第一梯队,零跑、哪吒体量相当,处于第二梯队,合创、高合和创维汽车年销量都不到2万辆,不过这三家车企都是在2020年才开始有产品上市、2021年开始较大规模交付的,不过“两三岁的年纪”。

2023年,前10个月,这8家新势力的合计销量为72.5万,占同期新能源车总销量的13%。

Image

经过第一波考验的造车新势力,在产品功能上刷新了消费认知,并具有产品迭代、持续优化的能力,这正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特斯拉对市场的压力下,国内企业水平大幅提升。与特斯拉好几年产品变化不大的现状相比,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在外形、功能、娱乐、座椅等方面本土化微创新,对特斯拉发起一轮轮攻势。

汽车开始了手机化的又一新发展阶段。如果说以前的汽车是机械力,那么现在的汽车则更多的是芯片力。

经过互联十年的积淀,国内培养了大量的软件工程人才,当芯片开始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控时,配合着国内的软件市场,新能源汽车开始展现出了新的独特气质,更炫的外观、更快的启动、更多的科技、更智能化的操控、更优秀的人车交互,新的一页开始了。

自此,汽车逐步被重新定义,从代步工具,变成了满足人们更多需求的大玩具。

Image

看到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资本和产业开始涌入,不造汽车的华为,开始利用自己的ICT技术,帮车企造好车,而与其他车企合作的智界、智享系列车得到市场热烈反馈。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的雷布斯,创建了小米汽车。

03

从小米造车,看成功和失败

小米的成功源于雷军,其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武汉大学,两年修完大学四年的学分,他写的代码,只能用优雅来形容,大学期间就赚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大学毕业后,顺利加入金山,并且临危受命,一直将金山干到了上市。

Image

随后,他辞职开始创业,41岁跟几个合伙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小米手机就此诞生,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将小米手机干到了世界500强。

2021年,五十多岁的雷军在一场发布会上说了一句“我决定亲自带队造车,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与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小米汽车,又诞生了!

这次,他是有备而来,带着他的世界500强企业小米,拿着一千多亿元现金背水一战。他就是这么一个“霸道总裁”,就算是写小说,可能也不敢这么写。

Image

在小米造车前,许家印、董明珠、贾跃亭是3大明星企业家造车失败的典范,有人想看他笑话,也有人希望像小米手机那样搅局。

小米作为500强企业,也算得上资金雄厚,但造车历来都是个无底洞,苹果的失败就在眼前,苹果不行小米能行?

雷总在宣布下场造车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招贤纳士,雷总开出的条件都非常优厚,不光有以百万薪资起步,而且还有股权激励。

Image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传言小米汽车在挖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并且开出的股权加薪资高达10亿。小米汽车公布的17人高管团队,其中包含了很多行业大佬,比如,曾是宝马i/M品牌外观设计师的李田原,曾担任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的于立国,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看得出来,小米汽车高管,个个经验丰富,身经百战。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原来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展现的工作能力,在小米汽车这边得到了充分地释放。正验证了以前“将遇良材,一帅难求”的古话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车,是“电气+软件”的产物,与智能手机很像,也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电池、电机、电控都是现成的,只需要做好软件,做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让其成为卖点就可以,小米正好积累了大量的软件制造经验。

Image

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完全在小米汽车上复制一遍。作为一个对供应链整合能力很强的企业,现有的米家生态链直接可以照搬到智能汽车上,凭借着自身品牌、流量优势,天然的议价优势,小米造车可谓地利人和。

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小米共投资400多家公司,跟造车有关的公司多达几十家,包括最早投资的小鹏汽车,并且雷军还以个人名义也进行了投资。在旁边看了好久后,雷老板也发现自己可以造车。

Image

小米造车,是有造车资质的,这一点,也是小米汽车与其他新势力车企最不一样的一点,就连华为、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也没有造车资质,它们只能找车企代工,蔚来由江淮汽车代工,华为由赛力斯以及奇瑞代工。

而小米汽车,却是与传统车企,诸如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等车企一样,拥有造车资质。当然,这一份造车资质也是来之不易,也少不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2022年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到了要将推动小米汽车开工列为工作计划。

Image

其实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版图,小米成功绝对有北汽的一份功劳。在2012年造车时,还是比亚迪与北汽的双雄并立,后来比亚迪一骑绝尘,深圳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了头部地位,紧接着安徽合肥依托江淮汽车,扶持蔚来发展。很快特斯拉入驻上海。至此,北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高开低走,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雷老板有决心造车,北京有意推动这汽车发展,就有了小米造车佳话。

Image

但为什么是小米?

这就引出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话题,新能源汽车创业领域,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

从雷老板的造车过程来看,无疑他几乎做成了每一件事,在他身上无疑体现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特质。反观那些造车失败的案例,基本再无翻身可能。

Image

造车领域产业链长,上下游众多,完全不是一两家企业能做好的,需要各方面配合,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实觉得就是整个营商环境和供应链支持,如果中国说第二,美国也不敢说第一。

地利就是地方的支持,事实上只要有好的项目,各地方的政府是相当支持辖区内企业的发展。

人和就是企业的人事组织能力,好多行业的人才都是辗转几个地方才最终成就了自身能力的绽放。

机会只有一次,任何一次失败对个人来说可以越挫越强,但对一个组织来讲,树倒猢狲散,毕竟在哪不是打工。就像古代打倒,真正失败后把队伍拢住的名将寥寥无几。

华为也是“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典范,他们用强大的组织能力、研发能力,构筑了华为的科学王国。从交换机开始,不断升级产品,到手机、汽车,也是一路向上成功地复制成功。

Image

国家发展亦是如此,国运来的时候,发展蒸蒸日上,成功套用成功的经验,创造出一堆成功的佳话。但一旦遭遇挫折,迎来新的挑战,很容易就此打住。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西班牙,后来的英国、日本,拉美诸国也有自己的春天,但最终也未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我们身边也有屡战屡败的商业传奇,但从成功的概率来讲太小,对个人来讲,屡败屡战,提升能力,只要不放弃就能成功。

但对组织团体来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要失败一次整体组织就会瓦解。即便相同的一拨人再次创业,但亦不是当初的组织。

纵观过去的十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混乱、迷茫和狂热,逐渐步入富有激情的理性期,有的企业失败后消失,有的企业成功后更成功,但成功后再成功更容易,失败是企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对个人来讲,如果失败,就总结经验,以失败为母,直至成功。如果成功,就复制成功,创造更大的成功。大浪淘沙始见金,筚路蓝缕已过,前行依然需要沐风栉雨,希望每们读者们劈波斩浪,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