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的古城墙雄伟,始建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现存城墙为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重筑,是明代九边体系中的重要枢纽。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面不设城门。第七批国保。

建城墙同时在北城墙上建立玉皇阁。

玉皇阁现存的建筑古旧巍峨,第四批国保。

玉皇阁大殿内,正面(北面)墙壁上绘制有大型人物壁画’封神图’。绘制着五岳大帝。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帝王威严,雷公狰狞,侍者秀目,场面宏大,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离开玉皇阁,沿街溜溜达达到了列入第六批国保的灵岩寺,看大门的工作人员是个小姑娘,苏领导笑嘻嘻地逗她:能给我们讲讲吗?小姑娘就说了一句,这本是明朝大太监王振的家庙。我顿时竖起耳朵,问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那个王振吗?小姑娘点头。

天哪!真想不到能到明朝四大太监的老大王振老家的家庙看看,在北京,曾经两次去王振在北京的家庙智化寺,那里的藻井(其中最棒的两个都被卖到美国了),转轮藏,京音乐,佛像都很棒。

天王殿的气势就不一般,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规整大气,呈现了早期大木构的建筑特色。

天王殿显然刚刚重新修饰过。

大雄宝殿更是气势恢宏,居然是五开间的庑殿顶,屋脊线条舒缓、平稳,显得格外沉稳,造型有大唐木构之遗风。即使在很多大型寺庙里也少见有这样气势的大雄宝殿。灵岩寺始建于金代,据《大同府志》记载:“蔚州灵岩寺,元末毁,国朝正统六年敕赐重建。”是王振奏报了明英宗,得以敕赐重建,还调来皇家工匠建造,是蔚县佛教寺院的翘楚。

大雄宝殿上的蓝色牌匾,上面写着“无上士”,“无上士”是对佛祖的德号之一,意思一切众生中,佛陀至高无上。

佛像是新的。

上面连排的三个藻井是原来的,中间的是斗八藻井,两边是斗四藻井,是小木作精品。

斗八藻井中间画着四爪蟠龙。

天花彩绘以佛家八宝和篆书寿字为主题,并有牡丹、仙鹤、祥云等吉祥图案。

灵岩寺的门窗很有年代了,油漆都掉没了,落地隔扇门上面隔心为双交四椀菱花,做工极为精细。

双交四椀菱花是古建门窗装修隔芯形式的一种。由两根棂条相交,以菱花组成四个圆形。虽然比皇家宫殿用的三交六椀菱花级别低一点,但隔芯从正统六年(1441年)到今天,品相依然完好,说明用的一流木料加上一流工匠的好手艺。

张家口市现存规模最大,主体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寺院重泰寺是第七批国保,寺位于县城西北部涌泉庄乡的一块高丘之上,只有一条不宽有些陡的路蜿蜒向上,我们的车停在坡下,往上攀爬。坡下大块的玉米地,玉米已经枯黄,却还没有收割。想起插队时扑在玉米地里挥动镰刀收割的情景,秋收是农活最累的季节。

据1995年的《蔚县志》记载,重泰寺始建于辽代,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真慧和尚改建该寺,名为三圣寺,到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又经重修,至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潞城王再次整修,才赐名重泰寺,清光绪时,曾一度叫罗汉寺。

重泰寺总占地面积13100平方米,共有建筑52座,殿宇房舍120间,远望楼、阁、殿、台、塔、舍、错落有致,宏伟壮观。

上坡来到重泰寺前,见山门紧闭,有些心慌,绕着寺墙转,发现西北墙一角门开着,进去一看没人管,可以随便走。

重泰寺最高处的小楼是三教楼,又名太子楼。要爬22级又高又窄的砖砌台阶上去,看着有些晕,好在有铁栏杆,就手脚并用爬上来又爬下去。

三教楼为单檐硬山布瓦顶三开间,与其他寺庙的不同在于三教楼内供奉着儒、释、道三教教主,是这座寺院里唯一没有佛像的殿堂。、楼内正壁画佛祖释迦牟尼像居中、孔子像居左、老子像居右,在这里儒、释、道三教和合、平安无事,共同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

佛祖

老子

孔子

房顶贴着道教的符号。

祭坛两边墙上绘有壁画,保存得很好。西墙壁画。

壁画局部

东墙壁画

壁画局部

因为是从角门进入寺院,就从北往南走,重点是看壁画。来到大雄宝殿,大殿由前面一座卷棚顶建筑和后面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前后拼合而成。这样的搭配好像不多见。

重泰寺里佛造像好像都是新的,各殿里的造像风格水平不一,貌似藏传佛教风格的多一些。

大雄宝殿内保存的壁画多为儒、释、道三教创始人画像,色彩明快、图像清晰,据说是清代壁画,绘画风格与石家庄毗卢寺寺壁画大致相近。

壁画过于崭新鲜艳了,也许后期被修复描画过?

水陆殿门外墙上有块牌子写着水陆殿的壁画是寺院里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

水陆殿是重泰寺的核心,内部保存了完整的水陆法会壁画。殿内的东、西壁和南壁相连,绘制了一幅大型《水陆法会图》。

水陆画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水陆画题材主要取自儒、释、道三大教,线描空化丰富,人物造型优美,画面色彩丰富和谐。

水陆殿里的壁画应该是清代中期绘制的。这些壁画保存非常完整,其中东、西壁画为上中下三层,南壁为上下两层。天上、人间、地狱各路代表团分组排好队,每组前有持幡童子,整齐划一朝中央的佛陀前进,就像运动员列队入场似的。

水陆殿里的壁画虽然是民间手迹,但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不失为清代民间水陆壁画绘画艺术中的佳作。

壁画局部

壁画局部 牛头马面

壁画局部

  北墙大门两边墙壁画着十大明王。十大明王是密宗佛、菩萨的一种变化身,是为教化众生特别贪欲者而显化的忿怒威猛相的尊神。

地方小,每边只拍到四个明王,最左边的那位是“撕脸明王”吧?

壁画局部

最下面还有好婆婆组团呢。

烈女孝妇团也来了。

喜欢文殊菩萨身后房梁的彩画。梁架和额枋的彩画只用黑、灰、白三种颜色,很雅,风格像是明代的。明代额枋的彩画中间是枋心,“两边是一整两扣旋子花”,一个完整的花型和两个半拉花型合起来,明代的枋心长,两边的藻头短,因为是先画藻头,中间剩下的都是枋心。而清代是把额枋一分为三,这是明清的区别。

达摩祖师殿

小小的一座观音殿,南北均有门,观音像是新塑的,但两面山墙上的壁画则是清代原物。

壁画一看就是有年头了,色彩、笔触都显老。

可惜,不让近距离观看。

忘了是哪个侧殿里的壁画。

地狱是这样滴。

在蔚县郊区的村堡里的一些小庙,有的里面的壁画既很有年头,还很有水平。在县城东南十多公里外的大固城村东边有个小庙叫故城寺,虽位于乡间,却是曾经的大寺,壁画规模及水平也超出多数乡间小庙。是明代的古建,第七批国保。我们兴冲冲地赶到这里,看到一堵现代的砖墙,一个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旁边一边一个小拱门,都关着,墙上有个粉色牌子,说明这座国保级小庙归村委会管理。苏领导按照牌子上的电话打过去,回复说为保护壁画不让参观了。没看到不让参观的安民告示呀?国保级的景点咋能说关门就关门?

过去这里也有个老村堡,但居民已大多迁至新村,旧村荒无人烟,堡墙日渐倾颓。故城寺与残存的堡墙紧紧相依。

正在懊恼时,小拱门开了,出来一位老太太,挽着一捆胶皮水管,我们围过去,想说服老太太让我们进去看看,被断然拒绝。幸亏有位朋友拿出她的国家博物馆学会的会员证,说明我等的专业身份。老太太松口了,但她说要去工作完了再带我们进去。苏领导和几个朋友簇拥着老太太去“工作”,给新种的树浇水。老太太刚走到地方说腿疼,坐地上了……过了40分钟,看到苏领导和朋友陪着老太太“挪”回来了,就十几米的距离老人家还歇了两次,嘴里念叨着疼,看着也可怜。

进了院子,看到一座单檐悬山布瓦顶三开间座北朝南的佛殿,殿前种了一些老玉米,房后有几间简陋的旧禅房,一块蓝色写着“佛心寺”的牌子靠在南墙根,挺萧条的。

房檐下的青绿彩绘,暴露了很久以前的华丽。

跟着老太太蹭到佛殿北门,看着她打开两道锁,还嘱咐我们进去看看赶紧出来,不许拍照,是为了保护壁画。赶紧点头称是。

进门先看到北墙上的撕脸明王图,可惜绘画被水浸漫过不太清楚,还是能看出绘画水平很高,笔触流畅细腻。

寺内东西两壁的水陆壁画,壁画内容题材丰富,画幅人物众多,画工技法精湛,是研究明代壁画和当时社会生活信仰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壁画分上堂和下堂,上堂为佛、菩萨、明王、护法天神等佛教上层人物,下堂为儒、释、道三教人物。整齐地分为上百组,每组约4—8人,整体风格统一。

根据题记,故城寺创建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至今逾六百年春秋。东西两壁尽管有裂缝和少量脱落部分,但一组组水陆诸神形象清晰,青绿底色和红色衣装相映成趣,色彩鲜艳。能一睹保存得如此完整的明代壁画太幸运了。明代壁画作品已反映出一定的程式化倾向。也许正是当时壁画制度日趋严格,主题上没有发挥空间的缘故,画匠就在细节上发挥。

细看其每位人物形象,在角色、表情、衣饰方面各不相同。在细节上出体现个性,展示了画匠们充分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

壁画颜色一方面得益于使用矿物颜料的耐久性,另一方面大概也跟地处偏僻有关。

为了让我们能偷偷拍几张照片,苏领导一直站在老太太身边听她唠叨,我们战战兢兢地拍了几张,屋里光线很不好,拍清楚的不多。

多数组群人物都附有墨书题记,上部为人物姓名来路,下部为供养人姓名。这些出钱捐赠寺庙和壁画的人们,都想借此祈求神佛保佑,且自己也能留名后世。,这些榜题及供养人名字是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宗教思想演变、明代社会生活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网上下载了几幅清楚的,可以看到故城寺的壁画的精美程度。笔触极流利准确,看不到滞涩添改修润之迹。(网图)

多生动的表情,斜眼瞅你!(网图)

看别的游客写的故城寺的游记里,壁画是可以拍照的,我们的运气不太好。(网图)

在蔚县进入的几座寺庙,里面的壁画有个共同点是三教合一,佛教居中。无论哪方的佛、神、圣贤,老百姓都恭敬。有的塑了金身,有的画在墙上,供了香火,盼着他们各司其职保佑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好的老百姓,别辜负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