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代文人圈的天花板,论文学,他名列唐宋八大家、论书法,他写的《苏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论绘画,他的《枯木怪石图》名声在外,如今更是价值四个多亿、论美食中国,历史上有66道菜都因他而生、论教育,他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论医学,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他就是全能人才——苏轼。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苏轼的故事。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父亲苏洵给他取名苏轼,轼的意思是车前的扶手,父亲希望他能默默无闻的扶危救困,有不可或缺之意。
然而,苏轼的父亲苏洵年轻时是个不学无术,只知道四处游玩的人,直到娶妻之后才开始自我反省,发奋读书。所以《三字经》中是这样描述他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童年时代,因为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所以苏轼的启蒙教育便落在了母亲程夫人的身上。程夫人温良慈爱,满腹诗书,她不仅教育苏轼读书识字,而且还经常对他进行明辨是非的人格训练。
有一次,苏轼在读《后汉书·范滂传》里面讲的是铁面无私的范滂恰逢政风败坏,宦官专权,为坚守正义,与小人正面做斗争,最终被捕入狱,不幸被杀。苏轼读完后深受感动,于是就问母亲,如果他以后成为范滂的一样的人,可以吗?
程夫人却反问道,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这凛然之气让苏轼是颇受震撼。以至于在之后的官场生活中,天真执拗的苏轼一直守望初心,坚持真理,不惜与他人以死相争。
公元1055年,苏轼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大喜事儿,洞房花烛夜。这个美丽的新娘子名叫王弗,王弗陪伴着苏轼走过了他初入仕途最难走的11年。两个人琴瑟相合,甘苦与共,留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在王弗去世的十年后,远在千里之外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午夜时分梦到妻子,竟然激动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那科举是必须要参加的。
在苏轼的家中,他的叔叔和舅舅们都已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他的父亲苏洵屡战屡败,名落孙山。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又要踏上征程了。只不过与以往的形单影孤不同,这一次他带上了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苏洵的心中,除了对自己功名的那点不甘心之外,更多的是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前程的期待。考取功名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心底最大的理想。
当时礼部初试的考题是《行赏忠厚之至论》,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时,眼前一亮,顿时被这个年轻人洒脱豪放的文风和犀利见解吸引住了。
按照宋朝科举的规矩,考生在答完试题后,要有专门的人员在进行抄录,并且不写姓名。因此那时的欧阳修还不知他看中的这个考生叫苏轼。
然而苏轼本来是可以成为当时的第一名,但欧阳修却自信的认为,在当今天下之中,能够写出如此出类拔萃的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于是,为了避免别人说自己偏袒的闲话,就给了苏轼第二名。
当时嘉佑二年的这场考试也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参加这次考试的除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以外,还有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以及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张载还有程门理学的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在这场考试的进士中,后来有九位当了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
后来欧阳修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写的后,曾当众对同僚高声说道,30年之后,肯定就没人再知道我了。如此英才,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也是“出人头地”成语的来源。
然而,正当年轻的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一个噩耗却从千里之外的家乡传来,母亲程夫人去世了。于是两兄弟便随父亲苏洵回乡奔丧。按照惯例,苏氏两兄弟需要在眉山的老家守孝三年。
公元1059年,守丧期满,三苏决定重返汴京(今河南开封)。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坐船从嘉州出发,面对湍急的江流,苏轼豪气凌云的写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他要去探索更广阔的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