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的“布拉格之春”,为何最后失败?
开篇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10年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策划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实际上是突尼斯一个小贩自焚引起的,这个小贩自焚后未死,时任总统阿里还去医院探望,但此时突尼斯已是风雨飘摇,不满的民众开始示威游行,而且民众越来越多,最后阿里总统不得不跑路。突尼斯“革命”后,利比亚、叙利亚、也门随即爆发了“革命”,而且“革命”进而演变成战争。这就是“阿拉伯之春”。此后凡是带“春”字的,一般是指“颜色革命”。
在52年前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也曾有发生过一个叫“布拉格之春”事件,那“布拉格之春”是怎么回事呢?

01 经济恶化
要说起52年前的“布拉格之春”,还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说起,那时捷克还是华约国家,并未解体。上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就想改革经济体制,目的就是富裕起来。毕竟在欧洲,东欧与西欧简直就是天上地下。而且西方还不忘以经济发达向华约国家显摆,让东欧国家眼馋。
1964年,捷共发布了全国经改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完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原则草案》,由于名字太长,以下简称草案。捷克以这个草案为蓝本进行改革。而草案并没有什么新意,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捷克这个草案主要进行了类似政企分开,而且改动并不大,并没触动计划经济体制。只是把政企分开了,党政各担自己的职责。
不过要说1964年改革一点成效没有也不对,至少捷克的企业从原来的计划改到了“一边看国家计划,一边看市场。”捷克公布这个草案,主要是征求意见,让民众讨论,准备1966年实施。

到了1966年5月31日至6月4日,捷共召开代表大会,当时捷克总统诺沃提尼在最后的讲话中,并没有对国家经济政治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客观分析,也没有对今后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出任何对策。据说就是一通空谈。虽然也制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但没有提到经济改革的事,实际上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停了,还是加强计划经济。
1967年,捷斯全国经济恶化,第一季度物价上涨,日用商品批发价格上涨了20%,零售价格更是猛涨,这就带来了通货膨胀。而且外贸出口减少,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改善,致使怨声载道。

在捷斯的首都布拉格等一些大中城市,许多成年人因为没有住房而无法结婚,即使一些结婚的夫妇由于没有住房,只能分别住在集体宿舍里,他们不能有孩子。全国民众很气愤,认为把民众房子的问题给忘了。
经济恶化带来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矛盾激化,而这种矛盾又全部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诺沃提尼。
02 改革内容
在经济恶化和民众不满的压力下,1968年1月4日,诺沃提尼被撤销捷共领导人职务,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领导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还给杜布切克发来贺电。其实勃列日涅夫主要怕捷克出现不听话的领导人,当时苏联是“老子党”,要求华约国家按照苏联模式搞建设,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对,但一些国家只是背后反对,表面还得服务,否则苏联坦克装甲车就会派到该国来。
1968年3月22日,诺沃提尼辞去总统职务,3月30日,斯沃博达当选总统,杜布切克依然任捷共领导人。

据一些资料显示,杜布切克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上任后迅速展开改革,他在调整一些官员的时,还调集一些专家、学者,抓紧起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意见。这个草案很快就在1968年4月5日经过讨论后形成改革纲领,也被称为“行动纲领”。
杜布切克带人弄的这份改革纲领很大胆,具体方面很多,有两点很亮眼:一是恢复新闻自由,民众迁徙自由,二是私营企业合法化等措施,等等。行动纲领公布后,实际上捷克斯洛伐克就进入“布拉格之春”改革中。
杜布切克的行动纲领中没有对外政策,杜布切克解释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与苏共在一起,而苏联人无孔不入,有的直接钻进国家正式机构,有的还控制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队。杜布切克认为,任何所谓的独立外交动作都不可能实现。
03 最终结局
对于杜布切克公布的行动纲领,民众很支持,特别是在196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捷克斯洛伐克一改之前的游行,不再集中组织,而让民众自行组织,甚至可以打标语。因此在游行中,“非党人士俱乐部”、“231俱乐部”引起了苏联不满。
捷克方面向苏联进行了解释,主要针对“捷克刑法231条”,对那受到迫害的人予以平反。

苏联开始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不满,甚至秘密召集有关国家,准备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警察”行动。1968年7月22日,苏联紧急制定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措施。勃列日涅夫不止一次质问杜布切克。气得杜布切克直接对勃列日涅夫说“直接解除其领导人职务”。这让勃列日涅夫下定决定心出兵捷克的决定。
1968年8月21日,苏军占领了捷共大厦,很快苏联带着一些华约国家军队按原计划进行。1969年1月8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帕拉赫为抗议苏军占领而自焚,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1970年杜布切克已任驻土耳其大使,被开除出捷共,在苏联的干预下,捷克改革没有实施。但这次事件,虽然苏联以老大打压了不听话的捷斯,但却为东欧剧变埋下隐患。苏联不像美国那样布局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