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三十年的中学课堂上,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史记·项羽本纪》,每一回读都会涌动起对项羽人生的万分感叹。这一回再读,无意去评价项羽了,读感也忽然无从说起。不知怎么就定睛在了项羽杀人的段落,于是从这个角度从头至尾细读一番。不是我嗜血,只是好奇,这样的一个演出历史名剧“霸王别姬”赚取了多少女人倾心的好汉,司马迁是如何描述他冷血杀人的历史的呢。

       反复几遍阅读《项羽本纪》全文,摘录到以下15段有关他杀人的片段,很是惊愕,项羽的人生,无论在哪一段,是作为名将之后还是义军首领,抑或是诸侯上将军还是是西楚霸王,司马迁把他的每一段人生,都填满杀人的血腥

一顽劣少年  杀人启蒙

【原文1】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图片

      很奇怪,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开头里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认真地介绍项羽的出生,简介项羽的父母,而是直接介绍了他的叔父项梁

      “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并且叙述了项羽儿时,项梁对他的教导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以往读上面这两段,我只关注到项羽(籍)儿时的顽劣,学啥都学不进,感觉司马迁就是想写出项羽天生一介武夫“力能扛鼎”的蛮力。然而从项羽一生杀人无数的角度再回眸此段,才忽然意识到,项羽得到的启蒙教育就是杀人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跟随他长大习武,项梁的秉性和教育,对项羽影响深远。原文1那段,司马迁一句话带过的这个“项梁杀人”的细节,然而细思极恐,叔叔杀人要躲避到江南,司马迁不写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而强调他带着侄子,“与籍避仇”,就给读者很大的空间想象,是少年项羽帮着叔父一起杀人了而不得不“避”,还是项羽对杀人的叔父心生敬意,坚决追随呢?

      毋庸置疑,这个杀人的叔父项梁是项羽少年时候的榜样。在后面的讲述里,我们可以读到目中无人的项羽,对叔父是唯命是从的。

【原文2】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原文2这一段是讲述项梁项羽叔侄避仇吴中时候,杀会稽太守举兵起大事的故事。但是这件事,对于项羽个人而言,也是他的一件人生大事,会稽太守是他亲手杀的第一人。说起来这位太守也应该算是这对流落吴地的叔侄二人的恩人,但是在自己的榜样叔叔项梁的旨意下,项羽开了杀戒。这一剑下去,就把项羽彻底心肠硬化了。

      他杀人的冷硬度起点极高,不仅仅是杀领导,杀恩人,更是单枪匹马孤身杀人,杀完了太守,还杀太守府中平时跟自己和睦相处的数十百人。他杀人的技术能力起点也很高,他一个人一把剑,毫无阻碍,连杀数十百人,这样的杀法,只能证明一点,他杀人杀出了极度的快感

       第一次杀人,就如此得心应手,令一府之人“慑服”,这无疑在项羽对人生的所谓成功的感性理解上,开启了一个无法回头的杀人程序,加深了他杀人的生理爽快感和精神成就感。第一次杀人的这些强化因素,或许就迅速养成了他对生死的轻薄态度

       所以紧接下来,他进入灭秦的义军队伍之后,面对的是“仇人”,是“敌人”,他的冷酷残忍就更加铺天盖地,大面积杀人成了他的习惯。他领兵攻城之后,处理秦城百姓的方法几乎都是屠城,坑之。比如下面的3和4两段。

二领兵攻秦  杀敌有理

图片

【原文3】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原文4】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雝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这两段是项羽在项梁手下领兵作战的开始,可是这一开始,他冷血杀人的态势就不可阻挡。原文3攻打襄阳,可能是项羽第一次单独领兵攻城,攻克之后,他第一次行使自己对待俘虏的权力方式,就是全部“坑之”。秦国是当时各诸侯国共同的敌人,更是杀害项羽祖父的仇人,灭秦有理,到了项羽这个简单的大脑思维里,当然就是杀秦有理。

       注意到,原文4倒是和沛公刘邦一起攻打阳城,司马迁文中简单两个字“屠之”,当然满满的都写着项羽的血腥,只是读者应该问一问,那时那刻,刘邦在干啥呢?是一起得意洋洋地屠城还是躲到一边长吁短叹地抹几滴假惺惺的眼泪?

        无论怎样,当时作为义军的一个小将军,项羽一出场就是凶悍的杀人恶魔形象,且没有任何阻碍他杀人的仁爱力量向他传递,对他的杀人行为进行纠正。他在这样的队伍里,这样的环境里,继续成长杀人成性!

三 杀秦立威  诸侯咸伏

【原文5】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原文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图片

       项羽杀人起点本身就高,且凭着他杀人的本领,一路步步高升,成就感十足,很快就直接走到了上将军的统帅位置。这就不断地让他的心理上得出了一个错误的定律,杀人的本领越大,越能够获取权力,万人匍匐脚下,就是尊严的高贵享受。他人对他的畏惧,被他当做尊重来享用了。原文5他杀和自己意见不一的义军领袖宋义,结果是,“诸将”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而是“皆慑服”;原文6是他指挥的著名的巨鹿战役,“破釜沉舟”杀敌无数大破秦军,结果更是引得诸侯对他“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也许,那个时代没落诸侯们的苟且偷生的习性,正给了项羽杀人立威的价值观,恰恰滋长了项羽,杀人的巨大快感。

        如果项羽杀人的习性能止于此,或许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写。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杀人嗜血已经成了项羽的本性,他根本就刹不住这份杀掠的惯性。

四不饶弱者  杀人任性

      杀敌,杀仇,在人类的意识形态里更多时候是可以被认可的。但是,一路靠肆杀,权力急速膨胀的项羽,到了灭秦之际,对待弱者也毫不留情,依旧采用“灭杀”的手段,就开始暴露他政治的短见了。

       政治是不能任性的,更何况,项羽的本性,是杀人!

图片

【原文7】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原文8】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原文9】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原文10】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

         上面三段,充分读到项羽的“任性”。原文7在新安城活埋投降的秦国士兵二十万,这是记录在历史书上的血债。原文8段,再屠城咸阳火烧秦宫殿三个月也是不利己不利人,只顾发泄一时之快的任性。

      不畏惧强大敢于以弱胜强,才是人们敬佩的英雄,可是到了秦帝国已经大势所趋的时刻,项羽没有政治家的宏韬伟略,却依旧沉浸在杀人任性的快感满足中,这自然是要犯大忌的。刚愎自用,也是政治家的大忌。对所有反对自己的人,他都用一个杀字解决,“烹说者”就是最典型的佐证。

        此时,秦国的降兵降民是弱者,项羽不肯饶过,一并屠杀也就罢了,或许还有一丝可以谅解的杀亲之恨,毕竟自己的祖父和最爱的季父项梁都死在秦人之手。但是,同样向他示弱的义帝楚怀王,他依旧不肯饶过。驱赶他去长沙还不够,偏还要“杀之江中”。完全不考虑这个人政治上对于他自己的利用价值。他杀人就是凭着自己的任性,他杀一切自己不喜欢的人,看不起的人,楚怀王熊心是,韩王成,也是,坑田荣降卒,应该也是。

五楚汉相争 收敛杀心

       细读楚汉相争的过程,似乎项羽任性杀人的频率大大降低了。除了与汉军的交战死伤以外,任性杀人的故事,几乎没有。

【原文11】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原文12】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原文12这段对周苛的“烹”刑虽然残忍,但是可以理解,比较前面的那些项羽的杀人故事,他杀周苛之前还给过他选择。不知道是不是到了楚汉战争的时候,项羽年纪大了一些,开始有了一点儿女情长了,所以杀人不如先前那么任性随意了。即便是对待自己恨之入骨的政治对手刘邦,他也有过不忍心动杀手的“鸿门宴”,对刘邦的父亲,他嘴上说要杀给刘邦看,也始终没有动手。最后也还是放走了之。

      外黄的故事,就更加经典。

【原文13】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原文13里,外黄这个十三小儿的劝说,项羽不是一听就懂,一懂就接纳了吗?可惜外黄小儿来得太迟!可惜,项羽身边外黄小儿这样敢说的人太少。

       不过这一段我读之还是疑惑不止。项羽到死也就30岁,不知道这个时候的不到30岁的血气方刚的项羽是怎么就七窍通一窍了,竟然听得进一个小儿的道理,竟然接纳这种违背他杀人本性的劝说了。

       然而,从司马迁写作的角度来解读,我可以理解为,这是在为项羽从杀人如麻向最后,一剑自杀过渡中

      也许杀人也有杀倦的时候!

图片

  六 杀人已倦,生命可了

       项羽杀人已倦,所以最后一杀,只能对准自己!

     他的生死态度,是极其简单的,生无所恋,所以,杀人!死无所惧,所以,自杀!

【原文14】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原文15】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最后两段是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之后,项羽一生的最后一次拼杀,用来向跟随自己的将士们证明他对自己的一份评价的正确性,“天亡我,非战之罪”!

     战,到底有什么罪?常理就可知,战,是要死人的,死人就是罪!

     项羽到死也要证明自己的“战”是没有过错的,杀人是无罪的。

     然而,正是他可悲可笑,可叹可惜的一生,最后还要用这样的勇武来证明自己“战无罪”,就更充分体现司马迁用他这个形象来进行的历史反思——

     战,有罪!杀人,有罪!嗜杀成性者,天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