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发现,今年的五一假期,处处都遇见,苦楝花开。

      先是1号那天去江阴城里小转转,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太平兴国教寺之7级浮屠兴国寺塔的门外,惊讶于开点点小碎花的苦楝树可以如此伸展恣意,体格庞大。当时就惊呼着撒开两腿奔到几棵苦楝花树的跟前,紫色如烟氤氲升腾,竟有亲切的壮观感。

图片

       再后来,2号那天开车去溧阳曹山,快进曹山的路上发生堵车,下车溜达的时候,又发现,正对着我们车窗的,镇静地偎在路栅栏上向着一行望不到尽头的车队盛放的,也是一树紫花如烟静若处子的苦楝,只是因为高速公路地势高,她只露着一丛紫花绿叶的树冠,让我特别亲近地靠近了她的花朵,闻到她幽幽的清香。

        再然后的几天假期一直宅着,就看见阿芹在五朵金花群里发了一张苦楝花的照片,询问,这是什么花。

        于是,惊愕了。

       忽然意识到,原来,五月正是苦楝花开的季节。

图片

       细想来,其实苦楝树一直就频繁地活在我生活过的空间里,我应该是早就注意过她的,她开花时候紫花满冠的样子,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还是很引人注目的,只是我们人类,因为熟视,很容易无睹罢了,甚至很长时间一直,没想过搞清楚她的名字。

        先前看到她的图片下面标注“苦楝”,我习惯中国形声字的读法,读作“苦谏(jian)”的时候,树的名字还没有引起多少心理活动,直到后来特意查询了一下,原来,人家大名,明明叫“苦楝(lian)”,于是立刻谐音联想出“苦练”“苦恋”这些悲壮的汉语词汇来。心理暗暗惊讶,这种树,在中国人的语言世界里是不是很悲情啊。苦楝名字的汉语词汇联想下,传统的中国诗词里,苦楝树的形象,是不是应该和男女相思,故土思念这些浓稠的情感相系呢?更何况,苦楝树的繁花满树时候的淡淡紫烟色,也正浸染着古人忧伤情绪的习惯意境。

图片

       就带着这份好奇,开始了“苦楝”意象的古诗阅读梳理。

       先到百科里,了解一下苦楝树的别名,也许有助于我读古诗时候,搜集更多的苦楝诗。   

        苦楝,又称苦苓、金铃子、炼枣子,栴檀,紫花树(江苏),森树(广东)……

      不知道网络里的百科是不是可信,不过,这些苦楝的别名里,我还是读到了“苦楝”的生物特性的

        苦苓,似乎是”苦楝“的近音词汇。就是奇怪,“苦”字从何而来,是苦楝树的哪一个部位给人“苦”的味觉感受的呢?不知道《诗经邶风》那句“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里的“苓”是不是这个苦楝。倘若是的话,苦苓,苦楝,苦恋,如此谐音倒也很符合《邶风》里的恋情。

        金铃子,炼枣子,我以为应该是按”苦楝树“的果实来命名的,苦楝树秋天结果,金黄色小圆果,挂在枝头,宛若金铃铛,也更像枣子。

         以果实命名的植物很多,尤其是果实可以为人类所用的,但是苦楝的果实我们似乎看不到一点用处。但是,《庄子·秋水》中就提到一种叫鹓雏的凤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苦楝子)不食”,《庄子》里有如此表述,显然也增添了苦楝子的神秘感,叫后人肃然起敬。

图片

       旃檀,这个名称很意外,这本是梵语,似乎印度泰国这些佛教国家就有一种跟佛教相关的树木也叫做“旃檀”,名贵的很,显然不是我们眼里的“苦楝”。细细想了一下,这个名字,应该是从苦楝花的香气如檀香一样深沉沁人心脾这一特征来命名的吧。暮春季节,苦楝花开的淡雅清香,扑面而来的时候,人类会有融入自然宇宙的宗教感;更何况,苦楝果,挂在树梢,也宛如佛家手指上的串珠。

         注明是江苏人的称谓,“紫花树”太简单太直白,苦楝开紫色小花

        可是注明广东人称谓的“森树”,我始终不得其解,是这种树的树形高大?还是这种树在广东一带生长繁密,成片成林,给人森林幽深感呢?我不知道哦,啥时候去广东,这个也可以实地观察一下。

        总之,中国人的感性认知,在对事物起名的行为里表现的很是淋漓,苦楝树的别名里,已经完全把苦楝树的外向特征表露清晰。

1树身高大,分枝广展;

2花瓣淡紫色,花香清雅

3果实串挂圆形,果皮木质。

        那么更为感性,感性中之最感性的中国古诗人,到底怎样描述“苦楝”的呢?

图片

        那就,读读古诗吧:

1唐代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前六句:

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

四封当列宿,百雉俯清沅。

高岸朝霞合,惊湍激箭奔。

积阴春暗度,将霁雾先昏。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

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

      诗歌典故太多,读起来比较吃力。这前六句诗歌,主要是描述武陵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后面黑体字的两句,是介绍武陵桃花源这里的传说故事:东皇祀,指的是武陵所在的楚地祭祀的最高级别的神是东皇;义帝冤,指的是秦末楚汉争霸,尊楚怀王之孙熊心为义帝,后被项羽迁徙至荆楚封地,可惜路上就被英布弑杀的悲惨故事;桃花隐迹,典故出处自然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些典故都无可非议,就是“楝叶慰忠魂”很难理解。忠魂我还可以理解为在这里投江誓忠的屈原,可是慰藉屈原的,不是花,不是果实,为何偏偏是楝树的叶子?且,怎么就能慰藉了逝去的忠臣了呢?

         我只能望文生义地解释,武陵多苦楝树,诗人此时是不是,满目皆是苦楝?还有就是“苦恋”的谐音,忠魂之“忠”,就是“苦恋”,不就是至死不渝的忠君吗?

         不过我还是读到了一段资料,说是,荆楚民间在祭祀三闾大夫屈原时,会在粽子上插上楝叶再扔到江中,以免为蛟龙所窃。如此,刘禹锡的“楝叶慰忠臣”,应该是指端午的这个楝叶粽子祭江的事情。

        在一本南北朝时候编撰的,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了自农历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其中关于夏至的民俗,有这样的说法:

       时食粽,将楝叶插在粽子上,系之以五彩绳,投入江中可以“辟水厄”,即免于溺水之祸。

      据说,荆楚大地上还有一个民俗,女孩儿们会把楝叶插在头上,在手臂上缠上彩绳,称之为长命缕

      想来,荆楚之地对楝树如此利用的民俗,应该依据的是楝树的花朵和叶子的毒性。搜狗百科里就有说明:

        ……用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

       那么,会不会正是这份苦楝的毒性,才让人们给她起了一个“苦”名字呢?我的推理也只能到此止步了。

图片

       中唐诗人刘禹锡对苦楝的诗语,只是楝叶粽子投江祭祀屈原的荆楚民俗,唐末诗人温庭筠的苦楝诗语,就升华到了楝花之后无信风的惜春情结

2唐代温庭筠《苦楝花》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整首诗歌前六句都是在描述苦楝花的美好,最后两句,点明诗心在于惜春。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这个典故的运用,就增添了诗人无奈时光之后的禅意释怀。当然,温庭筠诗歌抒情所借用苦楝花的,是她担当了当时文化气氛里最后一个花信风的特质。

        中国的古人是浪漫的,他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唐宋时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具体说就是,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小寒到谷雨间的八个节气,对应二十四候,也对应二十四种花;谷雨三候,一候牡丹,二候荼蘼(蔷薇),三候楝花。所以,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楝花的地位很特别,梅花为始,楝花为终,楝花之后,一年的花信风一轮循环结束了。

         找到宋代张蕴的一首诗歌,也用到了荆楚楝树粽子祭祀屈原典故,不过他的这首诗歌,读之还是很有趣的,我以为诗心不在纪念屈原的民俗,而在惜春,与上一首温庭筠的,诗心相近。

3宋代张蕴的《楝花》

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

江南四月无风讯,青草前头蝶思狂。

        第一句诗是对楝树花开的直接描写,第二句正是对准楝叶插粽祭祀屈原的荆楚风俗。

      解读这首诗歌的关键在理解第二句的“犹堪”里的情绪。“犹堪”,还可以忍受的意思,可见,楝花的美丽和祭祀功能还是消淡了诗人一点忧愁,让他可以面对屈原投江的悲怆故事。

      引起诗人情绪发生根本转折的原因在第三句的“无风讯”上。

       有了古人花信风的信息之后,再来解读张蕴的这首诗歌,就容易解读诗人的情绪了,原来他是想说,楝花好是好,长得漂亮也有民俗价值,可惜她是花信风的最后一个,她之后再无花啦!蝴蝶也只能在青草丛里癫狂思念花朵了。如此诗心,爱花惜花之情,立刻爆棚。

       哈哈,可见这个张蕴是个花痴啊。

      在搜找张蕴的资料阅读的时候,突然发现,历史名人里叫这个名字的人还不少。宋代不仅有诗人张蕴还有英勇善战的将家子张蕴,明朝也有文人张蕴……不知道后人会不会戴错了人和事的帽子。不过,我以为,只要他的诗歌作品还在流传,就是诗人最欣慰的传说

图片     

        北宋梅尧臣的楝花诗就没有那么多的引申,似乎是最简单的那种,以楝花喻女孩,以女孩赞楝花的写法。

4北宋 梅尧臣《楝花》      

紫丝晖粉缀鲜花,绿罗布叶攒飞霞。  

莺舌未调香萼醉,柔风细吹铜梗斜。  

金鞍结束果下马,低枝不碍无阑遮。  

长陵小市见阿姊,浓薰馥郁升钿车。  

莫轻贫贱出闾巷,迎入汉宫人自夸

       读到最后两句品味出,梅尧臣眼里的苦楝花,还是有寻常人间的惊艳感的。这和我自己对苦楝的经验很接近,平常树木,视而不见,只在她紫花满枝的夏初,惊愕一下,庸常的生活空间里还有如此近距离的美妙。

       不过最后一句诗歌里那个“汉宫”意象,颇有用心,应该是出自唐朝李益的的宫怨诗《汉宫词》:
汉室长陵小市东,珠帘绣户对春风。
君王昨日移仙仗,玉辇将迎入汉中。

        有了李益这首诗歌的铺垫,梅尧臣的楝花诗,借花写人或者借人写花,就更容易理解了。不过,我觉得有必要认真一下的是,梅尧臣的楝花写出了女人味了。其实在我观察的楝花意境,就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民间仙女,奇怪的是,楝花诗一直写到梅尧臣,才出现这样的联想。

图片

      宋代诗人写苦楝的作品还不少,王安石的两首楝花诗,都是写在金陵南京,诗歌里的一树楝花充溢着世外高人式的悠闲清雅意境

 5北宋王安石 《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 时见宜城卖酒家。

 6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几度赋闲金陵的王安石,表达远离政治舞台的随意从容心态的诗歌,竟如此频繁地选用楝花意象,可见楝花在诗人的眼里,平常里透出雅致,紫花深处,定力着禅意,身在尘世,超凡脱俗。

6苏轼《仆年三十九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此诗又二十年》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
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
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
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

       苏轼这一首除夕夜经过镇江时候的小诗,表达自己漂泊颠簸的人生感叹。除夕夜显然是不可能有苦楝花开的景象的,第三联借楝花风信,描述自己曾经遇见的江南美好风光,暗示,那个曾经的楝花时节,已然成了自己人生最后的花讯,是自己人生最后一点美好时光的记忆了。

      苏轼对楝树的感觉和王安石一样,就生长在江南的平常巷陌,苦楝花开,最是安闲恬淡的人间乐事

       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也有一首楝花诗,写得通俗易懂:

7黄庭坚《次韵寅庵四首 其三》

大若塘边擉网鱼,小桃源口带经锄。

诗催孺子成鸡栅,茶约邻翁掘芋区。

苦楝狂风寒彻骨,黄梅细雨润如酥

此时睡到日三丈,自起开关招酒徒。

       大若塘和小桃源都是地名,是指可以捕鱼种豆过隐居生活的地方。全诗,就是描述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第三联提及的苦楝和黄梅,是江南的常见植物,黄庭坚借此表达季节的变化。苦楝风信结束的是春季黄梅雨来开启的是夏季。第三联的转第四联合,就是一份心迹抒发:时光匆匆又何妨,我依旧要睡到自然醒,开门唤友喝酒去。

       您瞧,黄庭坚潇洒不!

      用楝花来呼应诗歌的时间, 南宋杨万里的楝花,就写得生动活泼了一些:

8杨万里《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我来官下未多时,梅已黄深李绿肥。

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

      官下,指做官的处所或地方。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为官上任下车伊始,初来乍到深埋事务,不觉时光飞逝的官场常态。诗人还以为冬天没有过去,正疑惑满地飘来的紫雪,抬头才发觉,却原来是楝花已落,春去夏至。杨万里就用一句“屋角楝花飞”,就准确地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也深刻地表达时光飞逝里的愕然的心绪

       这份借楝花意象,表达羁旅天涯,奔波仕途,感叹时光的写法,宋人很多此类感伤:

9宋代李次渊《乾溪铺》:

芦芽抽尽柳花黄,水满田头未插秧。

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

        不知春事晚,惊见楝花香,就是很常见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心态,是古代诗人特别经典的时光感叹

10宋代丘葵《初夏》

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池荷还揭揭,樱笋又匆匆;

空叹时光换谁知造化工

尽将枝上色,并作石榴红。

     隐士丘葵的这首《初夏》,却不以春逝而感伤,反而别出蹊径,用五月石榴红来弥补楝花之后再无花的空白,用石榴的火红,振奋诗心

 11宋代舒邦佐《立夏后熟甚既而楝花风作极寒》

炎官司印未十日,暑气駸駸著病翁。

卷地吹来忽惊散,今朝还遇楝花风

       这一首诗歌,初读没有感觉有啥特别,但在经历了昨天突然34度高温,夜半暑热难眠,今天又哗然跌落到24度,短褂微凉的气温体验之后,再读,就不由点赞了,诗人是抓住了楝花盛开时候,初夏时节,凉暖交替时分的特别体表感觉的

图片

       而陈师道的楝花诗,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不仅写花开,还写叶子,写果实,他还写苦楝树的姿态:

12宋代陈师道《楝花》

密叶已成荫,高花著枝

幽香不自好,寒艳未多知。

会见垂金弹,聊容折紫緌

粉身非所恨,犹复得闻思。

       垂金弹,这是在描摹苦楝结果的样子。全诗的确以楝花为中心,写了花开高冷,幽香暗敛,也写到了,苦楝树身高大,枝叶茂密,垂挂金色果实的样子。是比较全面描述苦楝的一首诗歌。

13南宋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读刘克庄这首楝花诗,感觉也很惊骇,他把苦楝树的意象放进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乌云扑城无处躲的意境里,一时间楝花的形象里就多了一份被摧残的凋零感。苦楝本就是家前屋后常见树木,看见她,行远之人就知道离家不远了,可是家在跟前,还不得靠近就遭遇狂风暴雨,真让人找不着北啊。

       善于描写江南田园生活的宋代诗人范成大,对楝花的感觉也是特别家园感的亲昵的:

14宋代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

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截取《晚春田园杂兴》中有关“楝花”的这四句诗,描述的是晚春时节江南水乡的美味美食美景,河岸的荻芽抽笋,河里的河豚石首鱼,是江南的水乡美味担当,那么楝子花,就是河岸的风景担当了。然而,楝子花的亲昵感不在花开的美丽,而在报讯,花开之后,美味的石首鱼,游回来了,咱,有好吃的了。

图片

       读元代的楝花诗,家园感更亲昵。朱希晦的一首楝花诗,让我读到楝花紫烟里,就有不少家园的温馨感:

14元代朱希晦《寄友》

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

       诗人的心态显然还不错,虽然信花风止于楝花,但是诗人却乐观地表达,深山野林里看见野人家的惊喜,就和桃李花开之后,又见到楝花盛开的心情一样。把楝花带给他的欢喜表达得灿烂又温暖,楝花意象里有一份家园亲昵

        元代的楝花诗里,家园的温馨感特别突出,也是令我惊讶的,元代诗人的心境竟然可以如此安详吗?还是,正好写楝花诗的这几首,诗人心态刚刚好呢?不过,再读两首元末明初的楝花诗,依旧感觉,意境很是清新温馨,又很轻松的,我喜欢:

15元末明初 邵亨贞《 贞溪初夏》      

楝花风起漾微波,野渡舟横客自过。 

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16元末明初 杨基《 天平山中》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尤其是杨基这一首,竟然就写苏州天平山的楝花,这不就是真正我倪家门口的楝花了吗?

图片

        或许是诗歌长河里写楝花的诗太多了,读明代的楝花诗终于读到写苦楝果实的了。

17明代唐锦《小溪晓行》

望中漠漠总烟岚,风土殊方惜未谙。

诗为愁多添日课,酒因情懒废朝酣。

鸟争楝子和霜堕,僧拾松枝带叶担

漠漠江云飞渐杳,满前新景向谁谈。

        用秋冬季节找不到食物的几只寒鸟争食苦楝果的画面,来增加诗歌萧瑟淡远的意境。

         再读到清代徐庭翼的楝花诗,又不禁哑然,他对苦楝花不屑就不写花也写苦楝果呗,可他偏偏大声嘲讽苦楝花,他的反思也太豪迈了吧:

18清代徐庭翼《楝花二首》

其一

楝花品列众香中,我笑前人太不公

二十四番绝以此,也应羞愧对春风。

其二

终于楝子始于梅,花圃应羞与并栽

蜂蝶知无香艳采,纷纷飞过粉墙来。  

        这份对楝花的嘲讽一首不够还一写就是两首。其一,否定楝花的品相,认为前人把她放进二十四信花风是不公平的,信花风到她就结束了实在是愧对春风。瞧瞧,这是有多看不起苦楝花啊,这还不够,他还写其二,花圃里的其他植物都应该羞于楝花同住,就连蜂蝶,也应该嫌弃她,远远地飞过粉白墙头,赶紧躲到别处去。

       在楝花诗的悠远长河里,有一首如此异样的声音,也许不是坏事,倒增添了诗意的趣味与活力,给后来读诗人一个湍流一朵浪花。

        不过,清人喜欢苦楝的人依旧不少。比如著名的曹雪芹家族对苦楝树的感情就不同一般。曹雪芹曾祖父曹玺非常喜欢苦楝树,在自家庭院里,也有说是在江宁织造署(今大南京行宫附近)的院中,种了一棵,又在树下建立个小亭子,“因名之曰楝亭”。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后来就以“楝亭”自号,还恳请同时代的学者屈大均为此做了一首《楝亭诗为曹君作》,欣慰了!:

苦楝先人树,婆娑只此中,

枝枝桑梓似,叶叶蓼莪同。

攀处栖乌满,啼时落月空。

非因霜露冷,悽怆小亭东。

图片

        在搜寻苦楝的诗文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了两段民间关于苦楝的传说故事,更觉得有意思,收录于此:

1无锡历史上有“楝城”。

       在宋代,嶂山有老虎。《锡金识小录》载:“许舍山中多虎,童男女昼不出户。尤侍制叔保(吏部尚书尤袤的父亲)居之,使人拾楝树子数十斛,作大绳,以楝子置绳股中,埋于山之四周。不四五年,楝大成城,土人呼为’楝城’。乃作四门,时其启闭,虎不敢入”。用楝树围起一道绿色的“楝城”,既保护了居民的安全,又保护了野生动物。

2明太祖与苦楝树有故事。

      明太祖 朱元璋还未登基为天子时,落难躲在苦楝树下休息,而熟透了的 苦楝果子,一颗颗不断的掉落下来,刚巧正打到这位未来天子的头上,朱元璋被打痛了很生气的对着苦楝树骂道:“你这坏心的树,会烂心死过年”,天子金口果然厉害,苦楝树即应验了这个诅咒,从此每年过冬之际,农历新年前后,整株树就凋枯败落,连树心都快要腐烂掉,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好不容易撑过了冬天,到明春才有起色活了过来,苦楝胡里胡涂得罪了天子,真是命运多舛十分的可怜。而后世人对它更是贬抑,因为它的名字“苦楝”的谐音成了“苦苓”,同音可怜,被天子诅咒过,是个不祥的植物,而且看它在过年时那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正是衰败的象征,人们惟恐被它拖累都想避之则吉,因此宅院园庭,不但不种植苦楝,甚至除之而后快。

……

        两则传说让我明白了两点:一是,难怪江阴兴国园的苦楝树生长得那么恣意,江南水乡多苦楝,江南人家爱楝花。二是,难怪明清开始有诗歌对楝花意象有了批判和嘲讽,原来,都是明太祖朱元璋那出了幺蛾子。

        这几天苦楝花开正是时候,眼看着端午也快到来,苦楝树在一年的高光时刻就要到来,也即将转瞬即逝。我就用这几日特舒展的五月天,梳理一下苦楝的诗意,表达我对她的,一点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