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面对地图浮想联翩,纵横四海上下五千年。

     网上看见2017年7月的一条消息,苏州将投资73亿加固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提防。这段运河路线,起于望亭五七桥(一说沙墩港),与望虞河相交,向南绕苏州城区,越太浦河,经桃源镇油车墩进入浙江境内。

       于是,在地图中你就可以想象,苏轼的船只沿蓝色的运河线路,一路缓缓南行经过的苏州城乡。

图片

         苏州是我的外婆家。在梳理这一章之前,我问自己,对于苏轼而言,苏州是什么?是他两次到杭州,湖州任职的必经之地,是他两次外放杭州到达终点前的最后一个驿站。也是他,这两次出任杭州地方官期间,度假花园吧? 

     这样先推测一下,苏轼在苏州的痕迹,就有了寻觅的方向。在这样的推测里,甚至想象,苏轼沿运河南下到了苏州时刻举目轻松的模样,为这一路奔波终于就到尽头又手舞足蹈呼朋引伴地摆酒歌欢的闹忙情景。

     其实,苏轼走进苏州之前,苏州已经是他梦里水乡。这份梦,来自历史春秋来自瑰丽唐诗,来自历朝历代经过那里的贤人名士,来自苏轼时代苏州已有的美誉。

图片

 一这里有唐诗三贤

       到苏州游虎丘,登上五十三参石级,在大雄宝殿东侧有一所五贤堂(旧称祠),竹树交柯,环境清幽。门额”旷代风流”,由已故书法家祝嘉书写。堂中奉祀的是唐宋五位先贤。唐代三位,是先后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宋代两位,王禹偁、苏轼。其实早在唐代,苏州首先设立的是“三贤堂”,供奉的就是唐代苏州三刺史,表达苏州人民对这三位官员的敬爱。

     这些信息,就告诉我,对于苏轼而言,在他踏步姑苏之前,这里有唐诗三贤的痕迹。 

      苏子首先是一个旷达豪迈的诗人,然后才是,落魄不羁的官员。中国历史上这样的诗文官员很多,唐宋尤其多,三贤是,苏轼也是。同时期的文人之间常常还会出现点文人相轻的毛病,但晚辈对前代的诗文,就有更多的相见恨晚之叹息。苏轼写诗,爱诗,他也读唐诗。这三位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

       所以,苏轼到苏州,一定会寻访三贤旧迹的吧。

       1韦应物。

       就因为在苏州的刺史经历,韦应物被人称为“韦苏州”,可见他对苏州的意义和他对苏州的感情。苏轼读他的诗歌,模仿他的诗句。韦应物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苏氏兄第最向往风雨之夜,两人对床共雨,倾心交谈,后遂用对床夜雨等形容亲友兄弟的及其欢乐之情,或指闲居。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他在惠州时,读了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忍不住技痒,步原韵仿作了一首,寄给罗浮山中的邓道士,诗云

《寄邓道士》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斋中人,空飞本无迹。

       苏轼仿效韦苏州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古别离送苏伯固效韦苏州》,《和孔周翰二绝 观净观堂效韦苏州诗》等等。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有这样的一段评论: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秾于简古,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苏轼对韦应物诗歌 的接受活动体现在喜爱韦诗、仿效和应和韦诗、评论韦诗等方面。经过苏轼对韦诗的接受和传扬,唐诗史上,韦应物五言诗的典范地位得到巩固。

2白居易

     想起一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且不去考证此话最早从何而来,且先聊聊“苏杭”并称。

      苏轼之前,有过苏州杭州任职经历的文人官员,最出名当属“白居易”。他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而苏轼是白居易的“铁粉”,白居易所爱,自是他的所爱,连他自号“东坡”都与白居易的诗歌有关,不妨先读几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对老前辈白居易的一番膜拜。

     白居易写过一首《东坡种花》:

  •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

  • 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

  • 游蜂逐不去,好鸟亦来栖。

  •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

  • 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

  •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

  • 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

  •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

  • 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漠漠花落尽,翳翳叶生初。

  • 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

  • 刬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 小树低数尺,大树长丈馀。

  • 封植来几时,高下随扶疏。

  • 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

  • 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

  • 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

  • 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

  • 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

      这是他当年贬谪为《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之后的一首诗歌。这里的“东坡”是指当时的忠州城,即今天的重庆忠县。后来他还有《步东坡》: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
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
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

      白居易挂念自己曾经在东坡种植的花树,写下好几首诗歌。还找到一首,《别种东坡花树两绝》,一并奉上:

三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 
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花林好住莫憔悴,春至但知依旧春。 
楼上明年新太守,不妨还是爱花人。

      他诗歌里一次又一次地提及“东坡”,苏轼便捡来自号,苏东坡。他对白居易可不是“粉丝”一个?

       苏轼有很多诗文都提及白居易(字乐天)公开表示自己和白居易人生经历相似:“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出处老少,大略相似”,“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白居易在苏杭两个地方都做过官,苏轼是只在杭州任过职。白居易爱杭州,为杭州他写了200多首诗歌,“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就是他对杭州的热情。苏轼也爱杭州,热爱至深不逊乐天,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白居易也爱苏州,他笔下的苏州生动美艳清丽雅致,每一首都写得别致耐读,分享这首《正月三日闲行》,我很是喜爱。

      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正写出了苏州一带春天的千姿百媚变化迅速。

     只从“铁粉”的心理特征爱屋及乌就可以断定,苏轼也会对苏州情有独钟。他的一首《青玉案》就有对苏州别致的描写,完全不同于上面的那首白乐天的姑苏初春: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所以,不禁想象,苏轼1071年第一次自请外放杭州,是不是也和白居易在那里任过职有关?他一路飘摇路过苏州时分,是不是会手舞足蹈,对着运河两岸呼喊:乐天,我来也!

      这么想像,不觉笑出声来。

3刘禹锡

   苏轼对韦应物的接受和喜爱,表现在他对韦应物的诗歌模仿和评价上。 苏轼对白居易的热爱,表现在他捡乐天诗句自号“东坡”上。苏轼对刘禹锡的接受和喜爱,表现在哪里?

     就先看刘禹锡的几首写在苏州的诗歌。

   《别苏州二首》:

三载为吴郡,临岐祖帐开。虽非谢桀黠,且为一裴回。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刘禹锡离开苏州走水路出阊门,大概是经由枫桥寒山寺再往西往北吧。于是苏轼也有《《醉落魄 苏州阊门留别》》。

  《馆娃宫在旧郡西南砚石山前,瞰姑苏台傍有采》

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大夸。

艳倾吴国尽,笑入楚王家。

月殿移椒壁,天花代舜华。

唯馀采香径,一带绕山斜。

    刘禹锡写灵岩山西施馆娃宫,于是苏轼也有《馆娃宫怀古》。

    刘禹锡有大量写虎丘的诗歌,比如《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发苏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楼》《虎丘寺路宴》,于是苏轼发出到苏州不游虎丘实乃人生憾事 的感叹。

     刘禹锡诗歌里出现过的苏州古迹,苏轼都有回应。这不是巧合吧,应该正是苏轼,满怀对唐诗三贤的敬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行走苏州,寻觅古迹的明证。

图片

二 这里有名士旧迹

      在苏轼经过苏州之前,这里经过的名家已经太多。除了前面的唐诗三贤,还有吴王阖闾,伍子胥,范蠡,范仲淹………

     苏州古城,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相传此八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 那么苏轼在经过苏州的时候,会穿越这些城门,饶有兴趣地下船感受苏州街市的热闹怀想伍子胥吗?

    读这一首《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

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

塞江流柹起书楼,,碧瓦朱栏照山谷,

倾家取乐不论命,散尽黄金如转烛。

惟余旧书一百车,方舟载入荆江曲。

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

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

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

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杭州伍子胥庙封之英烈王。诗歌有他对伍子胥的点评。可见,苏轼对伍子胥的崇敬。

           范蠡,也是苏州名人。一生仕途宦海颠簸贫困的苏轼,对范蠡的潇洒和富有,应该也会有一点自己的态度吧。苏轼有一篇《论范蠡伍子胥大夫种》,对范蠡有一句评价:“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也。”可见,他在苏州城外,泛舟太湖的时候,一定会常常想起范蠡。读这首《失题三首其一》:

木落沙明秋浦,云卧烟淡潇湘。

曾学扁舟范蠡,五湖深处鸣榔

     他还写过一首戏作,就一口气咏出三位苏州名士。

  《 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

谁将射御教吴儿,长笑申公为夏姬
却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
                                      ——范蠡
浮世功劳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
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
                                     ——张翰
千首文章二顷田,囊中未有一钱看。
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
                                   ——陆龟蒙

      

        范仲淹,也是苏轼之前的苏州名士。如今“范庄前”街,跟他有关,还有景范中学,原来就是纪念他的祠堂。天平山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他本是苏州望亭人,北宋景祐年间做过苏州的知州大人。读他的这首《江上渔者》,感觉就是苏州的味道。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他比苏轼年长不少,是苏轼从小的偶像。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范文正公文集叙》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摘录一段: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 ……

      苏轼为自己十五年心心恋恋的苏州范叔叔,却始终未得谋面,实感遗憾,那他在经过苏州的时候,心海里怎么都会涌动出一点少年情怀吧。他应该也会读范叔叔的诗歌,沿着范叔叔的苏州游迹,行走苏州吧。

       有幸找到范仲淹的苏州十咏,附录在此。苏轼一定读过。

苏州十咏其一·泰伯庙
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凭。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苏州十咏其二·木兰堂
堂上列歌锺,多惭不如古。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苏州十咏其三·洞庭山
吴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白云应得知。

苏州十咏其四·虎丘山
昔见虎耽耽,今为佛子岩。
云寒不出寺,剑静未离潭。
幽步萝垂径,高禅雪闭庵。

吴都十万户,烟瓦亘西南。

苏州十咏其五·阊门
吴门耸阊阖,迎送每跻攀。
一水帝乡路,片云师子山。
落鸿渔钓外,斜柳别离间。

白傅归休处,盘桓几厚颜。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
古来兴废一愁人,白发僧归掩寺门。
越相烟波空去雁,吴王宫阙半啼猿。
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
唯有延陵逃遁去,清名高节老干坤。

  苏州十咏其七·太湖
有浪即山高,无风还练静。

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

苏州十咏其八·伍相庙
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
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
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

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

苏州十咏其九·观风楼
高压郡西城,观风不浪名。
山川千里色,语笑万家声。
碧寺烟中静,红桥柳际明。

登临岂刘白,满目见诗情。

苏州十咏其十·南园
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

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

      这十首诗歌给苏轼做了很棒的苏州旅游导游指点,范仲淹提及的苏州景点,苏轼基本上都到了并留下痕迹。我敢说,这十首诗歌,至今依旧有苏州旅游指南的价值。

      还有张继的“枫桥”。其实枫桥的原名,是叫’封桥’。因为它横跨古运河,古时每当漕粮北运经过时,就在桥下设护粮卡,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张继一首《枫桥夜泊》,或许也是正碰上“封桥”,只能“夜泊”等待,于是观景写诗,但是厉害的是,一首诗,改了人家沿用几百年的桥名,一首诗,也让千年百世,记住了这座桥。   

       苏轼也有一首诗歌提到枫桥。写给苏州枫桥的姚氏,赞美他们的义孝。

    《苏州姚氏三瑞堂(姚氏世以孝称》

     君不见董邵南,隐居行义孝且慈。天公亦恐无人知,故令鸡狗相哺儿,又令韩老为作诗。尔来三百年,名与淮水东南驰。此人世不乏,此事亦时有。枫桥三瑞皆目见,天意宛在虞鳏后。惟有此诗非昔人,君更往求无价手。

       然而,北宋时候,运河这一段的路线有了一点变化。在枫桥码头往南又新开一条水道,绕横塘进入胥江。这段水道经横塘过石湖,两岸景色秀美,因此唐诗多咏枫桥,而宋词多赞横塘,就是这个缘故。

    和苏轼同时代的北宋词人贺铸(贺铸生卒年代1052—1125;苏轼生卒年代1037—1101),就在《青玉案·横塘路》中写道: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因为这首词,贺铸声名大振,甚至他因此而获得“贺梅子”的雅号。那苏轼,会不会也亲临过苏州“横塘路”?不知道他有没有亲自走一走横塘,但是,他和了一首:《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定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这些留在诗文里的名士痕迹,是苏轼当年的旅游指南,更是他缅怀前辈,思考人生,感受苏州的最好的经验。

图片

三 这里人文古迹丰富

    整理一下苏轼诗文里留下过的苏州人文古迹。给我们现代人也是一份指南。

1虎丘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

     苏轼曾说过“苏州有两丘,不到虎丘,即到闾丘”,又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虎丘,因为苏轼这番推崇,自然成为“吴中第一名胜”。“到苏州不去虎丘,乃人生憾事“便成了虎丘的广告词。

      苏轼一直执着地认定,自己的前生是和尚,所以他对每一处寺庙都怀有与生俱来的崇拜和亲切。他在一个梦里认为,虎丘是他剃度的地方。苏东坡游虎丘自有其高雅的见识,于小吴轩徘徊上下之际,尽得虎丘之胜,因此又曾云:“过苏而不登虎丘,俗也;登虎丘而不登小吴轩,亦俗也。”虎丘长老智通禅师与苏轼相交甚笃,在密州时,苏公曾有《与智通长老书》称“近过苏台,不得一见而别,深为耿耿”。

       苏东坡的游玩线路,是从阊门出城,乘船沿七里山塘河一路摇到虎丘山下。记下这条线路,以后是否可以搞一次周末徒步活动呢?

       苏东坡晚年寓吴,往来歇息于虎丘东南隅的一处房屋,明苏州太守胡缵宗在此旧址上重葺而成“仰苏楼”以示纪念。苏东坡在虎丘留下了不少诗作。剑池岩壁上的“铁华岩”和虎丘塔后面的“千顷云阁”,也都是后人以苏东坡《虎丘》诗中“铁华秀岩壁”和“云水丽千顷”诗句命名的。

《虎丘寺》

入门无平田,石路穿细岭。

阴风生涧壑,古木翳潭井。

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

铁花秀岩壁,杀气噤蛙黾。

幽幽生公堂,左右立顽矿。

当年或未信,异类服精猛。

胡为百岁后,仙鬼互驰骋。

窈然留新诗,读者为悲哽。

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

熙熙览生物,春意颇凄冷。

我来属无事,暖日相与永。

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

坐见渔樵还,新月溪上影。

悟彼良自咍,归田行可请。

《和刘孝叔会虎丘时王规甫斋素祈雨不至二首》

白简威犹凛,青山兴已穠。

鹤闲云作氅,驼卧草埋峰。

跪履若可教,卜邻应见容。

因公问回老,何处定相逢。

太常斋未解,不肯对纤穠。

只遣三千履,来游十二峰。

林空答清唱,潭净写衰容。

归去瑶台路,还应月下逢。

《次韵王忠玉游虎丘绝句三首》

当年大白此相浮,老守娱宾得二丘。

白发重来故人尽,空余丛桂小山幽。

青盖红旗映玉山,新诗小草落玄泉。

风流使者人争看,知有真娘立道边。

舞衣歌扇转头空,只有青山杳霭中。

莫共吴王斗百草,使君未敢借惊鸿。

          现在虎丘中路还有真娘墓。

   

2 闾丘坊 

   “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为二欠事”提到的闾丘,就是闾邱坊巷,现在也是苏州民间古宅最集中的巷子。“闾丘”原来指一位苏州人,北宋时朝议大夫闾邱孝。他告老还乡后,住在一条小巷里,后来这条巷子就用他的姓氏命名,被称为“闾丘坊”,具体位置就在今天人民路因果巷的北面。

      闾丘孝终,字公显,曾在黄州担任太守,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因此成了闾丘孝终的手下。闾丘孝终钦佩苏东坡的学识,善待苏东坡。闾邱最后还是觉得做官不及做文人,回到苏州故园,做起了隐逸的雅士,所以苏东坡来苏州,总要去看望他。苏轼经常怀念他,连做梦都会梦到他的老上司,有东坡《水龙吟》词为证:

余谪居于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序言中”致仕“是告老还乡之意。黄州分别,苏轼做梦都梦见闾丘。此词上阕写作者梦见闾丘公显弦歌高会的场景,下阕写梦醒之后,怀念故人,想象他在苏州学范蠡的畅意生活情状。

       苏轼还有一首《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可以读到他经过苏州拜望老友的情景:

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

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

 再读一首苏轼到苏州和老友一起喝酒叙旧的诗章《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二首》

小圃阴阴遍洒尘,方塘潋潋欲生纹。

已烦仙袂来行雨,莫遣歌声便驻云。

肯对绮罗辞白酒,试将文字恼红裙。

今宵记取醒时节,点滴空阶独自闻。

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唤船渡口迎秋女,驻马桥边问泰娘。

曾把四弦娱白傅,敢将百草斗吴王。

従今却笑风流守,画戟空凝宴寝香。

        闾丘坊是苏轼拜访老朋友的地方。至光绪年间此园已无人问津。北伐前后,园址面积尚有8.6亩,苏州电话局(其间几经改名),曾在闾丘坊薛家园13号长达半个多世纪。

3 定慧寺巷  

      现在苏州凤凰街东侧有一条定慧寺巷,因巷内有定慧寺而得名。紧靠定慧寺的东墙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名曰“苏公弄”,就是为纪念苏东坡而也命名的。

      定慧寺位于双塔西侧,初创于唐朝后期咸通年间,苏东坡在杭州、湖州做官期间,曾多次来苏州游历,每次都寄宿寺中,并与定慧寺主持僧守钦禅师等十分相善。寺院还为苏东坡专门造了一座寓所,取名“啸轩”。苏东坡作诗《定慧院颙禅师为余竹下开啸轩》以作答谢。

啼鴂催天明,喧喧相诋谯。

暗蛩泣夜永,唧唧自相吊。

饮风蝉至洁,长吟不改调。

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鸢贪声最鄙,鹊喜意可料。

皆缘不平鸣,恸哭等嬉笑。

阮生已粗率,孙子亦未妙。

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

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

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

      定慧寺与苏轼之间还发生过一件动人的温暖故事。

  绍圣初(1094年),苏轼贬谪惠州,与留居宜兴之长子苏迈音讯阻隔,定慧寺主持守钦遣徒卓契顺携带苏迈书信长途跋涉至惠州探视,并赠《拟寒山十颂》诗。苏轼读罢,和诗《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序》相唱和。在《序》中写道: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

       八首诗歌如下: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铁桥本无柱,石楼岂有门。舞空五色羽,吠云千岁根。松花酿仙酒,木客馈山飧。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

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従来性坦率,醉语漏天机。相逢莫相问,我不记吾谁。

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馀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

谁言穷巷士,乃窃造物权。所见皆我有,安居受其全。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儒墨起相杀,予初本无言。

闲居蓄百毒,救彼跛与盲。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区区效一溉,岂能济含生。力恶不己出,时哉非汝争。

少壮欲及物,老闲余此心。微生山海间,坐受瘴雾侵。可怜邓道士,摄衣问呻吟。覆舟却私渡,断桥费千金。

净名毗耶中,妙喜恒沙外。初无往来相,二土同一在。云何定慧师,尚欠行脚债。请判维摩凭,一到东坡界。

       当卓契顺预备返苏时,苏东坡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苏东坡再苦问不已,他才求一墨宝。于是苏东坡手书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卓契顺,并赋《送虎丘卓侍者》诗两首。

  《东坡志林》的“卓契顺禅话”一节,他感慨道“苏台定慧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候无恙于东坡。”这是一段苏轼和苏州的佳话。

     但是在读苏轼的有关”定慧“的诗文经历里,似乎需要分清楚苏州”定慧寺“与黄州”定慧院“之别。苏轼那首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非常明确地注明”黄州定慧院“。所以我以为他的另外两篇《记游定惠院》和《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应该也是出于黄州,而非苏州。诗歌意境,也更接近在黄州的凄寒感,”幽人独往来“。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従嘲骂。

4桃花坞

图片

 

  桃花坞,即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现在的桃花坞以木板年画著称。

      苏轼到来之前,就已经颇有名气。唐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在苏东坡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首《寄题梅宣义园亭》、一篇《思堂记》,记载的是苏州桃花坞地区的两处建筑。

    北宋熙宁年间,有一个叫梅宣义的人在桃花坞腹地修建了一个面积不下于百亩的园林,取名“五亩园”,又称梅园。而梅宣义之子梅子明是苏轼的诗友、同僚。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十月,苏轼作《寄题梅宣义园亭》诗:

仙人子真後,还隐吴市门

不惜十年力,治此五亩园。

初期橘为奴,渐见桐有孙。

清池压丘虎,异石来湖鼋。

敲门无贵贱,遂性各琴樽

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敝庐虽尚在,小圃谁当樊。

羡君欲归去,柰此未报恩。

爱子幸僚友,久要疑弟昆。

明年过君西,饮我空瓶盆。

      若干年以后,苏东坡又应他的好朋友章楶之邀,为他的桃坞别墅写了《思堂  记》。此文有深意,对”思“与”欲“做了深刻又辩证的论述,值得仔细研读一番。全文摘录如下:

        建安章质夫,筑室于公堂之西,名之曰思。曰:“吾将朝夕于是,凡吾之所为,必思而后行,子为我记之。”

       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若夫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少时遇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庭有二盎以畜水,隐者指之曰:“是有蚁漏。”“是日取一升而弃之,孰先竭?”曰:“必蚁漏者。”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隐者之言,有会于余心,余行之。且夫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将以是记思堂,不亦缪乎。虽然,言各有当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质夫之贤,其所谓思者,岂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乎?《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诗》曰思无邪。质夫以之。 

                                                             —— 元丰元年正月二十四日记 

      相比其他苏州的历史古迹,”桃花坞“的出名,苏轼还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的。他之前,没有超过他名气的文人留过痕迹;他之后,桃花坞的名气更响亮。后来范成大,唐寅等在这里也演绎了一番文人佳话。

5天平山

     天平山位于苏州市城西15公里处,海拔221米,与灵岩山南北相望。这里的“万丈红霞”、“白云泉”和“万笏朝天”,称为“三绝”。东麓半山腰有白云泉,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白云泉》而命名。读此诗禅心自生: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苏轼是他的铁粉,自然也会沿着偶像的足迹,攀登此山。

     苏轼从小就崇拜范仲淹,而天平山,也称范坟山,范仲淹的曾、祖、父三世均葬于此。北宋年间,仁宗将此山赐给范公,范公与其娘亲便居住于此,如今后山还有范氏祖坟的遗迹。

天平山白云泉  

灵泉在天半,狂波不能侵。

神蛟穴其中,渴虎不敢临。

隐照涵秋碧,泓然一勺深。

游润腾云飞,散作三日霖。

天造岂无意,神化安可寻。

挹之如醍醐,尽得清凉心。

闻之异丝竹,不含哀乐音。

月好群籁息,涓涓度前林。

子晋罢云笙,伯牙收玉琴。

徘徊不拟去,复发沧浪吟。

乃云尧汤岁,盈盈长若今。

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

      综上所述,天平山无论如何都是苏轼经过苏州的必到之地。只是他来之前,这里的热闹已经属于另外两个唐宋名士,因而他的天平山身影,就显得单薄。他与天平山白云禅寺的和尚也十分要好,青峰亭旁的“护山奇石”上,有一座苏州最小的方塔,名观音塔;其旁崖壁上镌刻着一个硕大的“佛”字。这个“佛”字,据传就是苏东坡挥毫为天平山寺僧书写的。

    网上看见这一首《平山》,说是苏轼的作品。
   自从有此山,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将去复徘徊。

      感觉很有苏轼的个性。语句平实,是身在天平山白乐天平易诗语附体,但是他不走前辈老路,不再冗述”天平白云泉“,偏选泉边”白石“,有没有怀想白乐天的味道呢?仔细一琢磨,我倒觉得此诗真有”白石乐在天平——白乐天“的隐喻

6灵岩山
       灵岩山位于木渎镇西市梢,沿山塘街古御道可直达山巅。山距太湖约 1.5 公里 ,山高 182 米 ,广 124 公顷 。山多奇石,尤以灵芝石为最,由此得名。又因远望灵岩如巨象伏地,故别称象山。因为西麓产砚石,故又称砚山。登山小径由娄姑岭蜿蜒至山顶。沿路景色迷人,有一径穿亭、苍翠迎人、落红夕照、塔院松风、醉僧待渡、越女遗踪、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秀峰古刹、灵岩塔影、萧寺钟声、万家灯火、山馆拥翠、吴宫遗址、山顶花园、修廊响屧、琴台浴晖、蕲岳同辉等十八景。相传春秋时期,西施被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后,深得宠幸。吴王夫差为了讨取西施欢心,便在灵岩山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馆娃宫。

        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李白、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都登临过此山。所以,苏轼在这里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显得寡淡,实在是,他之前来这里的名士,都是名气了得。

      据说苏轼在哲宗时出任杭州知府时,来此山留下一首咏叹灵岩山的七绝《馆娃宫怀古》:

绮阁飘香下太湖,
乱兵白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

只把西施赚得吴。

      此诗虽是他唯一留给灵岩山的诗文,但是并不出名。在这里他的诗文痕迹了了,但是,苏轼不仅写诗,他还喜欢广交僧友,他还是书法家。

    灵岩山半山处有只歇凉亭,呈正方形,名为“迎笑亭”。此亭之名,据说便是东坡先生命名的。相传当年苏东坡初上灵岩,山顶寺中的各尚闻讯下山至此迎接。当时此亭刚建成,尚无名字。和尚便笑着请这位大文豪为凉亭起名。苏东坡望着笑容可掬的和尚,灵机一动便说:“你迎面一笑,就是为’迎笑亭’吧”。如何?从此,灵岩山有了这坐名为’迎笑亭’的凉亭和一段欢乐的传说。
      灵岩山上不仅有关于苏东坡的诗文与故事传说,还留有他的手迹。那便是宋慈受法师的《披云台颂》中所说的“戏镌崖石号披云”一句了。披云台在山顶“琴台”南下的“佛日岩”南山腰里。“披云台”三字为行书体,笔力粗横,苍劲虬突。

         图片

        天平山灵岩山,是我童年记忆里一个很美好的去处。那个时候在苏州外婆家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周末外公回城,我们表兄妹五六个,跟在外公后面找一家老店点各自想吃的早点狼吞虎咽,然后一起游苏州园林。而最最最快乐的,是外公领着我们野得远一点,到郊外爬山,黄昏时分再回城。而这两座山就是木渎镇上长大的外公最熟悉的山,也是离我们最近的山。外公总是把我们领到山下,然后一指山路:你们自己爬,我寺庙里泡壶茶。中饭过来吃素面。等到下山,满头大汗冲到外公面前跟他讨茶水喝,然后外公指挥大家一个一个端面兄妹们头挨头吃素面,那滋味,一生难忘。不知怎么,此时想起这段,忽然热泪……那个时候,我就在外公那里记住了”范仲淹“这个名字。并且毫不犹豫,将外公带给我的郊游之乐和郊游的一点文化收获,写进了高一作文,得到了王老师的好一番赞许。那应该是我第一篇游记吧。可惜的是,和外公在一起的机会太少,时间太短……

四 这里佳人风情万种

       宋朝是一个市民社会,娱乐业十分发达,而且分工明确。妓女是一个公开行业,按身份可分为“官妓”、“市妓”、“私妓”。按服务内容也分为“艺妓”、“色妓”等。宋朝“妓女“大部分是卖艺不卖身的。她们大抵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某一方面的艺术家了。不管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还是偏远寂寥的小镇,都有妓女的影子。据不完全统计,仅当时由政府登记在册的“职业”妓女就有一万多人。 

      苏轼这样的文豪,飘摇在江湖,喜欢热闹,自然免不了混迹青楼。按苏轼的话说就是“惯眠处士云庵里,倦醉佳人锦瑟旁”。

      他在杭州两度任职,所以他和妓女的故事,发生在杭州的也最多,甚至就写过一首《意难忘  妓馆》。即便是在黄州被监督改造的落魄至极时候,他也有和妓女的故事发生传为佳话。他在现在江苏一带南来北往无数趟,当然也不免此类。徐州马盼,海州胡琴,润州郑荣和高莹,就是他自己诗歌里留下身影的妓女。在苏州,此类诗文也可以寻到不少。

      苏州在隋唐时,大运河从枫桥急转向东,与环城河交汇于阊门。这段水道也就是现在的上塘河。当时南来北往的客商,过浒墅关后,都是从这里进入苏州城。因而这里是一个热闹欢场。苏轼应该经常在这里活动的,他有一首《醉落魄 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此词有注释: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9月。时苏轼离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阊门为他设宴饯行,苏轼赋此词以为酬赠。就这一个注释,就足以证明,苏州当时的灯红酒绿繁华之地,苏轼和这里的歌姬熟悉关系亲密。

      苏轼在诗歌里提及苏州的欢场内容的诗歌还不少。

   《和苏州太守王规甫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

不觉朱幡辗后尘,争看绣幰锦缠轮。洛滨侍従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滞留不见荣华事,空作赓诗第七人。

翻翻缇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美酒留连三夜月,丰年倾倒五州春。(时浙西皆以不熟罢灯,惟苏独盛。)安排诗律追强对,蹭蹬归期为恶宾。堕珥遗簪想无限,华胥犹见梦回人。

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下来。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谁栽。刘郎双鬓衰。

《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新守》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
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
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

迓:迎接。苏轼送杭妓往苏州迎接新太守杨元素赴任时所写。

      

江神子(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图片

五 这里水乡风光优美

    苏州濒临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苏轼的诗词里描写了不少太湖自然山水的风光。甚至有很多都是他漂泊在天涯海角时刻,对姑苏太湖的想念。

        减字木兰花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和晁同年九日见寄

仰看鸾鹄刺天飞,富贵功名老不思。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古来重九皆如此,别后西湖付与谁。遣子穷愁天有意,吴中山水要清诗

    舶风(并引)

吴中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旬,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舶风。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

三旬已过梅黄雨,万里初来舶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傜新唱,谁谓古今隔。

     伯固:苏坚,他曾任杭州临税官,是苏轼得力助手。他们的友谊也延绵至深。

       菩萨蛮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

《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向天醉僧》

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
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

   苏州西山又叫洞庭西山,那里的堂里镇南,有三苏祠,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还留有苏东坡手书《苏氏祠堂记》碑。他两度任杭州知府和在湖州任职时,曾多次鼓帆乘风在从太湖水路山水风光里来到苏州。他的《洞庭春色赋》描写了西山风光。文中既写到了春风袅袅、白浪苍湾等太湖春色,也提到了凭吊范蠡、西施、夫差等人,还写到了他觉得世界如泡影梦幻的感受。苏东坡当年曾来过西山岛慈里村万花谷三次,这篇文章,应该是他饱览了西山一带的太湖风光,有感而写的。诗文里不断出现太湖四围的风物关键词。

             洞庭春色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图片

   还看见一首苏轼的《洞庭春色》,不知道是苏州的洞庭西山还是湖南的洞庭湖。附录在此,且读。      

二年洞庭秋,香雾长噀手。
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贤王文字饮,醉笔蛟龙走。
既醉念君醒,远饷为我寿。
瓶开香浮座,盏凸光照牖。
方倾安仁醽,莫遣公远嗅。
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君知蒲萄恶,正是嫫母黝。
须君灩海杯,浇我谈天口。

 六 补充其他

      在苏州的人文环境的熏染下,在苏州山水美景的陶醉里,不得不令诗人们不断涌动着归隐湖山秀水的愿望。苏轼在宜兴购田的事情我前面一篇已经叙述,这一次还发现一首诗,显示他在苏州也购置了田产。

         浣溪沙(送叶淳花)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只是不知具体会在哪里。苏轼经过苏州十几次,各种经历各种情怀。这一首《次韵和王巩》:

谪仙窜夜郎,子美耕东屯。

造物岂不惜,要令工语言。

王郎年少日,文如瓶水翻。

争锋虽剽甚,闻鼓或惊奔。

天欲成就之,使触羝羊藩。

孤光照微陋,耿如月在盆。

归来千首诗,倾泻五石樽。

却疑彭泽在,颇觉苏州烦。

君看驺忌子,廉折配春温。

知音必无人,坏壁挂桐孙。

    很有意思地调侃朋友。只是这一句“苏州烦”,该如何理解呢?他对苏州的牵挂一直都是这样:身在苏州自深醉,千里之外思无穷。

《成都进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

欲识当年杜伯升,飘然云水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

《仆去杭五年吴中仍岁大饥疫故人往往逝去闻湖上僧舍不复往日繁丽独净慈本长老学者益盛作此诗寄之》

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

独依旧社传真法,要与遗民度厄年。

赵叟近闻还印绶,竺翁先已返林泉。

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他对苏州友人牵挂,他也牵挂苏州百姓。读这首《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于苏轼而言,苏州是什么?

    就是一段,姑苏巷闾寻旧迹,五湖踏浪前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