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本来源
前些日子八十岁老母忽然通过微信发来几张照片,说是她最近拿到一本我外祖家,木渎周氏家谱。里面有一些文言文字,她看不懂。
立刻注意到了作者的名字“沈德潜”,他是清代诗人,著名学者,这个我是早就知道的。他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然而其他,也就所知甚略了。
二作者沈德潜
看到他能给外祖家的老祖写哀辞,立刻网上再去了解更多一点关于沈德潜的信息。这才发现,这个人在乾隆年间也算是红极一时的文坛政坛人物。
他家五代不仕,父母早逝,衣食不周;从青丝考到白发丛生,流年皆不利,连考17次,名字都在孙山外,四十岁时写诗道:“真觉光阴如过客,可堪四十竟无闻。”何止四十,到了六十,依然不得一中。不过他痴心不改,“还思假我年,勿使终无闻。”也许真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吧,六十六岁高龄的“沈老”一举夺魁,点中翰林院庶吉士。因而深得乾隆欣赏。乾隆赐诗曰:“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引起“文艺界”大震动了。乾隆给了沈德潜极高的礼遇,官职由少詹事升詹事,再升值书房副总裁,八十多岁退休以后,还封给礼部尚书衔,甚至到了九十岁还晋阶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而且沈德潜年老归乡后,乾隆多次下江南,几乎每次都要他来陪护,都要唱和几首诗。乾隆十六年,乾隆游幸江南,沈德潜赶到清江浦迎驾,乾隆赐诗曰:“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然而,沈德潜在编《国朝诗别裁》的时候得罪了乾隆。《国朝诗别裁》当是“盛世”之“颂歌”,沈德潜将投清名士钱谦益列为集中之首,乾隆见到大为光火。本来呢,钱谦益投归了大清,算是自己人,但乾隆敬“英雄”不敬“叛徒”。沈德潜没有摸透乾隆心思,纯粹从“艺术”出发,没有“政治标准”,把钱某也列了进去,引得乾隆大骂他是“老而耄荒”!后来,沈德潜又卷入已故举人徐述夔的“文字狱”中,乾隆大骂他“昧良负恩”,“卑污无耻”。还把原先封给沈德潜的所有荣誉全部“追回”,而此时的“沈老”已经入土多年,乾隆甚至命人把沈德潜的坟墓铲平了。
如此戏剧性的人生,无论如何都不是普通人了,却可以给外祖的先祖写哀辞,那么先祖周溪北是个什么身份的人呢?
三 求助无果
于是首先网络上搜找“周溪北”,一无所获。
再求助正在湖南师大读中文系研究生的学生辛辛。她搜遍她力所能及的和沈德潜有关的电子网络和纸质资料,均没有发现“周溪北”,《周溪北哀辞》显然没有收进他的文集。
于是,她给出猜测:本文就是1一篇假托之作;2一篇客套之作;3作家本人嫌弃之作……
好吧,敝帚自珍,还是先研究一下,本文内容吧。
四 敲打成文
因为一时间读不到原稿,只能拿老母亲模糊的照片敲打出电子文档,其中艰难,本人才知。艰涩的关键词:文言,照片,眼睛,时间……
正是年末,事务繁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一字一句敲打,在这个过程里,边打字边阅读,渐渐读出了一点惊讶。
小辛辛的三个推测,应该都不是!沈德潜和周溪北的关系,绝不是平淡的。
五精读全文
(一)全文呈现
周溪北哀辞(并序)
沈德潜
古者邻有丧,舂不相,老成告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如溪北周翁,年高德劭,矩方规圆,里中推为钜人,长德于其殁也,存殁之感,有不能自已者。
予先居葑水之东,爱渎川山水明秀,士风清嘉,遂徙居灵岩之麓。间与里中诸君子往来,大率恬退自安,不沾沾于禄利。翁,金玉其质齿最长,望衡对宇,,去不数武,因乐与之游。翁有丈夫子四人,皆循谨克,自树立长,君尤敦行孝弟,有于济故,翁得优游颐养。米盐群碎不撄于心者三十余年。平居,慨世人宗法久废,凌竟之风起于子姓,服属稍疏,逐等塗人思立宗祠,以率敬宗收族之义,诸子遵父志,乃节缩薪水之资,于所居之旁辟地数弓,芟绳除秽,,创立宗祠,中奉拓主,燕袄合食之所毕备,复于西偏筑小楼三楹,为翁眺望之地,西山苍翠,近在几席间。
予尝过访,与翁瀹泉,烹茗日夕忘返。见其孙行,长者操杖,幼者着膝,跪拜趋走,朴而不野,忻然以为荀朗陵之过陈太仁,徐元直之旨庞德公也,盖羡翁享天伦之乐尤欢。诸子能养其志,因手书“彩娱”二字揭诸楣,盖其志实也。
自予羁迹京邸时,从戚友来都者得翁起居无恙状。今引年退归,复循旧游,翁之神明风采不减,曩昔自幸得赋,遂初常相晤对,徜徉山泽为真率之。会继裸中国之泳,不谓薄示违和,竟钸巾而返真也。呜呼!生寄死归,迁谢常理,矧翁身心俱泰无所恋,无所缺,固全其始终。
而德潜居同里閈,,又添姻家,追维雅故,能不过黄垆而心恻哉?老耄荒于笔墨,无足以阐扬幽贞也。爱系以词曰:
风凛冽兮咽寒蛩,木叶脱兮秋山空。
影则逝兮德弥崇,散余情兮如飞蓬。
流水外兮青林中,须眉澹兮映日红。
荷长纔兮两老农,不少留兮云西东。
报素书兮尘纲对,酌桂醑兮抚枯桐。
落月在屋兮追飞鸿,嗟来桑户兮会几日。
而不余从。
(二)文本详解
第一段——先摆出传统规矩,邻人去世,乡人应该持守的礼节态度。
古者邻有丧,舂不相,老成告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注释
1《礼记·曲礼上》有:邻家有丧事,舂米的时候不唱送杵的号子;乡里人家有殡葬的事情,不在巷中歌唱。古人舂米,喜欢唱送杵的号子,当邻里有殡丧之事时,应该默舂,不在巷中歌唱,以示同哀之心。
2老成,是指德高望重的人,这里指像周溪北这样的人。
3 告谢,告别,告辞在这里是离世的意思。
【第一段译文】
一般的人去世,大家连舂米这一类劳动时候喊号子的活都要无声去做。更何况去世的是德高望重的人,那就还要痛惜死者已逝,连走路的时候都会想着他的往事。
一般礼节讲清楚了,第二段开头才会有“如溪北周翁”,这个说法。
第二段 ——开头直指周溪北,陈述木渎乡里人对待他的去世态度。
如溪北周翁,年高德劭,矩方规圆,里中推为钜人,长德于其殁也,存殁之感,有不能自已者。
注释:
1 年高德劭:年龄大,德行好。
2钜人:伟人。指德才高超的人。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 韩海 ﹞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钜人长者。”
3 长德,即盛德。这个意思在 扬雄 《城门校尉箴》里有:唐虞长德而四海永怀, 秦恢长城 而天下畔乖。这里是指”里人”对周溪北的评价,认为他有盛德。
4 存殁之感,语出杜甫《存殁口号二首》。这是两首情至之诗。怀故交故友,友爱至情自肺腑中流出,朴实真挚,怀念故友,字字滴泪,写情沉郁顿挫,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第二段译文】
周溪北老先生年事已高品德高尚,为人端庄规矩忠厚长者。乡邻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他死后纷纷赞赏他的盛德,甚至有人像杜甫写的那首《存殁口号二首》那样,怀念故友声色俱下,不能自已。
第一二两段,是描述乡邻人对周溪北去世的反应。第三段才正式开始表达沈德潜自己对周溪北去世的感受。
第三段——全面介绍周溪北
第一层:介绍与周溪北交往的原因。
予先居葑水之东,爱渎川山水明秀,士风清嘉,遂徙居灵岩之麓。间与里中诸君子往来,大率恬退自安,不沾沾于禄利。翁,金玉其质齿最长,望衡对宇,去不数武,因乐与之游。
注释:
1士风清嘉:此语在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里也可读到。钱谦益在谈到沈周的生活环境时候写到“其产则吴中,文物士风清嘉之地;其居则相城,有水有竹,葫芦虾菜之乡”。此处用来盛赞木渎是个环境好风气好的地方。从沈德潜的故事里我们已经知道,沈德潜对钱谦益还是很欣赏的。
2金玉其质齿最长:金玉其质是指表里如一的意思;齿最长,是年龄最大。这里指是对周溪北的评论,沈德潜在木渎乡间交往的那么多君子中表里如一又年龄最大的是周溪北。
3望衡对宇,去不数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衡:用横木做门,引伸为门;宇:屋檐下,引伸为屋。形容住处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见;"不数武",也是没几步的意思。
【第一层译文】:
我先居住在葑水的东面,因为喜欢木渎这里的山水明秀,民俗风气清雅美好,就迁居到了灵岩山下。偶尔与这里的君子友人来往,这里的人大多恬淡安详,不关心功名利禄。周北溪老先生,就是那个年龄最大,本性美善,与我相距很近不走几步就能见面的邻居,所以我很喜欢与他交往。
第二层:介绍周溪北的家庭。从周溪北的孩子身上折射周溪北为人。
翁有丈夫子四人,皆循谨克,自树立长,君尤敦行孝弟,有干济故,翁得优游颐养。米盐群碎不撄于心者三十余年。
注释
4有干济故:干济,办事干练而有成效。此句意思为,因为做事干练有成就的原因。
5优游颐养:生活时分闲适,颐养天年
6撄:接触。这里是“放在”的意思。不撄于心,不放在心上。
【第二层译文】
周溪北老先生有四个成年的儿子,都是恭谨守礼的人,都努力树立长者风范,周老先生尤其敦促他们执行孝悌传统。因为儿子们办事干练事业有成,老先生可以生活悠闲颐养天年。三十多年来,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碎的事情一概不放在心上。
第三层:介绍周溪北坚持传统努力恢复宗法风气的做法。
平居,慨世人宗法久废,凌竟之风起于子姓,服属稍疏,遂等塗人思立宗祠,以率敬宗收族之义,诸子遵父志,乃节缩薪水之资,于所居之旁辟地数弓,芟绳除秽,创立宗祠,中奉拓主,燕袄合食之所毕备,复于西偏筑小楼三楹,为翁眺望之地,西山苍翠,近在几席间。
注释:
7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区别亲疏、组织社会的法则。
8凌竟之风起于子姓:凌竟之风,这里是指“寒凉冷漠”的风气。子姓,泛指子孙﹑后辈。
9服属稍疏:服属,五服内的亲族;稍,渐渐地。全句意思:亲戚们之间关系渐渐疏远。
10遂等塗人思立宗祠:遂等塗人,四字难以理解,但是此句一定是盛赞周溪北“思利宗祠”的做法。转折句,更能表达作者敬意。塗人,有普通人的意思,所以此句中的“等”字解释为“等级”“等同”似乎是讲得通的。全句意思:于是虽然周溪北身份等级只是普通人,却想着建立宗庙祠堂的事情。
11率,率先,带领,示范。
12辟地数弓:辟地,就是开辟一块土地。弓,应该是长度单位。网师园里有一匾额,上题:“前庭隙地数弓,昔日之芍药圃也,今约补壁以复旧观”。”可见,古时“弓”为丈量单位,有资料显示,一弓约合今1.6米。
13芟绳除秽:芟,铲除杂草。绳,规划建设。铲除杂草规划建设清扫干净。
14中奉拓主:拓主,开拓的主人,这里应该是指木渎周氏的先主。
15燕袄合食:燕袄,燕通宴,这里应该指祭祀祖先的衣食之用品;合食,指合祭。 全句意思是,祠堂里供奉着祭祖先的各类祭品。
【第三层译文】:
周溪北平时闲居在家,感慨世上之人宗法制度荒废太久,周氏子孙之间宗族关系淡漠的风气正在兴盛,五服之类的亲戚关系渐渐疏远,于是虽然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却想要建立周氏宗祠,用来做出敬重祖宗凝聚宗族的大义表率。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想法,于是节衣缩食筹备资金,在他们住地的边上开出荒地几亩,铲除杂草建设祠堂清扫干净,创建周氏宗祠,里面供奉着木渎周氏的先主,合祭祭品种类丰富衣食用品全部备齐。又在宗祠偏西建筑三间小楼,作为周老先生远眺休闲之地。苍翠美丽的西山,似乎就近在案席之间。
第四段——叙述作者自己和周溪北的交往所见,用周氏家族的和睦欢愉气氛来烘托周溪北为人。
予尝过访,与翁瀹泉,烹茗日夕忘返。见其孙行,长者操杖,幼者着膝,跪拜趋走,朴而不野,忻然以为荀朗陵之过陈太仁,徐元直之旨庞德公也。盖羡翁享天伦之乐尤欢,诸子能养其志,因手书“彩娱”二字揭诸楣,盖其志实也。
注释:
1瀹泉,煮泉水。“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是写茶道的。
2孙行:行,hang,辈分。孙子辈。
3长者操杖,幼者着膝:古礼,大夫七十岁辞官,授以坐几和手杖,以示敬老。操仗,就是操几杖的化用,意思是说对长者恭谨相就。《礼让·曲礼上》有“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意思给年长的人行方便,跟他们说话要将就他们。由此可推知,后半句“幼者着膝”是指对待比自己年幼的人的态度,跟小孩说话就蹲下身子。这两句生动鲜活地描绘出周溪北孙子辈对人和善恭顺有礼。
4跪拜趋走:是指周溪北孙子辈的为人,礼节周全。跪拜都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趋和走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5忻然:欢乐喜悦的的样子。这是作者沈德潜形容自己与周溪北交往的心情感受。
6荀朗陵之过陈太仁:这是一个《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陈太丘拜访荀淑(朗陵),家贫无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车,二儿子季方持杖后面跟随,孙子长文年幼,坐在车里。到了淑家,荀淑让三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用此典故,意在赞美周溪北的家庭儿孙满堂,长幼有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也暗示,沈德潜和周溪北两家人家的交往关系融洽。
6徐元直之旨庞德公:旨通“诣”,拜访的意思。徐元直,即徐庶,三国谋士。庞德公,也是三国名士,在后汉时期“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刘表曾和他关于子孙问题对过话。刘表问:“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庞德公的这番话耐人寻味,意思是像刘表一样,虽然把权力、财富留给了子孙,但同时也给子孙留下了隐患。而庞德公给子孙留下的,显然不是什么物质财富,用今天的话说,是一种精神财富、道德标准。《襄阳记》中说: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谭。”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
《襄阳记》这个故事里可以推想,徐元直是庞德公的常客,和庞德公已经亲如一家人,连陌生人都可以打着他的名号让庞德公的家人招待自己。
本文此处用到这个典故,应该是表示沈德潜自己与周溪北家庭的亲密关系,不分彼此。
7诸子能养其志:诸子,即周溪北的几个儿子。养志,含义丰富。其一,保摄志气,指培养、保持不慕荣利的志向,多指隐居。其二,谓奉养父母能顺从父母意志。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这里应该用来指周溪北的儿子能够孝顺父亲,并且保持不慕荣利安居乡野的生活传统。
8彩娱:《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有一段故事被奉为中华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着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沈德潜亲自给周溪北家题字“彩娱”意味着欣赏并赞美周氏家族的孝道传承,欢乐气氛
【第四段译文】
我常常拜访周家,与周老先生煮泉烹茶太阳落山也想不起来回家去。看见他的孙子辈,都对长者恭敬对幼者爱怜,礼节周到,质朴而不粗俗。我欣然有荀朗陵拜访陈太仁时两家子孙世交和睦感,也有徐元直看望庞德公仿佛回到自己家的随意自在感。大概就是因为羡慕老先生享受着丰盛的天伦之乐吧,欣赏他的那几个儿子都能传承老先生的传统家风,于是我手书“彩娱”二字被他们挂在房屋的横梁上,这二字实在就是周家记实啊。
第五段——叙述周溪北去世的感伤
自予羁迹京邸时,从戚友来都者得翁起居无恙状。今引年退归,复循旧游,翁之神明风采不减。曩昔自幸得赋,遂初常相晤对,徜徉山泽为真率之。会继洛中之泳,不谓薄示违和,竟钸巾而返真也。呜呼!生寄死归,迁谢常理,矧翁身心俱泰无所恋,无所缺,固全其始终。
注释:
1羁迹:离乡在外。
2引年: 谓古礼对年老而贤者加以尊养。后用以称年老辞官。
3旧游:昔日游览的地方。也可指,昔日交游的友人。
4洛中之泳:洛中,推测为指代“诗会”,翻阅古代诗词,很多著名诗人都写过以“洛中”为题的古诗。泳,推测为“咏”。估计是,当时退隐的沈德潜和周溪北等在木渎办过诗会。
5薄示违和:薄,这里是轻微意思。违和,释义是不协调;失常。身体失于调理而不适。用于称他人患病的婉词。
6钸巾而返真:钸巾的意思还有待探究。返真,当是去世的一个委婉的说法。
7. 迁谢常理:迁谢,谓身心衰老。此句意思,衰老死亡是常理。
8矧:shěn ,有另外,况且,何况,也的意思。
【第五段译文】
自从我离开家乡到京城为官,常常从来都城的亲戚朋友那里得到老先生生活安康的消息。今年退休回到老家,重新巡游旧地拜访老友,老先生也依旧神采奕奕精神不减当年。以前曾经有幸一起吟诗作赋,于是回乡之后起初我们常常见面,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回归真我率性。正准备继续把诗会办下下去,没想到先生只是轻微地表示身体不适,最后竟然离我们而去一去不返。呜呼,活着只是暂时的寄养,死才是我们大家归宿啊,生命衰落是人之常理,况且老先生去世之时,身心平和安泰没有牵挂,人生没有缺憾,这本来就是善始善终啊。
第六段——追思老友周溪北
而德潜居同里閈,又添姻家,追维雅故,能不过黄垆而心恻哉?老耄荒于笔墨,无足以阐扬幽贞也。爱系以词曰:
风凛冽兮咽寒蛩,木叶脱兮秋山空。
影则逝兮德弥崇,散余情兮如飞蓬。
流水外兮青林中,须眉澹兮映日红。
荷长纔兮两老农,不少留兮云西东。
报素书兮尘纲对,酌桂醑兮抚枯桐。
落月在屋兮追飞鸿,嗟来桑户兮会几日。而不余从。
注释:
1閈,han,里閈,即乡里的意思。
2追维雅故:追维亦作“ 追惟 ”指追忆、回想的意思。雅故,老朋友。
3过黄垆而心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濬冲﹞乘軺车,经黄公酒壚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於此壚……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羈紲。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世因用“黄壚”作悼念亡友之辞。心恻,悲伤不忍之心。此句借用《世说新语》的典故故事,表达作者身在同里,每每会和亲家聊起周溪北,内心就产生不忍之意。
4阐扬幽贞:阐扬,chǎn yánɡ,阐明发扬,宣扬。幽贞yōu zhēn,为隐士。
【第六段译文】
然而,我住到了同里乡间,又结下了一门亲家,追思老朋友,每每会和亲家聊起,内心就不由产生长久的不忍。现在年纪大了,荒于笔墨,文字也无法表达出我想弘扬这周老先生清雅隐士心情,就把对他的敬爱写在下面这首诗歌里:
风凛冽兮咽寒蛩,木叶脱兮秋山空。
影则逝兮德弥崇,散余情兮如飞蓬。
流水外兮青林中,须眉澹兮映日红。
荷长纔兮两老农,不少留兮云西东。
报素书兮尘纲对,酌桂醑兮抚枯桐。
落月在屋兮追飞鸿,嗟来桑户兮会几日,
而不余从。
全文译文汇总:
一般的人去世,大家连舂米这一类劳动时候喊号子的活都要无声去做。更何况去世的是德高望重的人,那就还要痛惜死者已逝,连走路的时候都会想着他的往事。
周溪北老先生年事已高品德高尚,为人端庄规矩是忠厚长者。乡邻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他死后纷纷赞赏他的盛德,甚至有人像杜甫写的那首《存殁口号二首》那样,怀念故友声色俱下,不能自已。
我先居住在葑水的东面,因为喜欢木渎这里的山水明秀,民俗风气清雅美好,就迁居到了灵岩山下。偶尔与这里的君子友人来往,这里的人大多恬淡安详,不关心功名利禄。周北溪老先生,就是那个年龄最大,本性美善,与我相距很近不走几步就能见面的邻居,所以我很喜欢与他交往。周溪北老先生有四个成年成家的儿子,都是恭谨守礼的人,都努力树立长者风范,周老先生尤其敦促他们执行孝悌传统。因为儿子们办事干练事业有成,老先生可以生活悠闲颐养天年。三十多年来,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碎的事情一概不放在心上。周溪北平时闲居在家,感慨世上之人宗法制度荒废太久,周氏子孙之间宗族关系淡漠的风气正在兴盛,五服之类的亲戚关系渐渐疏远,于是虽然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家,却想要建立周氏宗祠,用来做出敬重祖宗凝聚宗族的大义表率。他的几个儿子遵从父亲的想法,于是节衣缩食筹备资金,在他们住地的边上开出荒地几亩,铲除杂草建设祠堂清扫干净,创建周氏宗祠,里面供奉着木渎周氏的先主,合祭祭品种类丰富衣食用品全部备齐。又在宗祠偏西建筑三间小楼,作为周老先生远眺休闲之地。苍翠美丽的西山,似乎就近在案席之间。
我常常拜访周家,与周老先生煮泉烹茶太阳落山也想不起来回家去。看见他的孙子辈,都对长者恭敬对幼者爱怜,礼节周到,质朴而不粗俗。我欣然有荀朗陵拜访陈太仁时两家子孙世交和睦感,也有徐元直看望庞德公仿佛回到自己家的随意自在感。大概就是因为羡慕老先生享受着丰盛的天伦之乐吧,欣赏他的那几个儿子都能传承老先生的传统家风,于是我手书“彩娱”二字被他们挂在房屋的横梁上,这二字实在就是周家记实啊。
自从我离开家乡到京城为官,常常从来都城的亲戚朋友那里得到老先生生活安康的消息。今年退休回到老家,重新巡游旧地拜访老友,老先生也依旧神采奕奕精神不减当年。以前曾经有幸一起吟诗作赋,于是回乡之后起初我们常常见面,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回归真我率性。正准备继续把诗会办下下去,没想到先生只是轻微地表示身体不适,最后竟然离我们而去一去不返。呜呼,活着只是暂时的寄养,死才是我们大家归宿啊,生命衰落是人之常理,况且老先生去世之时,身心平和安泰没有牵挂,人生没有缺憾,这本来就是善始善终啊。
然而,我住到了同里乡间,又结下了一门亲家,追思老朋友,每每会和亲家聊起,内心不由产生长久的不忍。现在年纪大了,荒于笔墨,文字也无法表达出我想弘扬周老先生清雅隐士风范的心情,就把对他的敬爱写在下面这首诗歌里:
风凛冽兮咽寒蛩,木叶脱兮秋山空。
影则逝兮德弥崇,散余情兮如飞蓬。
流水外兮青林中,须眉澹兮映日红。
荷长纔兮两老农,不少留兮云西东。
报素书兮尘纲对,酌桂醑兮抚枯桐。
落月在屋兮追飞鸿,嗟来桑户兮会几日,
而不余从。
(木渎周氏第十二世周国徵之女敬译)
六 读后有感
现在终于算是把这篇文言变成现代汉语,可以发给老母亲读读了,的确有点疲倦,然而肩酸背痛心却充实宁静。
然而,如此艰涩的翻译过程让我忽然对中学课本里文言文注释肃然起敬。编书人不易,读书人实在是不应该马虎放过书下注释的。
这些日子,走在路上也会突然飘摇到三百年前的木渎,总感觉头顶有一双类似外祖父的眼睛在乐呵呵地看我。周溪北离我是太远了,但是慈祥顽皮乐善好施行侠仗义,一直就是我对老外公的印象。老外公给我的外婆家,也是一如沈德潜笔下的周家,表兄妹众多,其乐融融。
大约,活着就是人的灵魂的一段经历而已,活之前,死之后灵魂都还在一个气态,场的世界里存在,所以,用我有限的活的时间,去探索已经游离的魂灵留在这里的气息,就是我们以后魂灵见面时候的话题吧,我这样去想,忽然就,什么都不怕了,什么都不在乎了。
七资料补充
上周末驱车300公里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哥姐兄嫂,母亲把家谱交给了我。翻阅了一下家谱,发现除了《周溪北哀辞》以外,还有《周苌园哀序》作者沈振,《周苌园先生孝行述》作者沈元龙。
在注释里读到周溪北是周苌园的父亲。这对父子的哀辞都是沈姓人所作,这不禁引起我怀疑,是否可能是沈氏父子写周氏父子呢?倘若如此,周家沈家当是世交啊。这个关系,在《周溪北哀辞》里,沈德潜用到的几个典故里可以读出一些痕迹,比如那句:忻然以为荀朗陵之过陈太仁,徐元直之旨庞德公也……
沈德潜此篇一直未能收集在册的道理也显而易见的。沈德潜后来深受乾隆的痛恨,他作品里与周氏的亲密关系越少公开越好,只是木渎家谱中还一直珍藏,可见周氏的忠厚和重情。一如沈德潜在文中所叙。
而我所接触到的外祖家的舅舅们表兄妹们也一并如此风格。
忽然又想起一件似乎巧合的事情,母亲离开苏州在苏北一辈子,我儿时记忆里她最要好的朋友是一个同为老苏州的沈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