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际,各路豪杰竞相争霸,此过程中诞生了众多极为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在乱世中展现出非凡的气魄与才华,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

他们当中既有忠诚勇猛且善于作战的武将,也有富有智谋的军师。一提到后者,人们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

这位自称为“卧龙先生”的谋士,其名声之响不言而喻。在中国,他的声名如雷贯耳;在海外,他也拥有颇高的人气。

身为臣子的人当中,唯有诸葛亮能够做到这般。这是清代帝王康熙给予他的评价,彰显了诸葛亮的非凡之处。

众所周知,在封建王朝时代,康熙堪称勤勉且有能的帝王,他缔造了“康乾盛世”的佳话,即便如他这般英明之主,也渴望拥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智多星”,由此可见此人智慧非凡。

毋庸置疑,一代伟人毛主席对诸葛亮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他对《三国演义》烂熟于心,时常向身边之人感慨道:“倘若我党能拥有更多像诸葛亮这般的人才,那该多好啊。”

毛主席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问题,既能看到他人优点,也能精准指出缺点。如对“诸葛亮为何未统一三国”,他称主要是孔明犯了 3 个错误。那究竟是哪 3 个错误让诸葛亮错失统一良机呢?

【识人不清而用人不当】

我们首先来讲讲大家都较为熟知的历史典故,像那“大意失荆州”以及“挥泪斩马谡”。这两个典故可谓是深入人心,让我们一同来探讨其中的深意吧。

曾有一回,毛主席对李银桥予以夸赞,称自己未曾选错人。而李银桥则直截了当地回应道:“您何时曾选错过人呢?”

毛主席轻轻摇头,以诸葛亮为例进行阐释,称即便如孔明这般才智超群,也存在用错关羽与马谡的情况。

大家对马谡的事迹较为熟知,然而为何会有“用错关羽”这一说法呢?这实在令人疑惑。

其实这要从赤壁之战结束后开始讲起,在那个时候,诸葛亮安排关羽驻守荆州,而他自己听从刘备的命令前往了四川。

主席认为,诸葛亮对关羽过于迁就,致使后者极为高傲。当时关羽已 60 岁,作战能力已不能与年轻时相比。而且,关羽本质上对东吴存有固有的轻敌心态。

这一系列的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引发了后续令人痛心的悲剧,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伤痛与遗憾。

谈及关羽对吴国的轻视,其中典型事例当属他与孙权谈及“嫁女”之事。关羽此举尽显其对吴国态度之傲慢。

为抗曹而联合,孙权曾把妹妹嫁给刘备,之后又想让关羽之女嫁予自己儿子。不料关羽竟言“吾虎女岂配犬子”,明显轻视他的儿子,这怎能不让孙权对关羽恨得咬牙切齿?

孙权报仇的契机在诸葛亮令关羽留守荆州之时降临。孙权的首要目标确为夺取荆州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宝地,“侮辱其子”只是促使他下手更狠绝的缘由罢了。

关羽正筹备攻打曹操之时,孙权对他发动了一场出其不意的袭击。荆州就此失守,这标志着蜀国自此开始步入衰落的态势。

诸葛亮原本一心要“联吴抗曹”,然而那自恃甚高的关羽却偏爱独自作战,这无疑从根本上对诸葛亮的计策予以了否定啊。

到头来,那英勇无比的一代武将关羽,竟遭曾经与他相交甚笃的东吴所杀害。他曾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却最终落得这般下场。

我们在惋惜感慨之时,不禁思索:像诸葛亮这般聪慧之人,他难道不了解关羽的性情吗?为何单单派他一人镇守荆州,而不多派些人去协助呢?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清楚关羽的脾气秉性,正是由于过于迁就关羽的缘故,所以才会如此行事。

倘若于荆州另置一将领,恐会让关羽心生疑虑,以为丞相对己不信任,这对内部团结不利。故而荆州失守,身为“领导者”的诸葛亮需承担一半之责。

这种用人方面的失误在后续又一次呈现了出来。它仿佛是一场不断重复的戏码,给相关事务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刘备临终之际,深知马谡的性情。他特意叮嘱诸葛亮“此人不可用”,然而诸葛亮未将此劝告放在心上,终因禁不住马谡的再三请求,让其去镇守街亭。

最终的结局大家都了然于心——马谡丢失了街亭,彼时的诸葛亮不再心慈手软,即便心中不舍,也得为整饬军纪而“含泪斩杀”他!

毛主席指出,诸葛亮的第一个失误在于“看人不明致使用人不妥”,这一错误最终使得两场战役皆以失败告终。

这第二个错误与东吴孙权有着紧密联系。毛主席以《隆中对》为依据进行了深入解析。

【战略部署有问题】

《隆中对》想必诸位在求学期间都曾背诵过。然而,大家从中所看到的,大多是那感人至深的主仆之情与满怀豪情的抱负之心,鲜少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进行理性审视。而毛主席却独具慧眼,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存在明显的错误布局。

《隆中对》中,诸葛亮向三顾茅庐邀其出山的刘备提出了如下战略规划:与孙权结盟于东方,在北方抵御曹操;以荆州为根基之家业,占据益州之地;而后挥师向北征伐,复兴汉室江山。

毛主席指出,联合孙权的想法未经过细致考量。从东吴视角看,孙权方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其父亲孙坚、兄长孙策皆有霸占荆州之意,何况接班人孙权呢。

或许彼时的诸葛亮能够察觉到东吴的心怀不轨,故而让刘备始终以“借”之名占有荆州。这种模糊不清的举动,必然会让孙权滋生出抢夺的念头。

面对蜀国有意示好,孙权岂有不应之理?这更是可乘之机。从长远来看,蜀吴结盟宛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局势变化。

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将领,最终被东吴所灭,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显著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相关的情况。

此外,提及以荆州为大本营并夺取汉高祖创帝业之地益州一事,乍看并无不妥之处——荆州繁华,益州资源丰富,故而诸葛亮让刘备招揽天下人才占据此二地,继而俘获周边百姓之心以推行改革,对外与孙权缔结盟约。

依据既定战略,诸葛亮精心谋划出了一套看似合理的用兵之策:当天下局势发生变化,便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迅猛冲向中原,另一路从秦川迅速出击。

然而此计谋存在一个“致命瑕疵”,荆州与益州距离颇为遥远。兵分两路的举动虽使兵力数量得以均衡,却难以确保其质量。

毛主席认为刘备一方若如此分散兵力,对自身的保全极为不利。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形下,倘若敌人袭击其中任何一处,援军很难迅速抵达。

毛主席曾言:“应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抗战期间,他将此军事策略运用得极为灵活,可谓是借鉴了诸葛亮之败的教训。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统一大业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战略布局存在差错。这一失误对其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

在毛主席的认知中,最后一个错误点实则在于诸葛亮自身的军事眼光。刘备去世后他进行北伐中原之举,本可趁中原空虚全力进攻,却选择稳扎稳打,少了军事霸气,多了文人军师的拘谨。

即便魏延当时答应借给他五千兵力,诸葛亮依然有所迟疑,最终还是依照原先的计划行事。

先前失街亭这一事件,毛主席在研读三国历史之时,特地予以批注,称“初战,诸葛亮理应亲临阵前。”

此后的诸葛亮汲取了以往的教训,会参与各类关键战役。然而,他在临场做决策时,却欠缺了那么一分果敢。

小说演义常对诸葛亮进行“完美艺术加工”,展现其神奇军事才华。实则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才能远超军事指挥力,他制定的律法皆为百姓谋福,兴修水利等举措能有效发展国力。

从军事指挥官的视角来看,诸葛亮在审时度势方面稍显不足,未能明晰当下中原的局势,以致错失了获取中原的绝佳时机,七年后在五丈原病逝。

那曾欲一统三国的夙愿,至此已然化作后人嗟叹的遗憾。往昔的壮志豪情,如今只留一抹淡淡的哀愁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漾。

无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毛主席都曾深入研读。正因如此,他才能给出如上述那般更为客观的评价。

民间所流传的是被神化了的诸葛亮,自然会被美化成毫无过错的“神”。常言道“人无完人”,即便如诸葛亮这般深受喜爱的三国偶像,也必定会存在一些缺陷。

从错误里吸取经验并全力肯定“人”的作为与贡献,这是我们客观对待事物的重要体现。毛主席在开展革命事业时,切实地践行了这一理念。

【合理利用诸葛亮经验智慧】

例如毛主席在选人之际汲取了诸葛亮的经验教训,除考量将领们的能力超群外,还会逐个对其人品性格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在用人方面的卓越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他懂得如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团队的力量得以最大化展现。他能精准地挑选出与岗位匹配度高的人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支持。

要摒弃有色眼光看待他人,对于可造之材,即便对方是曾被捕的国民党军官,也可予以任用。正是这种不计前嫌、合理运用人才的方式,才让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得以更顺利、快速地推进。

毛主席不仅在用人方面独具慧眼,在指挥我军打仗时,还吸取了诸葛亮“分散兵力致荆州失守”的教训,全力集中兵力逐一突破敌人防线,其中“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最为出名,是走向胜利的有效决策。

毛主席从诸葛亮令人敬仰的才能中汲取了诸多养分,尤其“七擒七纵”之策,在剿灭横行土匪以及平定云南等地部落叛乱时,成效极为显著,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

1953 年,西南军分区的参谋长成功俘获了在当地极为猖獗的布依族首领程莲珍。然而,他并未将其私自进行处置。

只因毛主席听闻此事后笑着说道:“诸葛亮对待孟获尚能七擒七纵,那咱们不妨来个八擒八纵,这样岂不是更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同胞的团结?”

我党对程莲珍实施思想教育后将其释放,随后为她及手下分配了一些田地,让他们从事耕作生产,将“七擒七纵”的仁义展现得极为充分。

在后续的民主化改革进程里,我党针对云南、甘肃等地的部落头领,采用了与之相契合的举措。这样的做法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体现了我党对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彼时,这些地区正推行着陈旧的奴隶制体系。毛主席一心想要助力当地民众,将此落后制度彻底废除,以达成全民民主化的伟大目标。

然而,部分部落首领因思想观念陈旧,听闻此事后便率部前来对抗解放军。但解放军的实力更为强劲,渐渐地,部落士兵察觉到了一种现象。

他们的首领因打不赢解放军而不愿认输,最终承受伤亡的始终是那些身处前线的底层部落士兵,他们在这场冲突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些被生擒的士兵每次都能毫发无损地回到部落。正因如此,众人索性不再作战,纷纷投向那充满人性的解放军一方。

我党以耐心与真挚之策,成功感化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此地自此长久维持着和平稳定的生活,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稳步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主席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巧妙借鉴诸葛亮的经验智慧,这充分彰显了他具备极为卓越的前瞻性眼光,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他对诸葛亮错误的客观评价,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难以做到完美无缺,犹如“圣人”般。世界允许犯错,关键在于犯错后能否吸取教训,避免再次踏入相同的错误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