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倡导科学管理体重、强健骨骼的理念,以预防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发生。

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是陌生的,或是存在认知误区的,觉得“人老骨松”再正常不过了。

实际上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近年来我国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年轻女性患病的案例屡见不鲜。

然而,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分别仅为7.4%和6.4%;甚至在脆性骨折发生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率也仅为30%[1]。我国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面临患病率高,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低的“一高三低”严峻挑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主要青睐以下几类人群:

骨骼是不断分解和更新替换的活组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吸收速度逐渐超过骨形成速度,骨量随之减少,骨骼也就慢慢“变松变脆”。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骨质疏松风险更高。

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患病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患病率达到46.4%[2],是数量庞大的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过低意味着骨骼承受的压力不足,无法刺激骨细胞进行正常的骨重建活动,进而加速骨量流失。

如今许多年轻人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导致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影响骨骼健康。若人体体质指数(BMI)低于19kg/m2,则应促进体重增加,预防骨质疏松。

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若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则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一般来说,腹部脂肪量越高,骨密度越低。

而且,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控体重、强骨骼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

对于强健骨骼,大部分人会选择不花钱的运动方式,但天天跑步打球,体检时还是显示骨密度偏低或骨质疏松。这是为啥?可能是你练错了!

医学期刊《骨骼》(Bo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增加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跑步和走路,而是力量训练!

研究显示,经过8个月的高强度力量训练,参与者的股骨颈内侧皮质厚度显著增加,且效果好于平板支撑、靠墙半蹲等长收缩运动,以及走路、跑步等简单身体活动。而未进行力量训练的人的骨密度却下降了1.6%。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力量训练通过给予骨骼额外的负重压力,刺激骨细胞产生更多的骨基质和矿物质,从而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强度。

此外,力量训练还能够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为骨骼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护,减少骨折的风险。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信息也显示,对骨骼健康最有益的运动类型是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比如举、推、跑、跳以及“登台阶”等。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而言,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不仅能有效降低体脂,减轻对骨骼的负担,还能通过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从而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预防骨质疏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运动之外,还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药物防治等多方面入手。

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等骨骼必需营养素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还要注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碳酸性饮料的摄入。同时坚持进行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

对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监测一次,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以及体重过低或过高人群。

对于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每降低一个标准差,骨折风险增加1.5~2.0倍,低骨密度可以解释约70%的骨折风险。而且,既往有脆性骨折史的患者再骨折风险增加1.7~4.3倍[1]。

因此,若已发现骨密度低下或确诊骨质疏松症,要及时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及时用药防治。骨折低风险及中风险人群可以通过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制剂进行一级预防。对于骨折高风险人群,还应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帮助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指出,对于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推荐使用地舒单抗注射制剂治疗,可降低椎体、非椎体和髋部骨折的风险。

对于已经骨折和高骨折风险人群,还要提高防摔意识,应当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与干燥,减少障碍物,在浴室、走廊放置防滑垫以及加装夜灯或扶手等。外出时,应选择防滑性能良好的鞋子,并考虑使用手杖或拐杖以维持身体平衡,预防跌倒。

总的来说,防治骨质疏松需要从科学管理体重、加强运动锻炼、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积极治疗着手,才能共同构建一道坚固的骨骼防线。在世界骨质疏松日之际,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1.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疾控局.《中国骨质琉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8》

任春蕊等.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因果关系: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40(02):108-114.

[3]Amy T Harding et al.,Effects of supervised high-intensity resistance and impact training or machine-based isometric training on regional bone geometry and streng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men with low bone mass: The LIFTMOR-M semi-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one. 2020 Jul:136:115362. doi: 10.1016/j.bone.2020.115362.

[4]《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工作组,等.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3,16(10):865-885.

[5]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0,11(6):49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