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哪位皇帝征战沙场最久呢?刘秀、李世民、铁木真、朱棣,这四位皇帝沙场驰骋,战绩赫赫。特别是李世民,十六岁起兵,至五十岁驾崩,军旅生涯长达三十四年。刘秀二十八岁起兵,征战三十五年。铁木真十九岁起兵,征伐四十七年。朱棣虽十岁封王,但治军生涯也有五十年之久。真可谓一生戎马,功在社稷!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尚武天子,其勇猛资历堪称“武之巅峰”。百战百胜,无人能敌,五十四载军旅生涯,四方臣服,威震天下。虽目不识丁,却以武艺韬略傲视群雄。本无意帝位,却因军功威望被迫登基。然晚年家务缠身,终未能一统河山,实乃遗憾。

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中的璀璨明珠,与周世宗柴荣齐名。他,军龄之长,堪称帝王之最。原名邈佶烈,后得晋王李克用赐名李嗣源,并收为义子,从此有了归属。李嗣源之名,寓意诚信,一代英主,名垂青史。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李嗣源的父亲曾是李国昌麾下得力干将。当李国昌失去振武镇,陷入吐浑部的围攻,众叛亲离之际,唯有李嗣源父亲挺身而出,解了蔚州之围。当时年仅十三岁的李嗣源已展现出色骑射才能,李国昌赞叹他:“英气如父,可随我左右。”自此,李嗣源跟随李国昌,射术精湛,后成为李克用的得力干将。

李克用历经上源之难,遭梁王朱全忠围攻,损兵折将。李嗣源年仅十七,却英勇助克用翻墙逃脱,箭雨如梭却毫发无损。后克用驻守河东,见嗣源稳重寡言、恭敬勤勉,便令其统领亲卫。彼时,李存信虽为兵马大将,却屡战屡败。克用遂任嗣源为存信副将,自此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

李嗣源与诸将聚会,诸将自夸勇武,他却淡然笑道:“尔等以口舌击贼,唯我亲手斩之!”诸将闻言惭愧,不再自夸。景福年间,黑山守将王弁反叛,嗣源率兵迅速出击,擒王献俘。乾宁三年,梁军猛攻兖、郓,郓帅朱瑄求救于李克用。嗣源率铁骑冲锋陷阵,大败梁军,解兖州之围。

朱瑾见到李嗣源,眼含热泪,紧紧握住他的手,感慨万分。当年,罗宏信背叛盟约,李嗣源英勇殿后,保全了李存信的大军。李克用得知后大为赞赏,赐予李嗣源五百精骑“横冲都”之称,并命他侍立帐下。因此,两河豪杰皆尊称他为“李横冲”。

唐昭宗因兵祸避至凤翔,朱全忠却率军围攻。岐王李茂贞急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派出李嗣昭等人应援。然而,李嗣昭军被梁军击败,梁军直逼晋阳。李克用登城督战,却心忧如焚,欲逃往云中。李嗣源力主坚守,认为守城可百倍战斗力,若离城则形势更危。李克用听后,遂打消逃跑之念。

数日后,溃军齐聚晋阳,李嗣源率领英勇之士,昼夜不息地突袭梁军大营,成功俘获梁将游昆仑等人。梁军士气大跌,无奈焚营撤退。天祐五年五月,李存勖亲征解潞州之围,李嗣源率突骑左右军与周德威并肩作战。李嗣源率先抵达夹城东北,命人砍断鹿角,填平沟堑,下马怒斥敌军;周德威则在西北角呼应,两军声威震天。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柏乡之战,晋梁对峙,李存勖见梁军威猛,心生忧虑。他举杯劝李嗣源,道梁军精兵令人胆寒。嗣源却冷笑回应,言梁军只是徒有其表,明日必将战马尽归己有。存勖拍腿大笑,赞其气吞山河。嗣源饮酒跃马,率百人冲击梁军,斩获无数,铠甲插满箭枝,晋军士气大振,激战终日,大获全胜。

那一日,梁军败北,李嗣源因英勇表现被封为代州刺史。在广边军,他与燕将元行钦激战八次,箭无虚发,连射七将。元行钦力竭而降,李嗣源不计前嫌,以酒相待,抚背赞道:“壮士也!”遂善待之。

契丹大可汗安巴坚率大军三十万猛攻幽州,周德威惊恐求援。李存勖召集将领商议,众将以为敌军难持久,粮尽自退。李嗣源则急呼:“周德威孤城告急,不可坐视,我愿率五千精骑驰援!”李存勖点头,命李嗣源领兵,与李存审、阎宝会师易州。李嗣源言:“敌骑无营垒,且众寡悬殊,须以奇袭制胜!”

八月,晋军踏上征途,恰逢阴雨连绵。李嗣源仰头祈天,天公竟放晴,大军得以前行。至大房岭,敌骑汹涌而至,扼住前锋。嗣源与从珂奋勇血战,契丹大军土崩瓦解。晋军乘胜追击,距幽州仅两舍之遥。敌骑再列阵谷口,晋师惊惧。嗣源冷笑:“为将忘家忘身,以身殉国,今日正是时,看吾父子如何破敌!”

言毕,李嗣源、李从珂勇猛杀入敌阵,以契丹语挑衅:“尔等非我父子对手,唯大汗阿保机可一战!”挥舞兵器,势不可挡,俘大将而归。晋军见状士气大振,契丹大败,铠甲兵仗遍地,牛羊马无数。当日解围,大军入幽州,周德威出迎,执手泪下。九月,李嗣源凯旋魏州,李存勖亲迎慰劳,晋爵太保。

十八载金秋,李嗣源随李存勖于戚城大败梁将戴思远,斩获颇丰,威震四方。李存勖慧眼识珠,擢升李嗣源为蕃汉大军副总管,更授以同平章事之殊荣,犹如副宰相般显赫。转眼二十载,李嗣源继李存审之职,荣任沧州节度使。而后四月,晋王李存勖于邺宫登基称帝,开创后唐新篇章。李嗣源亦步步高升,进位检校太傅,兼侍中重任,显赫一时。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同光二年,契丹侵边,嗣源奉命北征。二月,庄宗郊天礼毕,赐嗣源铁券。四月,潞州小将杨立叛唐,嗣源奉命征讨,五月擒之献俘。六月,庄宗进位太尉,移镇汴州,代李存审为蕃汉兵马大总管。腊月,契丹再犯中原。

起初,李嗣源行军路过邺城,眼见府库内华丽铠甲,便擅自取走五百副。李存勖知晓后大怒。嗣源又奏请以李从珂为太原指挥使,存勖更不悦,斥责道:“天下之事,寡人独断,你岂敢擅自作主?且邺城铠甲,你竟敢不奉诏取之,何意?”遂命张宪取回铠甲。左右劝和,存勖方罢。嗣源忧惧,上表请罪,存勖始释怀。

十二月,李嗣源踏足洛阳,时局动荡。李存勖失政,饥荒肆虐,军粮匮乏,百姓困顿。京师洛阳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大将朱友谦、宰相郭崇韬无罪遭斩,大臣们忧心忡忡。朱守殷奉命监视李嗣源,私下告诫他:“威震主者危,功高不赏,您需自寻出路。”李嗣源坦然回应:“我心无愧于天下,祸福皆由天定,卿勿多言。”

同光四年的二月六日,赵在礼在魏州掀起反唐的风波。李存勖派出元行钦迎战,可惜元行钦遭遇挫败,退守至卫州。李嗣源曾善待枢密使李绍宏,但在洛阳,一些小人却恶意中伤嗣源。绍宏坚定地为他辩护,力挺嗣源。元行钦撤军后,河南府尹张全义秘密上奏,建议派李嗣源讨伐赵在礼,李绍宏也赞同此策,于是李存勖派遣李嗣源北征魏州。

三月六日,李嗣源抵邺城,赵在礼惊惶登城,献厚礼谢罪。嗣源接纳慰劳,大军扎营西南,限九日不降则攻。第八日,营中骚乱起,张破败率众叛,诸军响应,纵火焚营,乱兵直逼大营。嗣源亲军奋力搏战,伤亡惨重,乱势愈烈。

李嗣源怒火中烧,厉声斥责张破败为狂妄之徒。乱兵回应:“贝州守兵言明,唐庄宗薄待我等,更闻邺城乱后欲坑全军。初无叛心,唯求活命!今已与诸军共谋,联合城中兵马,击退平乱之师。愿庄宗河南称帝,大王河北为王!”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李嗣源听闻后,泪眼婆娑地拒绝,乱兵却齐声喝道:“不听我等之言,您欲何往?河北称帝方为正道,否则江山易主,悔之晚矣!”随即亮出长枪佩刀,左右夹击。嗣源的亲信急忙暗示他顺从,于是李嗣源在乱兵的胁迫下,被迫进入邺城。城桥放下,众人扶持嗣源跨过护城河,赵在礼等叛将更是喜出望外,亲自迎接。

李嗣源登南楼,对赵在礼坦言:“成大业岂无兵马?寡人须抚城外诸军!”深夜再赴魏县,部下不足百人,而霍彦威镇州兵马五千,却安然无恙。闻嗣源至,即率众归附。次日,嗣源登城泪下:“大唐如此危难,归藩孤必上书,请陛下容我重振雄风!”

元行钦守卫州,诬告嗣源叛变,嗣源辩解无果。唐庄宗派其子李从审及内官白从训劝解,却遭元行钦囚禁。嗣源奏章未达庄宗,遂奔白皋渡,驻军河畔。恰逢山东御绢船至,嗣源取之赏军,士气大振。渡河时船少忧虑,幸得木筏助渡,大军得以顺利前行。

二十六日,李嗣源大军压境汴州,李存勖迎战荥泽,遣姚彦温为先锋,岂料姚叛变,率八百骑归顺李嗣源,言:“皇上受元行钦蛊惑,大势已去,难以共事!”李嗣源冷笑:“卿不忠,何出悖逆之言?”遂夺其兵权,下令:“皇上未明孤心,致此兵变,孤当速回京师!”随后,房知温、杜晏球亦北来投诚。

四月,李嗣源闻洛阳兴教门之变,痛失李存勖,哀恸难当。次日,朱守殷急报:“京城大乱,火劫连连,大王速归!”未几,李嗣源抵洛阳,仅入旧府,遣将止乱。百官衣褴褛觐见,嗣源歉意深表,掩袖涕零。魏王李继岌征蜀未归,嗣源嘱朱守殷候其归,自奉大行皇帝棺木赴山陵,葬毕即归藩。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这一日,群臣诸将纷纷上书劝进,李嗣源却不为所动。枢密使李绍宏等人纷纷叩首进言:“帝王受命于天,福泽所至,非谦逊可免。如今天下无主,帝位非智勇所能强求。前代中兴之主,皆能承天命而安社稷。愿大王效法光武,勿失良机,国事军马,尽赖大王号令!”李嗣源冷笑置之,安抚众人,仍不从其言。

时光流转,京师渐趋安宁,外藩亦无波澜。百官齐聚,竞相劝进李嗣源登监国位,以安社稷。嗣源应允,仪式之奏书随即呈上。次日,嗣源入宫,百官朝拜。霍彦威、孔循建言,大唐已衰,宜创新国号。嗣源以为然,询群臣意,藩邸侍臣言,朝中多后梁旧人,不愿称唐,请更名号。

李嗣源轻蔑一笑,傲然陈述:“我十三岁起追随李国昌,宗属身份贵重,宠遇不减其亲生子。后又辅佐义父李克用三十载,风雨共度,血战无数,功业共享。先帝之天下,即我之天下,兄终弟及,何须多言?同宗异号,前所未有。光武未改汉号,唐运虽衰,我自承担。尔等议论,我皆不纳!”

当时群臣议论纷纷,犹豫不决。唯有吏部尚书李琪坚定地说:“大王,您贵为宗室贤王,三世功勋卓著。如今危机四伏,您挺身而出,守护宗社,安抚人心,功不可没。若另立新号,则先朝成路人,先祖何所归?若忘旧恩,群臣何安?李唐曾有弟兄相继之例,并无逾越。请大王安心即位,群臣心安。”李嗣源听后,方安心称帝,群臣亦安定。

唐明宗仁政,宽免赋税,亲任贤婿石敬瑭与皇子李从珂守陕州与河南。淮南吴王新茶进贡,明宗喜,升孔循为枢密副使,刘仲殷、王思同亦得重任。斩贪官孔谦,委任豆卢革主三司。后斩宋州节度使元行钦,孔循再升枢密使,国家昌盛有望。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北都马步都指挥使李从温心急如焚,请求诛杀宫中宦官。原本,李存勖遇难后,宦官们四处逃窜,不少人削发为僧,甚至七十余人逃至太原。然而,这些宦官最终都在都亭驿命丧黄泉。唐明宗欲任命赵在礼为滑州节度使,却遭其以军情不顺为由拒绝,令唐明宗束手无策。

不久,幽州传来佳音,契丹平州守将卢文进率众归顺,百官闻讯,欢喜入宫庆贺。未几,契丹使者前来报丧,国主安巴坚驾崩。唐明宗亦颁布诏书,对静江军节度使马宾等人加以封赏,以表其功。

天成二年春,唐明宗委以重任,任命李从珂与李从厚为同平章事,并加封石敬瑭、孟知祥。二月,明宗诛杀叛逆郭从谦,严惩不贷。随后削夺高季兴官爵,派遣刘训领兵征讨,马殷与东川兵马共同出击。为抵御契丹,明宗更命李从荣为大帅,坚守北方防线。

五月,唐明宗任命王延钧为福建节度使,并封琅琊郡王。十月,明宗宿荥阳,听闻马彦超谋乱,速斩之。然抵京水,惊闻朱守殷反叛,明宗率禁军昼夜兼程赴汴州平叛。次日,唐军破城,诛守殷。十二日,任圜亦遭斩。霍彦威献金箭于明宗,示诛叛臣之功,然朝臣非议其非礼之举。

十一月,唐明宗尊崇唐太宗时的左仆射为太保,契丹求和使者摩琳亦至。十二月,李从荣调任太原。天成三年,唐明宗册封回鹘可汗仁喻,赐号顺化。四月,石敬瑭受命镇守邺都,兼任天雄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王晏球大败定州叛军及契丹于曲阳,俘虏数千。六月,赵德钧奏报斩杀契丹千余人,获马六百。冯道率百官请封唐明宗为“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然唐明宗婉拒。

秋七月,唐明宗冷酷地下令赐死成景宏与曹廷隐。王晏球传来捷报,大败契丹军于唐河,追敌至满城,斩首两千,俘马千匹。契丹平州刺史张希崇见状,惊惧归顺后唐。十一月,唐明宗询问铁券之貌,赵凤解释乃帝王誓文,保子孙爵禄。明宗冷笑,言先朝仅赐他、郭崇韬、李继麟三人,而二人已遭灭族,他亦常忧旦夕之祸。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天成四年的三月,皇子李从璨在游园欢宴中不慎踩上御榻,安重诲将此事奏报给唐明宗,明宗震怒,将他贬为房州司户参军。不久,青州杨彦温反叛,唐明宗派出大将讨伐,同时诱以官职,企图诱捕。同时,他急召勇猛善战的养子李从珂入宫商议对策。

杨彦温的处斩令迅速下达,唐明宗曾对药彦调言明欲活捉审问,却得首级,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安重诲弄权成风,李从荣趋炎附势,唯李从珂之威名令安忌惮。重诲屡言从珂之短,企图陷害,然唐明宗坚决维护,不受其惑。

不久,唐明宗为皇次子李从荣赐封秦王,三子李从厚为宋王。长兴二年,契丹东丹王耶律倍投奔洛阳,明宗欣喜接纳,赐名李慕华(或李赞华)。二月,明宗严禁挖掘无主坟。长兴三年,唐明宗出兵镇压灵州唐兀儿叛军。契丹朝贡,秦王李从荣受封要职。李赞华献契丹全图。后药彦稠献上回鹘金装葫芦,明宗冷笑拒收,令归还士卒。

三月,裴昭隐与阮顺之私藏御马,险遭斩首。唐明宗却不忍,笑言:“一马何须三人命?”鞭责后释放。随后,唐明宗重整军制,设左右羽林军,增设指挥使。郊外观农,见父子共耕,心生怜悯,赐牛三头。又升魏州为兴唐府,设八大都督府,调整怀化军节度使李赞华为滑州节度使。

范延光忧心忡忡地对唐明宗说:“陛下,我每每思量,朝廷马匹众多,却骑士费用高昂,步军之需仅五分之一。如今三万五千骑兵难有施展之地,国力虚耗,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唐明宗听后长叹:“爱卿所言极是,马肥而民瘦,此非长久之计啊!”

长兴四年五月,唐明宗将皇子们一一封王,李从珂为潞王,李从益为许王,李从温为兖王,李从璋为洋王,李从敏为泾王。之后,唐明宗避暑于九曲池,竟登楼吹风中风,次日竟奇迹般康复。六月,又遭中风之祸。秦王李从荣自恃功高,欲为太子,然其残暴,唐明宗仅封其为兵马大元帅,令其位列宰相之前,以示储君之尊,然李从荣仍心忧不已。

十一月,唐明宗病情恶化,从广寿殿迁至雍和殿。深夜,他突然从御榻跃起,激动询问时辰。宫女答:“四更了!”唐明宗咳嗽出肉片,排泄大量尿液,妃嫔们欢呼:“皇上还魂了!”他喝下粥和汤药,天亮时逐渐康复。

勇略胜过刘秀、李世民,却处理不了家事,“军龄”长达54年的天子

突然,秦王李从荣率军于天津桥列阵,吓得禁军仓促应战。李从荣败逃至河南府,终遭斩首。唐明宗闻讯,惊痛交加,几欲从御榻跌落,昏厥数次,病势日重。冯道率百官至雍和殿,唐明宗泪洒衣襟,哽咽道:“家事至此,愧对诸卿。”遂遣孟汉琼召宋王李从厚入京。未几,唐明宗因惊悸过度崩于雍和殿,享年六十七,在位七年有余。

唐明宗目睹百姓苦难,深感同情,他叹息道:“只知百姓供养官吏,岂知官吏亦应为民!”明宗一生征战,年届花甲才登基,他仁厚至诚,每晚焚香祷告:“吾乃异族,承乱世之幸,愿上天降下圣人,为民造福!”明宗治下,中原丰收,和平安宁,契丹亦敬畏其威,乱世中,明宗之世堪称小康。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