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1 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朝、西周而达到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图片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

1.夏 公元前 2070 ~ 前 1600 年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夏朝的史实,但考古学上对夏文化尚在探索之中,由于在已发现的文化遗址中,未出现过有关夏朝的文字证据,因此,究竟何者属于夏文化,往往引发意见分歧,例如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山西夏县古城址等,都曾被认为可能是夏代所遗,但后来又判定为原始社会后期之物。

    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邪。在这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图1-8),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殿堂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柱径达40cm。从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等方面来看,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殿堂的每根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①。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在随后发现的二里头另一座殿堂遗址中,可以看到更为规整的廊院式建筑群。这些例子说明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图片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平面

2.商 公元前 1600 ~ 前 1046 年

    公元前 16 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 东至大海,西至陕西,南抵安徽、 湖北,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在商朝, 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发现的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骨卜辞已有 10 余万片。大星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包括斧、刀、 锯、 凿、 钻、铲等), 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商代前期的城址已发现了多座。一座是郑州商城,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仲丁时的嗷都吼城墙遗址的周长为7km。城内中部偏北高地上有不少大面积的穷台基,可能是宫殿、 宗庙遗址。城外散布着制造陶器、骨器和冶铜、酿酒等作坊, 还有许多奴隶们居住的半穴居窝棚。

    1983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另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都城–毫,其规模较郑州商城略小,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m,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在湖北武汉附近黄陂县盘龙城,发现了另一座商城遗址,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面积约290mx260m。城内东北隅有大面积的夯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的建筑3座,推测可能是商朝某一诸侯国的宫殿遗址。

图片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平面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西北2公里小屯村),它不仅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遗址范围约30km?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的地段,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时期的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似乎商的殷都对此并无严格的区划。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由于洹水的冲蚀,遗址东侧已不完整。西、南两面有壕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北区(甲区)有基址15处,大体作东西向平行布置,基址下无人畜葬坑,推测是王室居住区。中区(乙区)基址作庭院布置,轴线上有门址三进,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基础下往往有人畜葬坑,门址下则有持戈、持盾的跪葬侍卫五六人,推测这里是商王朝廷、宗庙部分。南区(丙区)规模较小,建造年代较晚,作轴线对称布置,殉葬人埋于西侧房基之下,殉葬牲畜埋于东侧,很像是王室的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下的殉葬人,应是祭祀或房屋奠基时的杀殉奴隶,最多的一座31人,有的是成排的杀头葬,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这种人殉在奴隶主贵族住房地基、门旁、柱础下都有发现。至于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图片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西周 公元前1046 ~ 前771年

    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但是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目前西周都城丰、镐尚在探找中,洛阳东周王城已经被发现,春秋时期的诸侯城址则较多,如邯郸赵故城、山西侯马晋故城、苏州吴阖闾城等。

图片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平面

    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薪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岐山凤维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已采用瓦。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南北通深45.2m,东西通宽32.5m),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根据西厢出土筮卜甲骨一万七千余片推测此处是一座宗庙遗址。湖北蕲春西周木架建筑遗址散布在5000m的范围内,建筑密度相当高。遗址留有大量木柱、木板及方木,并有木楼梯残迹,故推测是干阑式建筑。已判明为面阔4间、5间的房屋有4幢。类似的建筑遗存在附近地区及荆门县也有发现,说明干阑式木构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对照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可以看出其渊源关系。

图片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发现的瓦还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瓦的铺设方式也较原始(图1-16)。到西周中晚期,从陕西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 并且出现了半瓦当。在这两处遗址中, 还出土了铺地方砖。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穷土墙或土蚽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 表面平整光洁。

图片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出土西周瓦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