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911年10月9日,汉口俄租界内一间平房里发生了一次意外爆炸事故,结果导致革命党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对清王朝的起义,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11月13日,莫理循目睹袁世凯乘坐专列抵达北京,“一队手持长剑、威风凛凛的卫兵紧随其后”。美国公使馆汉务参赞丁家立博士在袁世凯的私人官邸恭候他的到来,从前李鸿章曾在此地居住。丁家立向袁世凯转交了革命党议和代表伍廷芳从上海寄来的一封书信。伍廷芳请他将该信转交给摄政王。信中说,若清帝退位,革命党人将完全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并优给岁俸。丁家立劝袁世凯不要将此信交给摄政王。袁世凯说,伍廷芳的做法没有任何意义,并告诉丁家立,他不会支持任何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做法。

图片

袁世凯 1859-1916

图片

丁家立 1857-1930

图片

伍廷芳1842-1922

当时中国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势力,都反对满清政府,同时又彼此对立:四处流亡的孙逸仙(武昌起义爆发时逗留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领导下的激进革命派、改良派或君主立宪派,以及那些沉迷于权势而不关心国家前途的袁世凯的追随者。

袁世凯首战收复了汉口,消除了叛军对北方的直接威胁。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战果。

11月16日,海军部军制司司长蔡廷干拜见莫理循。蔡廷干是广东人,曾留学美国(留美幼童),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能用英文作诗。多年来,他一直追随袁世凯,袁世凯已委派他到武汉与革命党首领大都督黎元洪进行和谈。当黎元洪在蔡廷干指挥的一条鱼雷艇上担任三副时,二人就已是知交。

图片

黎元洪1864-1928

图片

蔡廷干1861-1935

图片

莫理循 1862-1920

几天后,蔡廷干再次拜访莫理循,说袁世凯想见他。于是,莫理循雇了一辆马车造访袁府。在那里,他受到袁世凯的儿子、邮传部秘书袁克定的热情款待。克定恳求莫理循劝说乃父“放弃对清廷的愚忠,选择任总统或者干脆当皇帝”。莫理循评论说:“袁世凯之子有野心,但是愚蠢之极。”

袁世凯(比以前更加结实。患有支气管炎。大半时间低声耳语”)显得“热情而友好”。他透露的最重大的事情是,“如果再施加一些压力,或许朝廷就会选择撤往热河”。莫理循告辞时坚信清廷将撤往热河,而袁世凯也希望这样的结局:“袁世凯的周围都是革命派,包括蔡廷干、他的儿子还有其他一些人……小袁虽然几乎成了一名激进的共和派人士和反满先锋,但拙于心计”。充当袁世凯和革命党协调人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爵士承认莫理循“洞察局势”。

图片

朱尔典1852-1925

莫理循依靠洞察局势的能力和他与中国领导层的频繁接触,有机会获取最为可靠的消息。1912年1月10日,他在一篇题为“皇帝下诏宣布共和”的电文中预测皇帝马上退位,因而被陈志让博士誉为“这是当年的独家新闻”。自蔡廷干密使武汉之后,事态发展得很快。

12月8日,蔡廷干给莫理循写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唐绍仪已于昨晚在火车的4号卧铺车厢中剪了辫子,梁士诒和其他一些人大概也在那里剪掉了辫子。

图片

唐绍仪1862-1938

图片

梁士诒1869-1933

12月18日,袁世凯派出以唐绍仪为首的代表团与以伍廷芳为首的革命党代表团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会谈,讨论伍博士提出的四点和平条件:清帝逊位,建立共和政体,清帝优给岁俸,救济年老和贫困的满人。

圣诞节这天,正当和谈延而未决之时,革命的吹鼓手孙逸仙博士抵达上海。为了缓解革命党内各个派别之间的矛盾,孙逸仙被选为临时政府的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他在就职宣誓时郑重声明,一旦共和政府正式建立并得到各国的承认,他将立即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图片

孙中山 1866-1925

当孙逸仙及其随从离开上海前往南京时,中国铁路公司总提调阿尔弗雷德·博普在给莫理循的信中写道:

哦,这群乌合之众。他们完全失控。不可能承认由孙逸仙统领的这群饭桶所组成的政治内阁。请注意对汤寿潜的任命,像他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骗子竟被任命负责中国的铁路运输,甚至当上了交通部总长,真是一个不祥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