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日本战败投降进入倒计时。
当时我党认为,苏联会全力支持我军在东北的发展,因而立即制定了争夺东北的计划,安排冀热辽一万余八路军进入东北,随后又命令靠近山东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入关。
截止到1945年11月底,当时进入关外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人数约有十万人左右。
但显然,十万大军不足以和国军争夺东北,因而延安下令东北局立即抓紧时间扩军,经过几年的扩编后。
到了1949年初平津战役结束这段时间内,已经改名为四野的正式兵力已经接近九十万人,加上其他编制的部队,足足有百万大军,而且其火力都是当时解放军里最多的一支部队,战斗力相当强悍,而这一切,和当初的扩兵之策分不开的。
那么短短几年,十万入关的部队为何能扩编到百万人呢?这些入伍的人员都是哪里来呢?
初期:吸收伪军和土匪,但吃了大亏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谈判期间,我党定下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打算独占东北,将其当做日后解放战争的大后方。
之所以这么决定,是当时国民党大军基本都在大西南地区,距离遥远不说,重要的公路和铁路线都在战争期间炸毁了,想要运输兵力,只能靠长江航运。
但长江航运的运力有限,大部分接收降军都是先南下进入贵州、广西,然后从越南坐船去广州、上海等地,根本无法及时进入东北。
而且苏联还有老大哥,在我们眼里,同为共产党,老大哥自然会帮助我党这边,因而先派十万兵力去打基础足够了。
谁知道苏联居然在东北将大部分的日伪军物资都搬走了,甚至和国民党达成协议,将东北移交给国民党,拒绝我军接收东北的城市。
更要命的是,美国居然也帮助国民党,利用军舰走海运,将国军运到东北。
一开始,我军还想在山海关阻击一下的,将国军挡在关外,可惜阻击失败,加上苏联和美国都支持国民党,无奈之下,我军只能向北方撤退,并且在途中开始扩编,壮大自己。
只是如何扩编呢?尽管抗联曾经活跃于东北,但屡遭日伪军镇压,1940年后,抗联余部基本进入了苏联,在东北的活动基本停止了,可以说抗战胜利前的几年,我党早就在东北境内没有多少的活动了。
直接导致东北百姓无法了解我党,加上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威望达到了巅峰,他们认为国民政府才是正统。
除此之外,国民党此前接收人员疯狂宣传和挤压我党的活动空间,想要在地方百姓里募兵,现在有点难,自然将目光投向日伪军了。
日本投降后,伪满还有十七万人的部队,这些人都被苏联解除武装后就地解散,在东北各地流浪,与此同时,由于苏联在东北大规模拆卸机器,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基本都停止了,大量工人因失业被迫在街头讨生活。
还有无法回去的日本侨民和维持治安的伪满警察,这些人都是可以招募的对象。
1945年10月13日,东北局制定了在东北长期斗争的战略方针,但长期战斗需要大量的兵力,因而先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开始大规模扩编。
不论是城市的失业工人还是曾经的伪军,亦或是地方队部武装和伪满的警察,甚至是日本技术员,只要肯当兵,不问来历,都可以进来。
仅仅三个月,刚刚入关的一万冀热辽部队就迅速扩编到十万人的规模,当然除了日伪军和警察外,还有一些爱国青年和被俘人员等等。
可以说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被收编的日伪军等人也就七八人的规模,并不是流传的几十万人。
还有人流传吸收了三万日军,想想也不可能,虽然有,但绝对没有这么多,毕竟大部分日军都被苏联带到西伯利亚劳动了,最多的还是伪军。
当然这批人有多少是真心拥护我党的不得而知,但的确有不少浑水摸鱼的,比如日伪军们,其实对八路军一直敌对,不少人都是打算先加入八路混口饭吃,等国军来了再倒戈。
而这个危险,当时东满省委也看到了,且认为大量扩军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性。
不过他们也相信,只要抓紧整顿,就可以控制住他们,至于方法就是掺沙子、甩石头,对上层打击和分化瓦解,对下层进行改造和团结。
所以扩编带来的问题其实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快速建立大批武装以应对局势,只有力量壮大了才可以和开赴东北的国军作战。
所以在这个关键前提下,别说日伪军和土匪地方武装了,哪怕是日军技术员都要予以收编控制,使其为我所用。
可以说前期扩军为何不加甄别,就是为了这个大前提的。
东北局势逆转,这批人迅速倒戈
就在东北部队迅速扩编的时候,东北的局势开始发生了逆转。
此前,因为国民党和苏联签订了条约,苏联不承认我党在东北的政治地位,更不允许我军在东北进行正式活动,所以在苏军撤出之前,东北军只能在地下活动。
而当时在东北的机关人员有不少,但无法公开活动,只能选举地方人民自治临时行政委员会各自行动,而当时的军队也被称之为“民主联军”。
况且苏联对我军前期的快速扩张相当警惕,毕竟他们已经在条约里将东北交给国民政府了,因而在撤出前,宣布将我军赶出城市。
这么一来,趁着东北各个机关迁移对下面部队控制减弱的这段时间,不少怀有二心的日伪军开始大规模叛乱,意图将我军送到国军面前献功。
而且叛乱是各地开花,比如在牡丹江地区,刚刚扩编的十二个团,居然有十个团叛变,而没有叛变的则因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没有形成战斗力,加上国军趁机进攻,导致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东北战场多次失利,也牺牲了不少人。
深入乡村,清除内部,重新扩编
说实话,这段时间,我军的局面还是相当危急的,但这时候国军却“帮忙”了。
原来国军认为,我军已经被赶出城市了,没啥威胁了,剩下的只要围剿好了,因而杜垏明的第13和第52军占领锦州后不久就宣布休整,自己则飞回重启和老将商讨下一步行动。
期间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是这个一个月时间,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存时间。
在没有和国军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期间,我军开始逐步解决各地的叛军,等国军重新开始行动后,大部分的叛军基本都瓦解了,这样一来,我军在对抗国军的时候少了不少生存的压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被赶出了城市,各个部队也被迫分散编制,但却有了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的好处。
毕竟建立农村根据地是我们的老传统了,而且可以大力宣传我党的政策。
在农村,通过清算乡村恶霸、土地改革等等,让农村百姓意识到我军和国军是完全不一样的部队,帮他们斗倒了欺压他们的地主恶霸,分到了土地和粮食,是一支为人民着想的部队。
这样的为人民的部队一传十十传百,在广大农村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很多百姓都开门迎接,让战士们到自家居住,仅仅半个月,我军就在农村打开了局面。
至于国军,因为签署了《双十协定》,加上自认为优势在我,反而散漫起来,不紧不慢的接收各个城市,直到国军到了通辽。
早在1946年1月12日的时候,黄克诚就根据林帅命令,趁着苏联撤出通辽的时候,带着新四军三师主力消灭这里了土匪,通辽城不大,但粮食不少,足够部队吃上一年了,而且城内还有一些小型的鞋厂、被服厂等等。
最主要的是通辽是西满根据地的中心,除了北方向,其他三个地方都通火车,算是物流中心,早在日军占领的时候,就将其修建城补给基地了,而且距离东北的核心区域远,非常适合部队的驻扎。
1946年1月24日,本来打算长久驻扎的黄克诚接到命令,要求撤出通辽,转移到其他地方。
然而通辽往西就是沙漠,还能往哪里退呢?因而黄克诚表示决不能退了。
然而这是东北局的命令,黄克诚虽然反对,但整个东北军会议期间,都几乎表示撤军。
关键时刻,林帅支持黄克诚,让他坚守通辽,毕竟大城市丢了就算了,如果连通辽都没有,怎么支持部队发展呢?必须守住通辽,并且向毛主席发了一份电报。
尽管当时国共签署了停战协议,且毛主席也得照顾大局,就表示如果苏军带着少数国民党人来,允许他们接受,但要提出合作的要求,如果大国民大军来且开火,那就以自卫的名义赶走他们。
只是在双方大战的时候,此前未能整顿好的内部人员又开始闹事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军都被赶到松花江以北地区了。
二线兵团建设为主,国军俘虏为主
1946年6月,随着老蒋将目标放到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暂时停止向东北增兵,而杜垏明也因为兵力不足,暂缓进攻,给了我军喘息之机。
从1946年7月开始,我军抓住这个机会整顿内部,毕竟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战争里,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对我军内部将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和破坏,必须吸取教训。
1946年9月14日,林帅发布了《关于整顿地方部队的训令》,清洗和淘汰内部日伪军投机分子,只要是参加过土匪的、曾经是伪军、伪满警察、吸过毒、体检不合格、有性病的人,全部清洗出去,并且杜绝这类人加入。
可以说在1947年这个时间段,基本将这些不稳定的分子清除出去了。
清理了这批人后,我军正式开展大规模扩军,1947年7月27日,东北局作出了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
至于兵源在哪里呢?自然是东北本土的百姓和工人了,也是在这个期间,东北进行大规模的土改工作,大量干部深入农村进行土改。
而经过土改后的东北农民又被大量动员起来,代替此前以国军俘虏为主的扩编方式,成为我军扩编的主力。
为了形成战斗力,又抽调一批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的骨干,不经过地方武装逐步升级,而是直接编成独立团,短期训练和直接补充主力军,即二线兵团建设,由罗荣桓元帅负责主持。
经过三期的组建,共训练了189个独立团共422072人。
当然国军俘虏也还在,只不过是以二线兵团建设为主、国军俘虏为辅的方式。
而整军工作由林帅亲自抓,经过这段时间的整顿,我军不仅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士气,改变了以往混乱局面,扭转了四平保卫战后的阴影。
当然不仅仅是林帅的功劳,还有罗荣桓元帅的政工工作、高岗在东北的土地改革、陈云在东北的经济建设,这四个人带着大量干部做了无数的工作,最终形成百万的四野大军。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