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竞赛故事,分享经验收获

关于五大学科竞赛,听听他们怎么说!

项目背景

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是由华罗庚、苏步青等老一辈科学家发起创办的基础学科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活动,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重要品牌活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负责北京中学生学科竞赛的协调、监督及保障工作。

2024年,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北京地区中学生学科竞赛典型人物追踪和宣传工作,深入挖掘学科竞赛典型人物案例,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提供数据支撑,为竞赛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本期讲述者:薛华丹

北京协和医院西院放射科主任兼放射科副主任、临床医技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放射影像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医学科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华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用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影像医学分会常委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ISSSR(国际放射学战略研究协会)委员、RSNA(北美放射学会)大中国区委员会委员、教育展板委员会委员、Chinese Journal of Academic Radiology副主编、Academic Radiology、《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

参加学科竞赛时,有哪些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

我是在1995年参加的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得了金牌。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的比赛是在泰国曼谷举行的,1995年时到国外去参加比赛,周围都是同龄的各个国家的青少年,说实话我还是挺忐忑,挺有压力的。我原本认为可能会拿个铜牌,最后拿到金牌确实挺激动的,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女孩,给祖国争了一份光,非常有荣誉感。

在我们师大二附毕业典礼发言上,受这次竞赛经历的激励,我从心底里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中国人不一定没有外国人强,女孩子不一定没有男孩子强。我觉得在世界上,只要我们中国人努力了,就一定可以站在最高峰。”在后来的国际交流中,我也经常都有1995年时参加国际生物比赛的那种感觉。

您觉得整个的竞赛过程还有哪些事情塑造了今日的您?

高二暑假举行全国生物竞赛,一共有 12 名来自祖国各地的非常优秀的学生参加了当年的生物奥赛冬令营。这些人都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选择,因为据说只有参加国际比赛的4 个人可以保送,剩下 8 个人需要重新去读高三,有很大的风险会去复读。学校、生物竞赛老师跟我谈这个选择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选了要去参加国际生物奥赛,所以高三那一年,大家以班级形式去备考时,只有我在一个人备赛。尽管有刘启宪老师的全程支持,自己承受的压力、焦虑或是对未来的那种未知感确实还挺大的。

那一年我把北大生物系四年的大学生物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脊椎,胚胎等课本全都自学了,还在北大书摊上买的大厚本的Cell、Biology那些国外教材四五本书通读了。我印象特别深,一年下来我的笔记本跟我自己差不多高,很多很多。所以那年不止增长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自己感觉也成长了很多,在一个人准备的过程当中去成长,懂得了慎独。

五个学科中您为什么选择了生物学科呢?

我是1983年开始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有北京市的数学奥赛,然后又开始有物理的、化学的奥赛,其实陆续都参加了,也都拿了不错的名次。在接触到生物学之后,可能就是跟学科之间的那种个人的情感,我觉得生物学是一个知识更丰富、色彩更鲜艳的学科,我确实非常喜欢生物学方向。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色彩鲜艳的生物学”当做您的职业选择呢?

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慢慢在我心里有这个方向和意识了。我家里人,尤其是妈妈原来就想学医,所以她也一直特别希望我能够做医生,但是高中时候学习为主,我并不是特别能够理解什么是医生这个概念。直到开始参加生物奥赛,刘启宪老师虽然是我们高中的生物老师,但之前也做过医生,所以在跟他的学习的过程当中耳濡目染,慢慢地去了解和理解,生物和医学,生物和人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也在思考,生物学的各种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都应该是为人类服务。我们去了解整个大千世界,不管植物也好动物也好,最终都会和医学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慢慢对医学就有了兴趣。

所以我是首先在兴趣上的倾向和选择,后来就是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责任感。从大五开始进入到临床的时候,你会看到不管男女老少,不管你的职业是什么,你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走进医院的门,躺在病床上,对于我们医生来说都是一样的,那时候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神圣。

您能分享一下做医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吗?

前不久我还回到我的高中母校给学弟、学妹讲当医生的这么一个话题,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但是大学毕业后才对这个故事越来越有感触。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走,大海在退潮,沙滩上有很多搁浅的小鱼在蹦蹦蹦。那个小男孩呢?就在沙滩上不停地捡一只一只小鱼,再扔回去。边上走过的路人都很好奇,其中有一个人对这个小男孩说:沙滩上这么多鱼你捡不过来!他没有停,一边捡一边接着往里扔,有一点像自言自语地那样说:这只在乎,那只也在乎。

我觉得医生大概就是这样,面对每一个病人的时候你都会全力以赴,对于这一个病人去负全责,就这种感觉吧。

协和医院也是医教研一体的医院,您不仅是医生,也是位老师,您可以分享一下您怎么看待医学科研和临床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整个中国临床医学相对于现代医学其实属于跟跑的状态,上世纪 80 年代左右医生们开始出去参加国际会议,出去看到的都是没学过的,然后就拼命地学,往回带。等到我上大学,已经开始能大量接触国外的知识,那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学习。我毕业以后慢慢就有一种感觉,国家开始鼓励临床人员去做科研。这种鼓励是一种意识,自己反思了一下国家为什么要去鼓励这件事情?是因为有很多的前辈已经看到中国应该加入到国际临床科研这样一个领域。

在教学生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临床常识告诉他们,把已经共识的指南和固化了的临床常规要求告诉他们。但同时也会告诉他们,在现代医学长河中,为什么现代医学会进步?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会看到现代医学现有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等着别人去回答的,而是我们每一个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应该回答的。

除了医学的传递知识外,您觉得医学上的重要传承是什么?

传承的核心点更多是一种人文精神。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刚毕业第二年带放射实习课的时候,因为不是主课,有个别同学上课睡觉。当时我在讲一张肠道穿孔的片子,叫了一位同学起来。我说:你看这是什么?他说:这是一张腹平片。我当时跟他们说这么一句话,我说:不对,我告诉你,这是一个人啊。然后孩子们就明白了,后来他们也跟我说,会经常想起当时我说的这句话,看到的这一张张片子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他们到工作岗位以后会面对的一个个的家庭。

此外,现在行业内也慢慢开始使用综合胜任力进行多维度的、综合立体的评价和知识体系构架,不止强调技能,而是职业承载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再具体一些,甚至包括沟通,比如如何做好医患沟通?如何告知坏消息?如何直面愤怒?如何平复患者及家属?关注因材施教,帮助我们现在的医学生快速成长。

对于想要参加竞赛的学生们,您对他们有哪些寄语呢?

竞赛确实很不容易,守得住初心很重要。要关注你自己的兴趣,培养你自己的兴趣,执着于你自己的兴趣。参加竞赛的过程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自信的过程,相信你自己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