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式火箭筒,全称“1951年式90毫米火箭筒”,该火箭筒仿自美制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于1951年定型后生产并装备朝鲜战场的志愿军部队。

图片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的反坦克武器包括美制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M9巴祖卡火箭筒、美制75毫米无后坐力炮、日制的磁性手雷和战防炮,以及步兵部队的炸药包、爆破筒和手榴弹等,这些武器威力有限而且数量不足,我军每摧毁对方一辆坦克,都要付出不小的伤亡。

1950年11月,40军在坪洞战斗中缴获了美制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之后将其送回国内进行仿制,志愿军的反坦克能力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图片

51式火箭筒,口径90毫米,全长1.45米,因没有优质钢材无法做到轻质化,只能用普通钢,导致51式全重10公斤。该火箭筒采用两段可拆卸式圆形发射筒,使用干电池作为发火电源,并配有反射式瞄准镜,使用时以肩射为主,同时该火箭筒还配有两脚架可进行卧射。发射时初速为每秒106米,有效射程150-250米,最大射程可达785米。

所用弹药为两种型号的火箭弹,一种是1951年5月定型的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该火箭弹极有可能参考了在东北缴获的日本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技术资料发展而来,弹重5.5公斤,采用多喷口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在炮弹尾部除了中间的火箭喷射口,还有周围一圈小的喷射口用于为旋转提供动力,火箭弹发射后可高速旋转,初速100米/秒,有效射程250米,破甲厚度为100毫米。另一种是1951年8月定型的241型90毫米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该型火箭弹仿自美制,弹重4公斤,采用单孔喷火发动机,有效射程150米,破甲厚度为152毫米。

鉴于135型射程远,241型破甲威力大,二者最终都投入生产,并搭配使用。

图片

从外观看,51式90毫米火箭筒的身管外形几乎与M20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51式在尾部喇叭状护圈的上半部分,左右对称地开了两条弧形槽。此外,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公制,为生产方便而将火箭筒内径改为了90毫米,身管长度也相应修改为1.45米。

作为紧急仿制的应急式武器,51式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环境,在外形上有粗制滥造之嫌,性能上也比不了“超级巴祖卡”,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精度有所下降

M20’超级巴祖卡’分为不同版本,中后期版本安装了比较先进的光学瞄准镜,以提高射击的精确度。而我军当时难以仿制这些瞄准镜,只能使用超级巴祖卡早期型号的机械瞄准器。这种机械瞄准器的缺点是不太精确,对射手的经验要求较高,需要人工进行修正。

图片

其次,穿甲能力不强

同样因为技术问题,弹药的破甲能力比起M20的弹药要差得多,M20的最大破甲深度约280毫米钢装甲,而51式的只有120毫米,就算直接击中重型坦克的正面,有倾斜装甲的加持以及装甲硬化处理等,51式也没办法击穿坦克,因此51式只能冒险近距离射击坦克侧后方的薄弱位置,或者攻击其他的轻装甲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的应急武器,在朝鲜的志愿军不但用它打出了辉煌的战绩,还打出了像潘泽民这样的反坦克英雄!

51式火箭筒定型生产后,在1951年就生产了4800多具,其中的大部分被送到了朝鲜战场,相比笨重的无后座力炮(57毫米无后座力炮重量为42公斤,战斗质量为20公斤),志愿军更喜爱相对轻便的51式火箭筒,根据51式的特点,我军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近距离出其不意发起攻击的战术。

图片

志愿军以营、连为单位,组建独立的反坦克班,一个班编制12人,分为3个战斗小组,行动时小组一名成员手持冲锋枪或者机枪等掩护其他成员,而另外三名成员则手持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手榴弹直接攻击坦克。

在1951年10月12日的文登川阻击战中,志愿军68军204师610团反坦克大队和团炮兵群相互配合机动作战,一举取得击毁美军坦克10辆,击伤8辆的骄人战绩。战至10月20日,204师所部共击毁美军坦克28辆、击伤8辆,成功地守住了文登川阵地,为粉碎美军的秋季攻势做出了重大贡献。

51式火箭筒因此一战成名!

图片

转年到了1952年的6月13日,在古直木里防御战中,51式火箭筒再次大显神威。

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31师91团集中了团属57无后座力炮连的两个排;以及第1、2营的57无后座力炮(8门),第2、3、4、5、6连的90火箭筒班(10具火箭筒),配置于古直木里地区,有重点的组成三线反坦克阵地。

此战,91团仅以轻伤2名,消耗火箭筒弹9发,无后座力炮弹10发的微小代价,取得击毁、击伤美军M46型巴顿式坦克6辆、缴获1辆,击毙美军坦克成员6名,俘虏美军副连长以下成员4名的辉煌战果。

图片

第2连火箭筒班第2战斗小组汪明山同志,更是以五发火箭筒弹,击毁、击伤敌坦克4辆的骄人战绩,在战后被记一等功。

51式火箭筒虽然很实用,但仍是一种落后的武器。它对付中型坦克也只能从侧面或者后面攻击,对付重型坦克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朝鲜战争停战后,51式火箭筒就从我军的一线装备中撤编,由更先进的仿苏式56式40毫米火箭筒替代。

图片

从仿制到投入使用,51式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它的服役时间不长,但是它经历过真正的战火考验,从战火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对那时的军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管怎么说,51式火箭筒堪称是我军自产火箭筒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