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为衣食住行奔波奋斗的物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

要想找回生活的松弛感,必须要先搞清自己为什么活得如此紧绷。

本期书单关键词:告别内耗书单,10本书帮我们告别精神内耗,放过自己、找回自信!

1《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

《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是老杨的猫头鹰写给当代年轻人的开窍指南。

特别适合“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的我们,给我们“被讨厌的勇气”和“做自己的底气”。

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的嘴巴,而是自己的介意。

这本书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我,帮助我们缓解内耗的心态,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

特别是在内耗焦虑的时候,尤其不要盲目追随他人,而应该聆听内心的声音,坚持自己的选择。

“不要害怕与众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只有勇敢地做自己,才能走出“活给别人看”和“看别人怎么活”的泥潭。

2《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

《你的敏感,就是你的天赋》这本书是为那些情绪特别强烈、敏感和有共情力的人写的。

如果你无法融入社会主流人群,常被别人说“太敏感、想太多”

这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敏感,我们对世界有着深刻的感知力,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他人有着高度的共情力。

而这些,其实都是敏感给予你的天赋,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运用这个天赋,所以焦虑、迷茫、疲惫、内耗。

或许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觉得自己有问题。

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 强烈的情绪可能是自己具有巨大潜力的标志。

生活中最可怕的事,并不是被别人拒绝,而是我们主动抛弃了自己。

所以说,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也不管这个危险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我们必须做自己的坚强后盾。

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深陷精神内耗的人看的书。

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但是生活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完美,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有不少坎坷和阴霾。

这本书,就是要提醒我们要接受和治愈自己不完美的那一面,而不是做一个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的“共谋者”。

现实中,很多弱势的人都是“共谋者”。

他们都在无意识中,迎合强势者的批评或者指责,以此来保护自己懦弱的内心和自尊。

书中说,在共谋游戏中,不管强势的人或是弱势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是非评判标准。

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就像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批评别人,给别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还有一种人处于“养育型父母状态”,他们习惯把虚情假意的“我这是为你好”挂在嘴边。

不管我们处于什么状态,拯救自我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

获取这个勇气的关键,就是正确的心理治疗。

不管我们有没有精神内耗方面的问题,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尝试一下直面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4《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

看起来像“蚊子”一样的小事,背后的情绪却如同“大象”一般。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陷入情绪困扰,这本书将教会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帮助我们找到心理平衡。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成因,有时候,一些他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有如蚊子尖锐的口器,刺进了我们心灵深处。

这些别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容易让我们大发雷霆,甚至沮丧悲伤。

可以说,学习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我们不要总是认为,只有自己做点什么,才会被别人需要。

我们要坚信,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而取决于我们想成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经过这场疗愈之旅,大象将会走出蚊子的背后,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

5《胡思乱想消除指南》

做思维的主人、行动的巨人,才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行动和情绪,这三者经常会两两互相影响。

消极情绪之下,往往隐藏着扭曲、夸大、脱离实际的错误思维。

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往往又会诱导我们犯下很多低级错误。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作为一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的实景演练版,帮助我们揪出错误思维,终结越想越烦、越烦越想的恶性循环。

特别是针对沮丧、愤怒、焦虑、自卑、抑郁等八大常见情绪问题,让我们一步步发现和纠正错误思维,跳出思维反刍怪圈,终结精神内耗。

6《重新找回自己》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各种焦虑、迷茫和困惑中,失去了对自我真正需求的感知。

陈海贤《重新找回自己》仿佛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内心深处,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本书说,“自我”就像一座冰山,大部分埋藏在水中,不为人所见。

而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那部分“自我”。

这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成就和满足,更要关注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渴望。

只有真正了解和满足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7《别想太多啦》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最好不要放在心上。

要想成为“不在意的人”,就需要我们进行一点小小的练习。

日本备受喜爱的治愈禅师名取芳彦《别想太多啦》这本书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烦恼,进行身临其境的分析,通过104个“别想太多”的练习,让我们不再忧郁、焦躁、闷闷不乐。

生活中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只有赶走负面情绪,我们才能拥有好好生活的力量!

只有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反,如果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才有了伤害我们的能力。

所以说,我们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想太多。

就像名取芳彦禅师所说,“把人生调成静音模式,让自己开心起来,才能找回人生的主动权。”

我们不强求别人,更不要苛求自己,别想太多,简单过好自己!

8《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说,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自卑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之源。

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为谋求命运改变而努力。

自卑感,也是我们个人进步的动力之源。

人类的行为,皆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自身潜在阴影与缺陷,打破自卑枷锁,化自卑为动力,才能正确摆脱精神内耗并超越自我。

而且,过去经历的意义不是束缚,而是我们如何赋予其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自卑孤立,而是跌倒后我们怎样真正站起来。

9《二次成长》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长大,但不是每个人只能长大一次。

《二次成长》这本书说,每个人都有二次成长的机会并重塑自我。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自查自用的心理手册,通过5个人生的成长阶段,逐一筛查17种人格缺失。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格中许多重要的部分,如安全感、存在感、自信心等,都在0-18岁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成型。

但是,可能会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多人往往都没能形成理想的人格,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失。

比如,没有安全感、自卑、拖延、逃避、懦弱、缺乏主见等等

对于我们的任何一种人格缺失,不试图掩盖或毁灭它,而是要把它变成值得自己信任的伙伴。

我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有极强的可塑性,每个人都有二次成长的机会。

抓住这次机会,我们就能对已经定型的人格进行重塑。

10《松弛感》

当下的我们普遍处在紧绷的状态下,活得越来越内卷,越来越不安。

每一个人,不论深处校园还是职场,都如同一根根紧绷的皮筋,不敢放松,也不会放松。

其实,要想自己的身心不出现问题,要想生活得更舒服,就要提升松驰感。

拥有松驰感,我们的人生才能生活得游刃有余。

只有告别负面情绪,才能拥有更健康积极的心态,去抵御世界的浮躁多变。

对于每个人来说,自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放过那个紧绷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去讨好外界,撕掉讨厌的标签,大胆去拥抱“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