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孩子学业和社交,陪伴家庭成长

刷到一张图,点赞特别高。

这个话题,从古至今争议都很大,

所以,肯定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明白的。

对“打”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很费解。
尹建莉老师说:得多变态,才能做到既不生气,还要打孩子?
我深表同感。
“打”是人类面对压力事件的自然反应,
这张图明显否定了这点,
否定了打孩子是因为生气,
或许有这个可能哦。
但谁说生气了才打孩子呢?
引发一个人打孩子的情绪,除了生气,
更多是因为担心、恐惧、害怕、焦虑、委屈、痛苦、无能为力……
尤其是无能为力时,最想打孩子。
这张图的文字里,还隐含了一个意思,
就是要求被打的孩子,不能有情绪!(原文:谈不好,还得打!

换句话说,
没解决父母的恐惧、担忧……这些情绪,父母就会继续打,
直到孩子解决了父母的这些情绪。
另外,这个程序里,还包括了一个“禁止孩子有情绪”的指令。
情绪本就是应对压力的自然反应,
尤其是被打了很痛苦之后,还被告知5分钟以后再来一次,
这时候,孩子不能恐惧、不能慌张、不能害怕,
而是要保持清醒地大脑反思、思考……
一个正常的人,巨大的恐惧情绪掌控自己的大脑后,
他的自然反应是反抗、逃跑和僵化,
此时的大脑就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
但是这张图的程序,要求打了你后,你还要去理性思考,
如果你不思考,我5分钟后再打一次!直到让父母满意为止。
简直就是逆天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有述情障碍
他们必须把情绪放在一边,禁止、压制、否定、贬低情绪,
否则可能无法生存。
有述情障碍的人,
可能会有不错的成绩,
但是成为他的家人,
真是灾难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