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得志、中年坎坷、晚年凄凉。他历经八州,行万里路,尽管命运多舛,却能宠辱不惊。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他总是以淡然的态度面对,正如他在诗中所言:“一蓑烟雨任平生”,活得通透而豁达。

《渡海帖》本名《致梦得秘校尺牍》(图一局部),是苏轼在宋元丰三年所写的手稿。当时,苏轼被调往廉州,途经澄迈时,本想拜访友人赵梦得,却未能相遇,于是留下此信札,告知自己曾来过。

少年得志的苏轼,20岁时便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其卓越的文采甚至赢得了欧阳修(当时的考官)的赞赏。那一年的科举,因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被后人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其中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位出自宋朝。

然而,好景不长,苏轼初入仕途便遭遇了王安石变法,因关心民生而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城。此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动荡。在他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心情郁闷,常到赤壁山下散步,正是在那里,他创作了《寒食帖》(图二局部)等传世名作,包括《赤壁赋》(图三局部)。

“东坡居士”是苏轼在黄州时自取的别号。元丰七年,他被召往汝州任职,途中不幸遭遇小儿子夭折,于是在常州暂住。同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新皇帝上任后,王安石被罢免,苏轼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提升。然而,这种提升并未持久,他很快又遭人陷害,被贬至惠州。

岁月流转,年过六旬的苏轼因政见不合,被流放到了荒凉的儋州(海南岛)。当时的海南并非如今的旅游胜地,而是一片荒芜之地。在这个阶段,他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图四),感慨命运的无常:“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最终,在宋徽宗即位后,或许有意召回苏轼,但在北归途中,他在常州病倒,从此未能再起。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世间再无苏东坡。苏轼的诗词书作流传甚广,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尺牍。

从1065年,30岁时所书的《宝月帖》(图五局部),到1101年,66岁时所书的《江上帖》(图六局部),时间跨度长达36年。在这36年间,他的近三十件尺牍作品,展现了苏轼书法风格的演变。苏轼的书作,是他一生情感的抒发,不同阶段的心境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渡海帖》《寒食帖》《赤壁赋》《归去来兮辞》《宝月帖》《江上帖》这些真迹目前都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