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湘军名将,他的名字或许不如曾国藩、李鸿章那般如雷贯耳,但他的智勇与远见,却足以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是刘长佑,一个提出灭亡日本计划的军事奇才,然而,这一计划却未能得到采纳,令人扼腕叹息。

刘长佑,这位出生于1818年的湘军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崭露头角,一路高升至直隶总督的高位。在晚清时期,能够坐到这个位置的人,绝非等闲之辈。除了刘长佑,湘军出身的将领中,担任过直隶总督的还有曾国藩和李鸿章。

刘长佑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由于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力,他被调离直隶总督职位,先后在广东、广西担任巡抚,后又任云贵总督。在这些岗位上,刘长佑不仅关注着国内的局势,更对国际形势,尤其是清朝周边国家的情况,有着深入的研究。

刘长佑的思想,是把可能的威胁消灭在初始阶段,断不可待敌人成长起来以后再被动应付。这种思想,在中法越南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提出“以防为剿,并可以剿为抚”的驻军方案,虽然初期并未得到认可,但后来的中法大战,清军的作战思路实际上与刘长佑的思路基本一致。

1879年,日本强制把琉球国王和王室成员带往东京,琉球国从此灭亡,日本事实上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这一行为不仅激怒了琉球人民,也引起了清朝的强烈不满。由于种种原因,清朝与日本之间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远在云贵的刘长佑,对日本的这一行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日本对琉球的侵占只是其扩张野心的冰山一角,下一步,朝鲜,甚至中国本土,都是日本人觊觎的对象。为此,刘长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灭亡日本。

刘长佑的计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趁日本羽翼未满,还没有完全起来的时候,把它打掉,可以彻底消除对中国及其属地的威胁。于是,他向朝廷上奏了《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详细阐述了灭亡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的计划分为三个战线:

北方战线:从东三省起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攻击日本的北海道。这一战线可以牵制日本的北方力量,使其无法全力应对其他战线的进攻。

西方战线:出朝鲜,以扼其西。朝鲜地理位置接近日本,是进行陆上进攻的理想跳板。通过这一战线,可以直接威胁到日本的心脏地带,包括京都和大阪等主要城市。

海上战线: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长崎作为日本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控制了长崎,就能有效切断日本的对外贸易路线,从而削弱其经济实力。

刘长佑还建议,在攻打日本之前,先在世界上公布日本的罪行,让其在道义上失分。这样,清朝攻打日本就属于正义之战,师出有名,可以得到国际上的支持。同时,他还考虑到了琉球人民的复国愿望,认为他们肯定会支持清朝的进攻。

当时的清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两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和战争赔款,已经让国家背负了巨大的财政重担。再加上官僚体系的层层贪污和剥削,百姓上缴的税款最终能到国库的只有十之三四。此外,八旗子弟和皇室成员的奢靡浪费,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东南赋税重地成一片废墟,以及鸦片泛滥和工业产品的大量涌入引发的白银外流,都使得清朝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发动一场耗资巨大的灭亡日本战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朝廷担心,万一战争失败,不仅无法消灭日本,反而会把自己也拖垮。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朝廷选择了保守的策略。

除了经济因素外,政治因素也是导致计划未能被采纳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清朝,内部矛盾重重,朝廷高官和谋士们对汉族将领的功劳和权力扩张保持警觉。他们担心,如果刘长佑的计划成功,其个人威望可能会急剧上升,从而在政治上形成对现有权力结构的挑战。这种担忧,使得朝廷在评估刘长佑的提议时,表现出了显著的犹豫与担忧。

此外,清朝的对外政策也倾向于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朝廷担心与日本直接开战可能会引发西方列强的关注和干预,从而复杂化已经紧张的国际关系。这种保守的对外政策,也使得朝廷在面对刘长佑的提议时,选择了更为被动的观望策略。

虽然刘长佑的计划在战略上有其深远的意图和彻底的考虑,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首先,清朝的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海军方面。要想在海上战胜日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进行建设和训练。然而,当时的清朝已经无力承担这样的投入。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民生产和战斗的热情空前高涨,军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虽然清朝在洋务运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现代化军事技术和装备,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日本,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的美国,已经经营日本三十年之久,把日本作为穿越太平洋到中国做生意的最佳物资补给站和贸易中转站。如果清朝灭亡日本,无疑会挡了美国的财路。因此,美国很可能会对清朝采取敌对态度,甚至进行干预。这种国际压力,也使得朝廷在面对刘长佑的提议时更加谨慎和保守。

刘长佑的计划虽然未能得到采纳,但他的远见和智勇却令人敬佩。他深知日本的扩张野心和对中国的威胁,提出了先发制人的进攻性策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刘长佑在听到中法之战胜利后的结局时,气得直吐血,不久即病故。他的去世,无疑是清朝的一大损失。

刘长佑去世后七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灭,清朝完败于日本。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让清朝失去了消灭日本的历史机遇,也标志着清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历史总是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刘长佑的远见和智勇,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