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写的是“邵”字,常见的姓氏字。虽为姓氏字,但很多人依旧容易将其多音搞错,它正确的读音为Shào,与“绍”字同音。
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认识这个字的时候,是因为“邵逸夫”这个人,很多学校里都有他投资逸夫楼,著名的香港实业家、慈善家,他以其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而闻名,一生捐建项目超过6000个。
本篇笔记来学“邵”字,开始前,照旧对上篇笔记所写的“渚”字做要点复习。
“邵”字的正确读音是zhǔ,与“煮”字同音,而非chǔ。渚为形声字,由“水”字旁和“者”字组成。“者”字在这里既作为声旁,也作为形旁,表示多个或分散的意思。“渚”字的本义是水中的小块陆地,类似于小岛或沙洲。在古代文献中,“渚”字还用来指代水边或水边的地区,如“渚莲”指水边的荷花,“渚宫”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宫名。此外,“渚”字也用作地名,例如鼋头渚,这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的一处著名风景区。在现代汉语中,“渚”字常用于地名,并且出现在一些诗句中,如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
上篇笔记要点简单回顾这些,来看“邵”字。
“邵”字的正确读音为Shào,与“绍”字同音,《五音集韵》里对其注音为“市照切,音绍”。
邵字金文写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召”,另一部分是“邑”。
“召”在古代是个动词,意思是召集或者招引。古代的部落首领站在山坡上,挥舞着手臂,大声喊叫,召集他的子民们聚集起来。这个动作,就是“召”的原始含义。
右边的“邑”字,代表的是城邑或者聚落,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古代,城邑不仅是居住的地方,也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
将召、邑两个字结合起来,就不难构思出“邵”字的本义了:
表示的是一个被中央政权招安、纳入统治的边远城邑。在古代,中央政权为了巩固边疆,会向那些边远地区的城邑发出招安的信号,希望它们能够归顺,成为国家的一部分,这就是邵的造字本义。
后来,它不再仅仅指代一个被招安的城邑,而是泛指一些地方的名称,比如地名、人名等。比如,我们知道的“邵阳市”,就是一个以“邵”字命名的地方,以及开篇提到的“邵逸夫”人名。
许慎《说文解字》说:邵,晋邑也。从邑召声。
这已经是后来的意思了,并非邵之本义。
来看邵字的含义和用法。
首先,是一个古地名,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邑,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县西部以及山西省垣曲县东部。
此外,”邵”也是多个古地名的名称,如古州名(相当于今福建省邵武县等地)、古郡名(即邵陵郡,相当于今湖南省邵阳市及新邵、邵阳等县地),以及水名(邵水发源于龙山,西流会桐江、檀江,在湖南省宝庆县东注入资水)。
其次,”邵”还是一个常见的中文姓氏,五行属金,据《汉书》记载,”邵”姓有时也被写作”召”。如三国时期的魏国人物邵登,以及清代的邵长蘅,还有开篇提到的慈善家邵逸夫。
结束,
本篇关于姓氏字“邵”的内容,简单写到这里,希望本篇笔记能让你对这个常见字有新的认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