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洪堡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主编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合编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迄今发表专著4部,德国古典哲学经典译著13部,论文50余篇。
启思:因材施教,激发智慧
在学术指导的过程中,先老师始终秉持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学术兴趣,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与研究方案。
面对思维灵活的学生,先老师在鼓励他们提出独创性见解的同时,扎实地分析哲学原著并梳理研究历史,将自己的见解与前人的思想成果结合起来。面对熟悉文献的学生,他则鼓励他们在旁征博引的同时辩证地看待哲学家的观点,在与哲学家的争论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论文写作方面,先老师也有着丰富的指导经验。他能够与学生细致地讨论论文的结构与风格,促进观点的发展和论证的展开,结合学生的研究优势为其写作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先老师尤其注重博士论文的写作,他曾经说过,博士论文是研究者进入研究界的第一张名片,因此既应做到精专深入,切忌大而无当,也应做到视野广博,切忌狭窄片面。
他还向学生推荐了他本人在写作博士论文时使用的方法:通读与熟读哲学家的全部著作并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在进行概念分析时下笨功夫和慢工夫,将该概念所在的所有文段都找出来进行分析和分类。正是因为先老师的辛勤指导,他的学生才能在论文的质量上不断进步,并找到适合自身、扬长补短的研究方法。
对此,正在跟随先老师攻读博士的庞莹深有体会。她说:“先老师给我指导和建议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简洁但深远。举例来说,在我开题和选题的时候,先老师提醒我主题一定要聚焦在一个点上。对于我的论文结构,先老师提醒我整篇论文个部分的框架一定要时时刻刻紧扣主题。这两点听起来都很简洁,但是对于我的影响贯穿了我整个论文写论阶段。”当庞莹真正开始动笔撰写论文时,她逐渐意识到这番建议的深刻意义:主题过于分散不仅耗费了大量精力,收效也极其有限,甚至让论文的展开变得愈发艰难。而导师反复强调的“紧扣主题”是她避免写作偏离核心,即便遇到她颇感兴趣的旁枝末节,也能予以舍弃。先老师的这番指导,帮助她对写作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使得文章主题的推进更加严谨清晰。
谢林《世界时代》课堂
引航:规划未来,点亮前程
先老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如春风化雨,温润而不急迫。他从不强求每位学生走上学术的道路,而是像一位园丁,细心呵护每个人的成长。
他明白,只有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天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激发出内在潜力。在他看来,成功并不是一条单一的学术之路,而是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方向、绽放各自的光彩。
在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时,先老师从不缺乏智慧和远见。他常鼓励学生向师兄师姐请教,以获取他们的求职经验,并提醒学生提早关注未来单位的需求,做好长远打算。无论是来自行业的动态,还是与职业相关的实际建议,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分享,并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出切实可行的推荐。许多学生如今已在国内985高校任教,这正是他耐心培养和智慧引领的成果。例如,当曾经跟随先老师攻读博士的崔春秋回忆起这几年在先门求学读书的时光时,她回忆到:“先老师课讲得好,作为他的学生,除了常规课程外,还可以参加内部读书会,去外校跟先老师的系列讲座。此外,对于博士生,就业是一个十字路口,先老师对此提供了很多建议,很关心我们的就业状态。”
先老师最让学生铭记在心的,还是他以自身为例的分享。当年,他选择哲学作为毕生事业时,早已预见到语言的重要性,毅然决然向教务老师申请选修德语课程。这样坚定的选择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常告诫学生,认定了目标,就要竭尽全力去把握每一个机会,勇敢拼搏。这份执着与信念,深深影响了每一位走出他门下的学子,成为他们追寻梦想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
师门毕业合照
关怀:身心并重,助力成长
在学术之外,先老师同样关心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当学生因学业压力感到困扰时,先老师总会提醒他们学会适时放松,并亲自教授如何调节情绪。
先老师坚信,体育运动是缓解学术与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他常常鼓励学生加强锻炼,并以身作则,带领大家一起爬山、打羽毛球,还贴心地为学生们准备专业的运动装备。
此外,对于即将出国访学的学生,先老师也不忘细心叮嘱。大到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和选课计划提出建议,小到提醒学生要带转换插头,先老师的关怀无微不至,确保学生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能顺利安排好学习与生活。
师门爬山合照
毕业学子的心声
倪逸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新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先门”求学的五年有太多难忘的瞬间,我早已将其视为“比圣物更加圣洁之物”深埋心底。先老师总是对我说,无论在专业学术上还是在整个生活中,都一定要塑造并坚持独立自主的人格。离开燕园,进入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岗位以后,我更时时拿出这句话来检视自己,体会到这句简单的话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先老师在学问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真诚、执着与勇敢,将永远是我的标杆。我想,用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的话来形容,是很贴切的:“这是一项需要花费毕生精力的事业。如果有谁甘愿从事这样的事业,那么,但愿他像到远方朝圣一样,为这一虔诚的计划做好准备,但愿他不惜时间,不怕困苦,不畏权贵,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心,像法国法典上所说的那样:讲真理,只讲真理,完全讲真理。”先老师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到远方朝圣”的人。
先老师与倪逸偲合照
常文琦(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先老师指导学生时的宽严并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温和耐心构成了完美的统一体。博一上学期跟先老师翻译黑格尔的《小逻辑》,每次翻译我都是战战兢兢,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被老师挑出来单独说明,一学期下来德语翻译有了质的飞跃。开题之前选题不顺的我十分焦虑,先老师耐心开导温柔鼓励,告诉我要坚定要自信,我选择的题目一定能做出来。先老师既要求我们认真读书,要对自己狠一点,也教导我们认真生活,学会放松和调剂。难忘每一次师门聚餐时的欢声笑语,难忘百望山的快乐出游,难忘跟着先老师读书的四年美好时光。
郭舟澳(维也纳大学博士生):我想,如果要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先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那就是“严格而开放”。所谓“严格”,说的是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奠基于严格的外语训练和扎实的原著阅读之上。第一次和先老师见面时,我提到硕士论文想做谢林相关的研究,老师就指了指他背后的“谢林著作集”说:“得先把这些看完。”这三年下来,老师身体力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原著课都有开设,我也因此受益良多。而所谓“开放”,说的是老师同样告诫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视野。在定下研究方向之后,先老师也经常提醒我:虽然下决心要成为谢林哲学专家,但也不能只懂谢林——应该把研究视野扩大到其他哲学家以及相关的哲学领域中去。因此,我在这几年的学习中也得以自由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也相信,老师在这些方面的教导将不断敦促我们投入黑格尔所谓“精神的艰苦劳作”之中去。
先老师和他的小狗
撰稿|李沛阳、庞莹、赵璧、潘楚璇
排版|哲学系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