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朝野局势混乱,很多宫廷珍藏的书画和文献典籍,不慎流入民间,尤其是溥仪逃亡时,携带大量的书画真迹和档案,去往东北后,古代瑰宝更是下落不明,为了妥善保护它们,当时一批文人,毅然投身搜寻和购买工作,譬如当时有一位“国学大师”,从废品站抢救诸多的国宝,此人就是罗振玉。

1909年罗振玉在学部任职,有次他意外听到,内阁大库的档案准备焚烧,他深知这些档案的重要性,请求档案转移至学部,经过专员整理,很多公文奏折,依旧决定焚毁,这些文件存有重要史料,他不愿放弃,几经周折,使其存于国子监的敬一亭,可惜1921年因经费不足,800麻袋重达15万斤的档案,再次被卖。

1922年2月,罗振玉见到市面售卖的档案内容,以1.2万大洋购回,将秘稿史册分拣,汇刊编印《史料丛刊初编》10册,除了保护档案,罗振玉甲骨文和敦煌经卷的保护,当时也轰动学术界,1908年他到访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不遗余力的收购和发掘,搜集出土的甲骨文3万余片。

1909年中秋节,罗振玉首次访问伯希和,得知敦煌藏经洞一事,对十几种敦煌写本进行拍照,并与之商量,把其他敦煌写本的胶卷寄来,而后紧急致电,封存藏经洞的剩余古物,使它们没有全部流散,通过上述2项事迹,可以看出罗振玉的文物保护,对于中华文艺,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

而且数十年的研究和搜寻,使罗振玉精通篆、隶、楷、行,自身的书法功力不俗,号称“甲骨书法第一人”,据资料显示,他自幼醉心金石研究,临摹诸多名作,尽得古人的雄浑肃穆之象,当然罗振玉独具创新思想,不被传统束缚,他将甲骨文的刀刻气,融入篆隶之中,用笔粗重,线条极具锐气和刚劲感。

不过没有“寒俭气”,他时而藏锋用笔,转折处化方为圆,保留凝厚古朴的意态,由此中和锋芒感,保证作品气脉平和,内含传统的中庸理念,个性而古雅,甚至他在扇面写的小字甲骨文,具有魏晋灵秀姿态,笔画轻盈纤细、连转自如,墨色有时干涸,呈现自然率意之象,让繁复的甲骨文,也呈现书法艺术之美。

罗振玉开创了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先河,曾撰写《殷文存》《秦金石刻辞》《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等书籍,传世作品一律禁止出境展览,郭沫若也称赞:“他的殷墟甲骨搜集、保存、传播、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可惜因其行为不当,被后世称作“汉奸”,如今遭到网友痛骂,时常忽视他的文艺成就。

您对罗振玉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