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7年,苏轼在眉山出生。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是散文界的翘楚,后世将他们三人并称为“三苏”,传颂千古。公元1054年,年仅18岁的苏轼迎娶了同乡16岁的王弗,两人携手共度了十年的青春岁月,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公元1057年,一场被后世誉为“千年第一龙虎榜”的科举考试拉开帷幕。苏氏兄弟与众多文坛巨匠同场竞技,包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张载,以及理学大家程颐和程颢。

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苏氏兄弟脱颖而出,最终登科入仕。而那一年的进士中,后来有九位官至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足见这一榜的辉煌。

然而,正当苏轼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却传来了母亲程夫人离世的噩耗。按照惯例,苏轼和苏辙需要守孝三年。服丧期满后,父子三人决定举家搬迁至京城,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了制科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制科第三等,成为北宋开制科百年以来的第一人。制科荣耀数倍于进士科,苏轼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朝野的赞誉。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迁签书凤翔府判官,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

在赴任途中,苏轼经过渑池,回想起五年前父子三人赴京赶考时借宿寺庙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他写下了《贺子由渑池怀旧》这首千古名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然而,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每当他事业有所精进之时,厄运便如影随形。公元1065年,正当苏轼再次以最高等级入选受知制诰之际,他的妻子王弗却溘然离世,年仅27岁。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苏轼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呆呆地坐在王弗的灵前,回忆着两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王弗是苏轼青葱岁月里最美好的伴侣,她的离世让苏轼倍感孤独和无助。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当苏轼再次梦到去世的妻子时,不禁在梦中失声痛哭。

梦醒之后,他依旧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于是提笔写下了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中字字含泪、句句断肠,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悼。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苏轼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贬谪和磨难。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他的诗词文章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学习和敬仰的典范。而他那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也激励着无数人在逆境中奋勇前行、追求梦想。

在王弗离世后的第二年,父亲苏洵也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八岁。苏氏兄弟护送着父亲的灵柩返回眉山老家,按照习俗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苏轼重返京城,却未曾想,这一别,竟是永别,他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公元1071年,苏轼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变法派的排挤,主动请求外放任职。他离京前往杭州担任通判,途中经过颍州,特地前去拜见恩师欧阳修。此时的欧阳修已年迈体衰,步履蹒跚,让苏轼心中满是酸楚。

这位曾引领文坛的领袖,历经宦海沉浮,如今已步入人生的暮年。在恩师家中逗留多日后,苏轼依依不舍地踏上了赴任之路。第二年,欧阳修因病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世间再无醉翁。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陷入困境,被变法派诬陷入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度过了一百零三天后,苏轼终于重获自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获释后,他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面对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苏轼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惊醒,孤独与寂寞笼罩着他。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孤鸿自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三个月后,苏轼的家人也来到了黄州。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托朋友在黄州城东的一座山坡上批了一块地,种植庄稼。从此,苏轼便以东坡居士自居,随遇而安。

在黄州的第二年,他多次游览赤壁,并创作了一词两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些作品凝聚了他四十多年的积累,展现了他非凡的气度。然而,谁又能想到,此时的他正身处人生的低谷。

公元1083年,因乌台诗案受牵连的好友王巩北归,苏轼在黄州为他设宴接风。宴席上,一位名叫寓娘的女子的话让苏轼深受感动,他为此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不仅安慰了寓娘,也慰藉了后世近千年的人们。身处逆境,苏轼依然能够保持豁达与淡然,这正是他的人生智慧。

在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临江仙》、《浣溪沙》、《定风波》等,使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巅峰。他从此蜕变成为文学巨匠苏东坡,而黄州也因他而增添了千年的文化底蕴。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苏轼得以复职,并迅速升迁。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成为了北宋文坛和政坛的双重领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093年,与苏轼相伴二十五年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因病去世。王闰之虽然没有王弗的才情和王朝云的聪慧,但她贤良淑德,是苏轼艰苦岁月的坚强后盾。苏轼在祭文中深情地缅怀了她。

公元1094年,作为旧党领袖的苏轼再次被新党打压,被贬至惠州。尽管年近花甲,但他依然能够发现惠州的美。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岭南生活的喜爱。

在惠州期间,他积极为百姓谋福祉,传播插秧技术,建造水碓水磨,甚至创造了烤羊脊这道岭南名菜,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放过苏轼。公元1096年7月,他的侍妾王朝云离世。王朝云是世间最懂他的人,她的离世让苏轼深感悲痛。遵照她的遗愿,苏轼将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并筑六如亭以示纪念。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至广东雷州。兄弟二人在贬谪途中相遇,这可能是命运最后的恩赐。他们都知道,衣锦还乡已经遥不可及,只能默默地告别。

在儋州,苏轼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为海南培养了第一位进士。后人常说“东坡不幸海南幸”,这正是对苏轼豁达人生的赞美。    

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同年6月,苏轼跨过琼州海峡,踏上北归之路。他用24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看来,最值得骄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三次被贬的流离岁月。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逝,一代文豪就此陨落。家乡眉山的荔枝树挂满了果实,却再也无法等到那个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