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T-34”:坦克炮塔上快艇!
早在二战前,苏联海军就提出要开发一款适合于大批量建造的武装快艇。红海军提出的要求是:炮艇要配备两座炮塔、重点区域要有轻装甲保护且吃水不得超过0.5米。
然而,设计师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要求几乎无法实现,但仍可以按单炮塔指标来设计一款基本满足上述要求的炮艇,他的这一建议随后被采纳。很快,安装有两座炮塔与一座炮塔的两个方案,分别以BKA-1124和BKA-1125的型号投产。
双炮塔的BKA-1124型满载排水量超过52吨,吃水0.9米,最大航速19.4节。该艇的宽度被限制在4.1米以内,以确保铁路运输的需要。而单炮塔的BKA-1125型满载排水量仅为26.5吨,吃水略超过0.5米。两型炮艇均安装1941年型T-34/76中型坦克炮塔(苏德战争初期由于产能不足,也有异型坦克炮塔混装的情况出现)。
双炮塔的BKA-1124型炮艇总共建造了97艘,主要装备于红海军的亚述分舰队;单炮塔的BKA-1125型炮艇则建造了多达151艘,主要配备于红海军的第聂伯河分舰队。
战争期间,两型炮艇被广泛应用于东线战场的各大渡河作战行动中,除了提供火力支援外,该系列炮艇也可作为小型登陆艇使用。
1942年,苏联决定设计一型可在近海海域使用的炮艇。在设计要求上,该艇既要能在河道中作战,也要能够驶出河口,在河流入海口等近海海域战斗。
相较BKA-1124/1125系列,新艇的吃水要更深,达到了1.28米,该艇的外观也更接近船型。不过,全新的MBK-161炮艇出于简化工艺的需要,其横截面缺少流线性,导致航行阻力较大,因此航速不佳(仅13.8节)。该艇的主要武器,更换为两座同期量产中的1942年型T-34/76中型坦克(六边形)炮塔,该艇总共建造了20艘。
1944年,苏联开发了一型吃水更深(达1.5米)的炮艇,即MBK-186(后改称MKL-186)型。同年中期,随着苏军“大脑袋T-34”(T-34/85)的批量服役,MKL-186的主要武器也同步提升为两座T-34/85中型坦克炮塔。战争期间,MKL-186总共建成8艘,战后另建成30艘,并持续服役到1950年代末。
应该说,坦克炮塔上舰的思路,也属于“陆炮上舰”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既是陆权国家鞭长莫及的无奈表现,又是第三世界国家将武器灵活运用的体现。在战后,被包括朝鲜、罗马尼亚在内的不少中小国家所采用,并逐步发扬光大,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