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转战泰国,机场精致漂亮处处中文,相对于胡志明机场的简朴和紧凑,泰国机场给他乡人的感觉是国际的,而非东南亚的。
东南亚整体人口6.5亿,对于边境以外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东南亚被视为一个整体看待,甚至狭义到新马泰,若要一一列举,常常会漏了文莱和东帝汶。
用世俗的语言来描述,新加坡最富,比北上深还贵(其实文莱也富),大马泰国次之,一线城市比北上广深便宜,和中国二线城市差不多,印尼菲律宾越南则是中国四线城市的水平,至于老挝柬埔寨缅甸则很穷,甚至不如中国六线乡镇,至于孟加拉,则毫无存在感到,很多人错以为是巴基斯坦或斯里兰卡。
提到国际化,中国人觉得只有新加坡代表全球国际化,而大马泰国印尼这些只是代表东南亚区位大国。
骨子里,中国人看不太上新加坡之外的东南亚各国,历史的原因,旅游贬值的原因,地缘冲突的原因,其实对于东南亚人,才不关心你们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中国人和欧美日韩一样,只是旅游和商贸的过客罢了。
但即使新加坡很国际化,但在中国人眼里,也只是中产的选择,真正有钱人还是追欧美老钱,或者只是把新加坡作为去欧美的跳板而已。
虽然新加坡在经济实力和国际区位上都是东南亚的翘楚,不过这个翘楚更多是带动金融交易的火车头,或东南亚资产的整合中心,论国际地位,还是和纽约伦敦上海东京这些差一节,以新加坡为亚太中心和全球业务争议调解中心的并没那么多。直到最近三五年,尤其是今年新加坡对华免签开放后,随着中国海量资本的融入,以新加坡为整合的东南亚市场,又开始新一轮小周期腾飞。
在此之前,东南亚在1980到2000年高速发展,四小龙跃起,这段日子也是日韩经济的黄金期,也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日韩大举投资中国和东南亚,后来2000后中国经济被带起,得益于体制创新和土地政策,行成自身驱动的大飞轮,而东南亚滞胀后陷入低迷,我在2000到2019年下过东南亚三十多次,看到的是繁华后的平淡无奇。
随着中国经济腾飞,虹吸效应,对于欧美客商,有大市场的性价比高处,何必投资小市场呢。毕竟在大象之下,东南亚的亮点就没那么璀璨,萎靡不振也有此影响。
但这三五年,先是2019年马来西亚投资热潮,后2021年越南投资热潮,再是2023年印尼投资热潮,如今2024年新加坡投资热潮。
大家都同意这一轮骨牌的牵头,还是中美关系的波动所致。
中国与美国的博弈中,自然会引发产业外溢,对于带着美国订单不得不转地生产的中企,最优去处就是东南亚,实践也证明,确实成功率最高。
中企也在压力之下,转移到世界各地,实话说成功率都不高。但若拉平来看,东南亚是相对最靠谱的,毕竟文化,习惯,工作态度,甚至语言,多多少少有点接近,尤其是邻国越南,和华人为主的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最早开始吸引中国人过去投资,2010年就到处售卖第二家园项目。虽然在我看来,第二家园项目是个很扯的招商项目罢了,但能中文无畅交流,对于506070这辈积累到财富,准备退休养老的中国人,确实很有吸引力。
在大马从中国这搞到不少钱之后,东南亚各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中国机会的价值,大力在这三五年改善对华政策,高层密集地与中国政府和中企互动,抢夺投资。
中国的政府,尤其是各地区政府,也开始不再内卷,而是积极鼓励走出去,带着辖区中企到东南亚各国开展商贸考察活动。
在这股浪潮中,我也参与其间,跟着大部队一起拜访工业园区,拜访当地政府官员,参加各类展会博览会。
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欧美日韩在东南亚当地策划举办的主题论坛和博览会。
简单一句话,我们关注的还是中低端制造业,卷价格,卷性价比,而人家聚焦在高端整体解决方案,卷价值观,卷国际交付能力。于是,同样在东南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竞争态势,互相已然没有交集。
至于街头调研,我能感觉到日韩欧美比较扎根久,已经和本土深入融合,同一个品牌,既不是在来源地本国的感觉,也不全是本土的氛围,而是一种和谐融合,如同吴哥窟的石像与植物根系那般,而中国过来的品牌,很多连本土VR都没有重新策划,只能靠运气而尝试性融合。
比如一些中国品牌,在越南,和在泰国,呈现得完全一样,只是中国全套VR翻译了一下,当地人看不出特色,甚至很难记住名字(中文和英文,对当地人都是陌生的),难道是为了凸显中国属性,以为本地人崇尚外国品牌?但中国这个品牌也不够国际吸引力额😓。
很多中国消费品,甚至没有和当地年轻人深入互动过,只是纯凭感觉在推进出海策略。
中国产品超强性价比,既是优势,其实也是糟糕的地方,全世界人民对我们已经有刻板印象,为了升级,有些中国公司只能去欧美日韩买壳来套。
在过度追求性价比的过程中很容易丢掉产业特色,比如这种编织包,本来也是广西特色,但现在在国际舞台上,编织品,大家记住的是越南,下面这个越南包超大,才30人民币,质量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