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形气、痛肿、风热燥寒湿

原文: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倪师注释:

寒盛则外形损伤,热盛则精气散而易伤。一旦气受损,通行无力,则生病痛;形受损,则浊物堆积而生肿病。因此,如病人先产生痛,后生肿胀者,为气伤而使形伤。如先生肿而后生痛者,乃属形受伤再影响到气之行。

自然界之五气为风、热、燥、寒、湿,亦复如此。风强大则万物动,热太过则生肿胀膨满,过于燥则必干,寒冷太过则必浮于表面如冰雪,湿太盛则必流动而泄走。

课堂笔记:

1.“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所谓重,就是热很严重到极限时,人反而会产寒症。它会回头的,不会无限量一直到底。就像一个人寒症,寒到极限时不会满身结冰,而是会产生热症,重热则寒。

人是一个圆形

2.“寒伤形”太冷了会伤到形。这个形有两种,一种是极瘦的人,一种是极胖的人。胖子绝大多数都是热症,但是也有寒症,因为太胖了嘛。

3.“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气受到伤时,就会产生痛症。所以如果有痛,就是气通不过去了。形受到伤时,病人就会肿起来。比如运动时脚踝扭伤了,很痛,就是气伤;肿起来,就是形伤;又肿又痛,就是形气都伤。

*阳化气,阴成形。寒则阴盛,故伤形;热则阳盛,故伤气。气无形故痛,阴有形故肿也。

4.“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所以如果是先痛后肿者,就是气先伤到形;如果先肿而后痛者,是形伤到气。

*夫形归气而气生形,阴阳形气之相合也。故气伤则转及于形,形伤则病及于气矣。

5.“风胜则动”,风太过的时候,就会产生动症。“热胜则肿”,人会肿起来都是热太盛。

6.“寒胜则浮”,浮就是颜色很清、淡,这是寒之色。

7.“湿胜则濡泻”,湿太盛的话,大便就会有洞泻的现象。

*风性动摇,故风胜则动。热气伤阴,故热胜则肿。燥伤津液,故燥胜则干。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湿淫所胜,则脾土受伤而为濡泻之病矣。风热,天之阳气也。寒燥湿,天之阴气也。乃四时五行之阴阳偏胜而为病也。

五-2-1、脐之小天地

人可以无限放大,也可以缩到很小,跟天地、六合脱离不了关系。

肚脐(神阙)在中央,如果肚脐左边有动悸,病在肝;右边动悸,病在肺脏;下方动悸,病在心脏;上方动悸,病在肾脏。

例如有病人脐下动悸——脐下,就是病在心脏,已经讲完了。

只要一看到动症,不管被定的形(病名)是什么——可能是帕金森,就知道是有风。例如眼睛在飘动,而眼睛是肝,这就是肝风内动。

当你晓得病因时,处方就出来了。因为我们有去风的药,有入肝经的药。同理,热胜是肿,燥盛是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那我们有润燥、去热、去寒、去湿的药来治疗。这些都是药物的取舍原则。

五-3、五臓化五气、情志

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sūn)泄。夏伤于暑,秋必痎(jiē)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倪师注释:

天地间有春夏秋冬、阴阳五行之消长,以生、长、收、藏四大原则循环不已,所以会有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气,其产生情志上的喜、怒、悲、忧、恐。所以人之喜怒太过,必伤人之元气动能,犹天地之寒暑太过而伤万物之外形。人常暴怒则伤阴之津液,过度喜则伤阳气之动能。

气一旦离经叛道必向上行,血脉过满则体形必伤,因必有不洁之物屯积脉内而致。所以人如喜怒不知节制,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过,生命力必不强固。阴太盛则阳伤,阳太过则伤阴。

所以说冬季之收藏不泄,如汗出于冬必受寒伤,到了春天来时,人就发生津液不足、为阴寒所困之热性病。春季不知生养之道,过于当风而伤,夏季来临则产生下痢、消化不好的病症。夏日过度暴露于暑气之中,肺津液不生长,秋季来时必生往来寒热如疟疾等症。秋日不知收养之道以备冬日之需,过度处于湿地,则冬季必生咳嗽不止。

课堂笔记:

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天有四季春夏秋冬,还有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来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寒暑燥湿风”,寒就是冬天,暑就是夏天,燥是秋天,湿是长夏(季节交换时节),风就是春天,五个相对应。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故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在地为火,在天为暑;在地为金,在天为燥;在地位土,在天为湿;在地为木,在天为风。

3.“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化五气,肝、心、脾、肺、肾所对应的情志为怒、喜、思、忧、恐。上古的真人、圣人、闲人可以把他的情志丢掉,我们普通人则都会有这五种情志。当你产生这些情志现象时,千万不要太过。过才会伤,不过就好。

4.“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当你情志太过的时候,就会伤到一些地方。有的是伤了气,有的是伤了形,有的是伤到阴,有的是伤到阳。

*喜怒由内发,故伤阴阳之气。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于肌络脏腑,故寒暑伤形。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喜属阳而怒属阴也。是以卒暴而怒,则有伤于阴矣;卒暴之喜,则有伤于阳矣。

5.“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个厥气就是浊气。阴浊之气应该待在横隔以下,不可以往上走的。当你情志太过时就会影响到浊气,让它往上走。

*阴阳之气,厥逆上行,则五藏(臓)之气满于脉,而离脱于真藏(臓)之形矣。此言寒暑伤在外形身之阴阳,喜怒伤于内藏(臓)气之阴阳也。

6.“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一个人如果情志不稳定,常常喜怒变化很大,然后又不知避寒,也不知道避暑,就不会那么长命。

*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若喜怒不恒,寒暑过度,则表里阴阳俱损,生何可以固久乎!

7.“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如果冬天没有伤于寒,春天是没有温病的。

8.“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天会有飧泄的现象,是因为春天伤于风;而夏天伤于暑、伤于热的话,秋必咳虐,因为暑热会造成肺部津液的丧失;秋天应该是比较干燥的,如果伤于湿例如久坐湿地,冬天就会咳嗽。所以一个人春天有问题,是因为冬天,夏天有问题,是因为春天,秋天有问题,是因为夏天,冬天有问题,是因为秋天……病是有因、有源头的。

*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春必温,秋伤湿而冬咳嗽,乃重阴而变阳病也。春夏,时之阳也。风暑,气之阳也。春伤风而夏伤暑,谓之重阳。春伤风而飧泄,夏伤暑而秋病为痎疟,乃重阳而变阴病也。夫寒邪伏藏,春时阳气外出,化寒而为温热也;暑期伏藏,秋时阴气外出,化热而为阴疟也。
此天之阴阳,又由吾身之阴阳而变化也。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变为飧泄之阴病矣。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变为咳嗽之阳证矣。此四时之阴阳,又由吾身之阴阳而升降也。

五-4、人体之纪

原文: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倪师注释:

黄帝问说,我听闻上古之圣人,其论人体之道理,明列出脏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经络走向,使其与天地合为一体,五脏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气所至之处必列有名称。所有全身大小之关节起伏必有一定。各司其职而不相违逆,有条有理。如同四季阴阳消长,都有纪律,人体之内外相应其关系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吗?

课堂笔记:

1.“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人体的每一个地方它都有名称,都分表里,“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2.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中医的八纲辩证法,就是从《黄帝内经》来的。

*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各从其经,正而相通也。

五-5、肝之纪

原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倪师注释:

岐伯回答道,春天时,风自东方来,此风能润养草木使之发芽成长,其味为酸,如同人体内之肝脏代谢出的废物味为酸一样;肝脏管筋,筋方化为心脏,其开窍于眼目,是目能视之源;其在天上为无穷无尽之界,在人为智慧之源,在地为生化万物之工厂,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无穷无尽。

肝之性在天上如风一样,在地上如树木一样,在身体中则为筋之连贯全身,在内脏即是肝,其外色为青,五音律中为角音发声为嘘声;人手之能握为肝主,开窍在眼,代谢出之味为酸味,情志上是怒代表肝。故过怒必伤肝,唯悲能平怒。风太过必伤筋,如人体一样受风太过必伤筋,唯燥能胜风、止风。过酸之味伤筋,唯辛辣之味能制酸。

课堂笔记:

1.“在地为化”,这个化在这里是解毒、制化的意思。

2.“在色为苍”,苍色就是青色,真正的正青色,就是青中带一点点黄。

3.“在变动为握”,比如现在有个肝病患者,你叫他握握你的手,他握不起来,没有力气,因为肝主筋、主握。所以一个人能够握,代表肝脏还好。

4.*“肝生筋,筋生心”,肝之精气生筋,筋之精气生心,内之五脏合五行之气,而自相资生也。
5.*“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玄,幽远也。神者,阴阳不测之谓。道者,阴阳五行不易之理也。道生智,智者五脏之神志魂魄,因思虑而处物,是以人以五脏生五神化五志也。
6.*“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此阴阳不测之变化,是以在天则为风、为热、为湿、为燥、为寒,在地则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在体则为筋、为脉、为肉、为皮毛、为骨,在臓则为肝、为心、为脾、为肺、为肾;在声则为呼、为歌、为哭、为呻;在变动则为握、为忧、为哕、为咳、为栗;在窍则为目、为舌、为口、为鼻、为耳;在色则为苍黄赤白黑;在味则为酸苦甘辛咸;在音则为宫商角徵羽;在志则为喜怒忧思恐。此皆阴阳应象之神化也。

五-6、心之纪

原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zhǐ),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倪师注释:

夏日来临,热自南方来,热产生火,万物过火之后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来的,心脏主血之动能,血液循环流畅则生出脾,人的舌为心脏之表征。自然界中为热象主心,在地下即为地火,在人体中即为血脉,在内脏则属心脏,其色正赤红,五音律中发徵音,即呵声,表现人体上为笑声,精神上为忧虑,开窍在舌,味道极苦,情志上为喜悦。过喜则伤及心脏,唯恐惧能压制过喜。过热气伤,唯寒能制热。过苦易伤气,唯咸味能制苦。

课堂笔记:

1.*“火生苦”,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
2.*“心生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气也。
3.*“心主舌”,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
4.*“在变动为忧”,心独无俞,故变动在志,心气并于肺则忧。

五-7、脾之纪

原文: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yuě),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倪师注释:

四季交替时产生的空档,吾人名之中央地带,其为湿之起源,湿能润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长脾脏;脾强肉生,肉壮后则肺脏乃能收藏脾之津液。脾主口中之湿,在自然界中为湿气,在地与土合为湿土,在人体中为肉,在内脏中为脾,其色黄,其在五音律中为宫音,发为呼,人能歌主脾。有变化则生哕逆之症,开窍在人口,味道极甘甜,情志表现为思念。人一旦思念太过必伤脾脏,唯怒能压制思太过。湿太过则肌肉受损,唯风能使湿散。食过甜亦伤肌肉,唯酸味能抑制甘甜之味。

课堂笔记:

1.*“中央生湿”,中央主土而灌溉四傍,故生湿。
2.*“土生甘”,土主稼穑(sè),稼穑作甘。
3.*“脾主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谷味,故脾主口。
4.*“在变动为哕”,气逆于肺胃之间则为哕。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气变动则为哕。

5.“哕”就是打嗝、嗝气。为什么会产生哕?因为这个人的胃和脾里面本来就有陈寒。所谓陈寒,就是长久积年的寒。当陈寒加上新的食物,脾胃没有办法消化,就会打嗝。治疗方法是去新食,同时去胃寒。

6.去新食时要很注意,不能用很强的药把它去掉,因为这时病人已经很危险了。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后天之本的脾胃之气丧失了的时候,就会产生哕症。

五-8、肺之纪

原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倪师注释:

秋天为燥季来自西方,因燥而终得生金气之肃杀,强硬之金属必来自极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虽不同,功能却同,皮毛生而肾脏亦出焉。肺管鼻,在自然界中为燥气,在地内为金属,在体外为皮毛,在内臓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为商音,即呬声;人之哭为肺主,生变之时必生咳嗽;开窍在鼻,味为辛辣;情志上为忧郁,过忧之人肺伤,唯喜能胜忧。过热则伤及皮毛,唯寒能制热。过辛味亦伤皮毛,唯苦味能制辛味。

课堂笔记:

1.*“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因气而生形,因形而成味,因味而生臓,因臓(藏)而生形。
2.*“肺主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故肺主开窍在鼻。
3.*“在声为哭”,肺志在悲,故发声为哭。
4.*“热伤皮毛,寒胜热”,秋令燥热,反伤皮毛。严肃之令复(冬),则炎烁之气消。

五-9、肾之纪

原文: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倪师注释:

冬季时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气带来水,水中含咸,此咸乃生出肾脏,肾脏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脏,肾管耳窍。在自然界中为寒,在地下为水,在体内为骨骼,内脏即为肾。其色为黑,五音律中为羽音,即吹声,发出口中为呻吟,有变化时为战栗,开窍在耳,味道为咸味,情志上为恐惧,过度恐惧必伤及肾脏,唯思念可战胜恐惧。寒过盛则血必伤,唯燥能胜寒。过食咸味亦伤血,唯甘能制咸。

课堂笔记:

1.五味互相制衡的状态之下,比如吃太多酸会伤到肝,加一点辣(辛)的进去,用金来制木,就不会伤肝了,这就是酸辣汤。

2.“寒伤血”,如果有个人贫血——属于寒症,寒症再开寒凉药的话,治不好贫血。要把寒去掉,血才有机会恢复。

*寒甚则血凝泣,故伤血。王子方问曰:风伤筋,湿伤肉,以本气而伤本体也。在心则曰热伤气,在肾则曰寒伤血者,何也?曰:气为阳,血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心主火而为热,肾主水而为寒,是以热伤气而寒伤血者,同气相感也。
3.*“肾主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故肾气所主在耳。
4.*“在变动为栗”,栗,战栗貌。寒水之气变也。
5.*“恐伤肾”,《灵枢经》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
6.*“咸伤血”,咸走血,故食咸则伤血矣。

五-10、阴阳之纪

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倪师注释:

所以说天地之道,即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所谓“阴阳”者,如男女之不同性也。左右之分乃阴阳流通之道路也。所谓“水火”者,意指阴阳外显之表象也。因此阴阳消长之定律,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

故有言,阴能停留体内生长循环,乃因外有阳之固守也,而阳能随心所欲的在外固守,也因为有阴之在内控制,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

课堂笔记:

1.“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天和地的中间。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里面,是因为有阳固在外面,阴才不会丧失掉;那阳能够那么听话地固守在外面,是因为里面有阴在指导它,这两个是互相制衡的。

*阴静于内,阳动于外,阴阳动静,而万物化生。上文论天地阴阳之气运用于上下两傍,此复言阴阳之气又有外内之所主也。在天地则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则阳为阴之卫也。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姚春鹏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