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最具个性的2位书法家,必然是米芾和黄庭坚,其中米芾行书的独特点,大多数人可以看出,其字八面出锋、飞动迅疾,极具骏健豪爽之象,符合现代人审美,当今临摹其字的学者偏多。
可是黄庭坚的“个性化”,却极少有人理解,甚至独创的“震颤”笔法,时常被骂庸俗,败坏传统审美,这种理念自然是错的,黄庭坚创新不限于表象,而是强调“意在笔先”。
他师法《瘗鹤铭》,加入夸张手法,书写时欲左先右,欲扬先抑,用笔一波三折,唯显迟涩,势态干脆利落,每一笔每一划活力无限,饱含节奏感和灵动性。
让字体的动感更强,艺术效果鲜明,有别于魏晋的含蓄意味,同时黄庭坚与米芾一样,放弃晋唐的紧结势态,极尽开张之态,甚至比“米字”更加舒放。
特别是大字行书,犹如长枪大戟,每个字大开大合,气势磅礴,欣赏黄庭坚酒后写的10米“巨字”——《青衣江题名卷》,此作是传世墨迹中,单字最大的一幅,每一笔震人心魄,写于元符三年(1100年),全卷残余50多字。
内容曰:“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牛口庄,养正置酒弄芳阁,荷衣未尽,莲实可登,投壶奕棋,烧烛夜归”。
彼时黄庭坚被贬戎州,为了疏解心中烦闷,与朋友泛舟青衣江,痛饮美酒“姚子雪麴”,喝醉后大笔一挥,写出这幅10米“巨字”,单字约为18厘米。
多用藏锋逆入,行笔保持中锋,遇到转折处和连接点,则换为侧锋和尖峰等,形态灵巧多变的同时,还不乏钢筋铁骨之力,墨色深入纸面,质感沉厚。
章法层面,即便全篇写成一行,依然不乏韵律感,在中线统一的情况下,字体不断起伏倾斜,之后依据开合和笔画造势,巧妙调回平衡,更显艺术趣味性。
虽然其字潇洒飞动,笔笔开放,但是丝毫不显“违和”,轻重粗细、浓淡虚实等,分配十分恰当,正如冯时行所言:“黄太史用笔调和,收藏遒劲之气于笔墨中,无一点暴露”。
康有为也夸赞其字:“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人门自媚”,真迹藏于国家博物馆,被禁止展出,时常临摹此作,可以感受宋人意趣,开阔眼界和思想,同时掌握大字行书的意态和技法,日后创作更加灵活。
而今,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