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了县城,天阴着脸。无处可走,无朋可访,总想着这大把的时光该如何消磨,便打电话问摩友岁月长河(屈长海)。他曾经单骑走过丹凤的好多地方。

他说一个,我说去过了。说一个,很熟悉。最后他说,麻山可以去转。路况不错,风景可以,那里有瀑布,牛王庙等值得一游。

哦,麻山!

我一下子想起了周啊哥哥(周文治)朋友圈拍的麻山瀑布,蜿蜒,激荡,很有震撼力。突然又想起这里是另外一位歌友百合花(贺亚珍)的故乡,打电话,准备与之同行,却被告知占线。索性,一个人,一辆125摩托前行了。

麻山在丹凤县城的西北方向。顺着凤冠新城一直朝北,经过赵沟,不多时,就到了窑沟村。

一座大桥拦在路边。这座石头砌就的桥,跨度大,高度高,约莫10米的高度,当地人叫高桥。从下朝上看,就像是一个双孔望远镜,横跨在河面。有些石头已经发黑了,很有沧桑感。沿途随处可见一些独特的红褐相间的石头,或成尖嘴状,或者是石碑一样地卧着,竖立着。无人雕琢,却又成为群山的点缀。

作为户外爱好者,我是要到人迹稀少的地方去一探究竟的。果然,就在我沿着一个翘嘴的地方纵深处,看到碗口粗细的一股水流,在沟壑处奔走了。想起许多的画家总喜欢在密林深处画一缕瀑布,是有点原因的。没有水的流动,一切风景可能就失去了活力。

                                 (二)

沿途有几块牛身子大的石头探出头来,一直到路边,就似一个避雨的帽檐,惹得我停车,拍照后,才慨叹一番而去。

这时候,河流如一个设计师,将山峦分成了两个风格的画页。一边壁立千仞,一边胸怀坦荡。陡峭处,石头裸露,面目峥嵘,只留下几把抵抗风雪的树。而蠢笨如牛的大石头,窝在河心,或是岸边,试图阻挡着流水的前行。如此这般,却加强了水流的节奏感,富有诗的韵味了。

这时候有了雾气。

雾气就像一团轻纱,满满当当地填满了整个画面,让人分辨不清道路,也失去了方向感。脑子里突然蹦出了那句话:“雾失楼台,烟迷津渡。”古代文人用了一个“失”,一个“迷”字,有的人用了“锁”字,来形容雾气下各种事物的形态。我在车上却想着,能不能用“雾蒙蒙,就像你轻纱的笑容”这样的话来叙述呢?这样推敲着,就到了人家处。

这里的房屋多是三三两两,不规则的搭建着。有些平房的结构不错,门前宽阔,土地平整。有些房屋,开始了倾斜。门前的狗子,见了生人叫几声,并不恋战,顺着石板铺就的小路跑远了。

                                            (三)

有很长一部分路,都是大拐弯。可以看到汽车刹车的痕迹。摩托车在反反复复地冲刺中,终于看到了瀑布。这也意味着我到了悬崖上的村庄——麻山村。

一股水,就在光滑的石壁上跌宕起伏了。如一个舞女一般,时而扭转着绸带一样的身躯,时而又头上脚下俯冲,婀娜的身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终于,她跌成了碎末——所有的期待,梦想都像花一样散开了。

如今是枯水期,自然听不到瀑布的虎啸龙吟。但是,她的风姿依然还在,这是让我在一块卧马石上呆立了数十分钟的原因之一。

慢慢地,一首“咏麻山瀑布”的小诗就在脑海里形成了:

悬崖孤立命若弦,常把清逸舞云端。

但使山城有识者,碎骨销魂亦心甘。

转过山头,就是牛王庙。

庙不大,不超过10平方,但是很有古朴的味道。里面没有供奉啥神像,问一个扫路人,说是地方太穷。问为啥这里叫麻山,是不是这里的石头是五麻六道的颜色,因为山石而出名。他回答道:以前北边有个麻爷庙。现在倒塌了。

我不免发了一会儿愣,他是不是这里最早的居民首领,而麻山是地因人名?一切谜团,还需时间和精力去解答。

牛王庙背后的巨石很有看头。一块石头如大磨盘,抵着一个三米多高的大石柱子。一圆一直,相互共生。这可能也是牛王庙建在这里的原因吧。

                      (四)

继续向上。

一直到了水泥路尽头。附近有两间房子,仍旧是铁将军把门。

房子周围有三棵大一点的树,很有标志性,就像有些地方叫“三间房”。问一个上山的人,说从这里的小路一边翻到了鱼岭水库,一边能到峦庄。这个山顶也是三交界的地方。以前沟垴的人到县城购置油盐,都一路翻山越岭,一来回天就黑了。

又问,能更近一点看瀑布吗?

回答说,能去。他曾经在瀑布的潭底逮过一个老鳖。并且告诉了我前行的路线。什么拐一个弯,又拐一个弯的。其实,都是没有准点。因为上来的路上,拐弯太多,没有任何的参考对象。

                           (五)

原路返回的过程中,在一个平缓处,看到侧边有小路的痕迹。下车,便拐了进去,开始了我的探险之旅。

沿着松软的泥沙,光滑的石头行进三五十步后,一个水潭挡住了去路。水分两股,在阴暗的地方,竟然能看到好多游来游去的小鱼。看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我决定学“钻山豹”穿林而行。谁知,这里藤蔓相绕,荆棘横生,真是走一步,就要扯去头上,衣服上的小刺。又走七八米后,就看到几个大石头夹在山谷中,似醉非醉,形成了一个斜斜的“川”字。水鬼头鬼脑地,从石头缝隙处流出来了。

因为巨石挡道,我又得费些力气登山。看到侧边有一条飘荡着的树藤,便如猿猴一般,扯住,借力顺着光滑的石皮上爬去。这时候,又有跌宕下来的流水了。

环顾四周,突然,发现了一个绝密的路径。

这是一个如老虎嘴一样的地方。尽头的三边是石头,中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夹角,这个夹角大小有牛头锅大小,是很好的通道。幸亏我身材较瘦,所以,踩着侧边的石头,慢慢旋转着身子上攀,竟然绕了出去,见到了阳光。

从这里上去后,便有进入了另一层境界:两边的石头,更加大,光滑了,有时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有时候又像一位修身养性的老人,枯坐在深谷之中。这真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洗把脸,继续前行。重重叠叠的石头,潺潺缓缓的溪流,高高悬挂的藤蔓,仿佛进到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这时候,有一条如鱼脊梁一样的石头,中间裂了一条缝隙,那些水流就顺着落下去。我也跟着,猫腰前进。终于看到一个水潭。

一根三叉的树枝搭在顶端石头处,形成了一个简易的路桥。我认为这是人为而非洪水捎带所致。不免想到,原来此处探险的人并非我一人,兴致不免有点减缓。

大约行走了一个小时后,便到了更大的石头堆,更加宽阔的石坡旁。也看到了朗然的,如月亮牙一样的天空。我知道,这就是瀑布的底端了。潭底不是很大,乱石交错,一股碗口粗的流水下泻着,流黑了一些石头。

因为不想脱鞋子,所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不能走得更近距离观看,体验“湿身”的滋味。也无论如何,不能再攀爬了。

                         (六)

在折返的途中,又看到了一些大石头,如一个桌椅一样,撑在小石头的两边,中间空着,适合避雨歇息。而我,猫着腰,从下面经过了。

没有走来时的路,所以,又是草箭,树剑的前挡后扫。有些地方,因为贪图近道,直接从树上溜了下来,省却了许多的路程。

像狐狸一样游走着,一会儿看到了小路,一会儿,路又到了河里。我怀疑这是种地的人走过的路。

直到出口的那一刻,我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用这清凉的河水洗了手脸,像一尊佛像,在一块石头上闭了大半天的眼睛。太累了。

作者简介: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关注一下,分享有福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丹凤晒晒‖走笔商山

丹凤晒晒‖山阳珍珠洞游记

丹凤晒晒‖行迹核桃坪

丹凤晒晒‖阎王砭行迹

丹凤晒晒‖行迹月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