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特指一种手工纳成的鞋底,因其层多而结实耐磨,故有此名。
这种鞋底做成的鞋子均为黑色布面,因而一旦见到“千层底”字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双白底黑帮的鞋子,其黑白分明的样子,酷似中国农民的眼眸,绝对的纯粹与质朴。
想做千层底,先要打袼褙。“袼褙”属北方农村的一个特有名词,是一种用多层碎布粘裱而成之物,为布鞋纳底作帮所必需。制作袼褙的过程,就叫“打袼褙”。
打格褙多在春夏秋三季,。找一个阳光明媚、日照充足的好天气,卸下门板平放在两条板凳上,先在门板上刷一层熬制的稀糨糊,然后开始铺破旧麻布。一般第一层要用一块比较结实的布,来做袼褙的底子,来保证袼褙的质量。铺好一层布,就要刷上一层稀糨糊;再铺上去的第二层、第三层麻布,为了省布,中间还要加上几层麻,所以也叫麻袼褙。
打袼褙时,母亲们很用心,不时比划着,端详着,很像一位艺术大师,总是尽可能让费旧布料的缝对得严整,总是尽可能让每一块废旧布料放在该放的位置,总想不浪费哪怕巴掌大小的布料。此时,那些破铺缠却在母亲们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成为那时候的做鞋材料。然后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大毒的太阳,一个晌午麻袼褙就晒干了。
干透的袼褙,就看不出是新旧碎布头儿的拼就物,而俨然成了一块厚实而挺括的整布。此时就可以寻出鞋样来,或是鞋底的,或是鞋帮的,铺到袼褙上,照样裁下来。聪明点的主妇,会把鞋底前后颠倒着裁,力求将一张袼褙最大程度的物尽其用。一只千层底,得用四层或者五层袼褙。每一层都要用白色斜纹布包其口沿,而后齐整整地叠粘到一起。
纳鞋底是北方地区最为常见的一道民间风景。晚霞里的老榆树下,鸡鸭围绕的家门口的小板凳上, 昏黄的煤油灯笼着的火炕一角:总会有纳鞋底的村妇身影,让人断定我们的生活还一切如常。
我们常说勤劳俭朴的中国人,现代年轻人根本就不理解,祖辈们是怎样的勤劳俭朴?
只有亲自做过千层底才能明白,从前的农村为什么根本不需要垃圾分类,因为任何一种资源都会被反复利用很多遍,物尽其用,直到最后化为炭灰和粪土还能为庄稼做一回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