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却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回忆,豆腐,便是那其中之一。它那朴实无华的身影,贯穿于我生命的各个阶段,成为了我心中那份最柔软、最温暖的牵挂。
挑选好黄豆后,父亲用老秤提起盛着黄豆的竹篮,称好做一包豆腐需要的重量。秤尾翘得高高的,父亲的影子在墙上显得非常高大,那样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不善言辞的父母,那杆小小的秤也是他们做人的一个标杆。
谚语说,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旧时是指这三种是最苦的活儿,干活期间不能有片刻停歇。
少不更事的年纪,不知人间疾苦为何物,更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常常在早晨起床上学的时候,热气腾腾的豆腐已经做好,院子里已经站了几个来端豆腐的邻居。
我曾经好奇地看过父母做豆腐的过程。母亲主要负责烧火和帮忙压豆腐。制作豆腐的过程需要专注和用心。煮浆的时候,她守在灶台前,眼睛一刻也不离开锅里翻滚的豆浆,生怕煮过头或者煮不熟。点卤的那一刻,更是如同一场神奇的魔法表演。父亲用大水瓢轻轻地将卤水倒入豆浆中,同时用勺子缓缓搅拌,豆浆就像是听懂了指令一般,逐渐凝固,变成了一朵朵洁白如雪的豆花。我站在一旁,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和惊喜,仿佛在见证着一个奇迹的诞生。
将豆花舀入铺有细纱布的方形模具中,把纱布包好,用重物压制。压制时间和力度根据想要的豆腐的结实程度决定,压制出豆花中的浆水即可得到洁白的豆腐。
做好的豆腐,无论是煎、炒、炖、炸,都有着独特的美味。
刚出锅的煎豆腐,外皮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嘎吱”作响,那酥脆的口感如同在口中奏响了一曲欢快的乐章,而内里却是嫩滑无比,豆香四溢,仿佛是被封印在金色铠甲下的柔软精灵,轻轻一抿,便在舌尖上化开,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炒豆腐则是另一种风味,它与各种食材相互交融,吸收了它们的鲜香,却又不失自身的本真。入口时,那细腻的口感如同丝绸般顺滑,带着淡淡的豆香,让人回味无穷。
炖豆腐更是将其鲜嫩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在小火慢炖的过程中,豆腐充分吸收了汤汁的精华,变得浓郁香醇。当你用勺子轻轻舀起一块,它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它的鲜嫩多汁。放入口中,那柔软的触感如同云朵般轻盈,瞬间在口中散开,带来一种温暖而又满足的感觉。
而炸豆腐则有着别样的魅力。经过热油的洗礼,它的外皮变得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发出“咔嚓”的声音,像是打破了一层薄脆的外壳,释放出里面的热气和豆香。内部的豆腐依然保持着嫩滑的口感,这种外酥里嫩的奇妙组合,让人欲罢不能。
但我最爱的,还是母亲做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汤。洁白的豆腐在清澈的汤水中翻滚,上面点缀着嫩绿的葱花和金黄的香油,香气扑鼻。每当我喝着那鲜美的豆腐汤,感受着它从喉咙滑入胃里的温暖,心中便充满了幸福和满足。那不仅仅是一碗汤,更是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与关怀。
即使有时候只是用香椿拌豆腐,用小葱拌豆腐,包水饺,蒸豆腐卷,简单的食材,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也总是令人念念不忘。
关于豆腐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淮南王刘安的人,他热衷于炼丹术,希望能够找到长生不老之药。在他的炼丹过程中,无意间将黄豆磨成的豆浆与石膏混合,结果发现豆浆竟然凝固成了一种洁白如玉、鲜嫩可口的东西,这便是最初的豆腐。虽然刘安的炼丹目的没有达成,但他却为世人带来了这样一份美味的馈赠。这个传说为豆腐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又传奇的色彩,也让人们对这平凡的食物多了一份敬意和喜爱。
岁月流逝,年龄渐长,我在远离了家乡的地方安居乐业。品尝过多种多样的美食,但心中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豆腐。每当我在超市里看到那一块块摆放整齐的豆腐,总会想起父母亲做豆腐的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弥漫着豆香的家的味道,。家乡的豆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眷恋。
豆腐,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它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如同岁月的诗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无论我长到多少岁,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豆腐情都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行的力量和勇气,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舌尖上的豆腐,是永远的心尖上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