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他的书法以个性鲜明、笔法丰富著称,融合晋唐诸家用笔精髓,因此有“集古字”之称。30岁以后,在苏轼的启发下,米芾开始专精于魏晋,尤其是学王羲之的法帖。明代文徵明、清代王澍面对米芾行书《方圆庵记》《苕溪诗》等,认为他主要取法《圣教序》,几乎字字不离。
但是,实际上米芾可能另有所学。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就认为,《圣教序》是北宋院体书法家必临法帖,用来打基础可以,但它是集字而成,相当于“整容”后的羲之书,单靠临摹此帖就想达到“大师水准”,是不可能的。
根据米芾生平记载与自述,沙孟海认为,他的行书笔法全来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启功的赞同,他认为这部作品既是行书入碑的第一帖,也是唐代最精彩的碑刻:“天真烂漫,寓古淡于遒媚,足以上逼山阴,下启米老”。
米芾曾说:“(《温泉铭》)笔有奇功,高古粹美,杂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而其雄迈超逸之气,则冠诸书者。”李世民一生专研王羲之,搜集天下王帖置于内府,朝夕临摹,尤其是对《兰亭序》的领会,可谓空前绝后。
学界认为,相比于《圣教序》《兴福寺碑》等,李世民的行书更接近真实的魏晋用笔,既得其形,更得其神,通过它来上追魏晋,是一条“捷径”。《温泉铭》写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唐太宗去世前一年的作品,此时他已达“人书俱老”境界,用笔出神入化。
《温泉铭》原作早佚,所幸有拓本传世。而在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温泉铭》的“初拓本”,经鉴定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唐初时间相吻合,它也被称为“敦煌石室本”。这部拓本纵30厘米、横181厘米,极为古雅大气。
可惜的是,此作被法国人伯希和以极低价格买走,至今存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此作现存48行、354个字,字径大小约4厘米。唐太宗以王羲之笔法为根基,但在整体风格上变妍美为雄健,变秀逸为阳刚。
《温泉铭》凌空取势,顺锋入纸,落笔后衄挫、调锋,笔画雍容丰满,跌宕婀娜,提按分明,骨肉兼备。转折处圆婉灵活,富有张力。字势奇拗险绝,以纵取势,字迹大小不一,左右高低错落,上下收放自如。章法千变万化,疏密、开合瞬息万变。字字精绝,笔笔细腻,神完气足,动静结合,比《圣教序》更自然精彩!
俞复点评《温泉铭》:“伯施、信本、登善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将它临摹通透,魏晋唐人笔法也就掌握了。
而今,我们将《温泉铭》(敦煌本)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独家推出一款经折装,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