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就在腾讯发布财报后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5日,不知道是不是两家约定好了,阿里和京东同时发布了各自最新的财报。
“马云回国了”“阿里少壮派接棒”“刘强东视频讲话”“京东采销加工资”频上热搜,两家老牌电商公司这两年面临着拼多多、抖音的围剿,他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很焦虑,需求变化。
创始人的频繁露面讲话,内部重大战略变革,组织人员的调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公司走出泥潭,重新回归高质量增长,恢复应有的地位。
01
先看下阿里,由蔡崇信、吴泳铭两位创始合伙人接棒管理的阿里集团,2025财年第一财季(2024年第二季度)实现收入2432.36 亿元,同比增长4%;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净利润为406.9亿元,同比下降9.4%。
具体来看,阿里集团共有6大版块业务,涵盖淘天集团、云智能、国际数字商业、菜鸟、本地生活、大文娱。
本季度,淘天营收1133.73亿元,同比下降1%;云智能营收265.49亿元,同比增长6%;国际数字商业营收292.93亿元,同比增长32%;菜鸟集团营收268.11亿,同比增长16%;本地生活营收162.29亿,同比增长12%;大文娱营收55.81亿,同比增长4%。
阿里2024年第二季度其他收入为470亿元,较上年同期458亿元增长3%;这部分业务主要是来自于高鑫零售、盒马、阿里健康、灵犀互娱、银泰、智能信息、飞猪、钉钉和其他业务。
除了淘天集团业务板块下滑外,其他的业务板块均呈现上涨的趋势。
员工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阿里的员工总数为198,162人,截至2024年3月31日为204,891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为219,260人。这意味着本季度阿里员工数再减少6729人,而整个2024年上半年,阿里减少员工已超2万人。
这一点感触很大,因为博主所在的公司经常收到阿里员工的简历,有主动离开的,也有被动毕业的。尤其这两年,中国互联网电商公司“飘着”大量的阿里员工。
淘天集团一直是阿里最核心的电商业务,延续了上一季度的相对稳健趋势,但是增长显得有些乏力,营收下滑了1个点。
但是在电商较为关注的购买人数、购买频次、订单量上均实现了增长。尤其在88VIP付费会员上实现了同比双位数的增长,超过了4200万,这将是淘天集团最核心的资产。
阿里2024年第二季度销售和市场费用为326.96亿元(约4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70.47亿元增长了20.89%。
2024年二季度,京东集团收入达到2914亿元,同比增加1.2%;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京东集团净利润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69%,净利润率首次达到5%,超出市场预期。
总结一下:营收略微增长,但利润大幅增长,表现尤为突出。
具体来看下各板块业务情况,这一季度,京东零售收入为2570.7亿元,同比增长1.5%;京东物流收入为442.07亿元,同比增长7.7%;新业务收入为46.36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71.27亿元有所减少。
除了占比较小的新业务下滑外,另外两个板块业务均实现小幅增长。
去年3月刘强东提出低价策略后,外界不免担心,低价是否会影响到京东的利润,这份净利润高速增长的财报显然可以消除外界的部分疑虑。
从财报上看,京东并没有盲目的补贴钱来冲刺短暂的GMV的增长,过渡卷价格,牺牲公司的利润。
京东所做的是比低价维度更高的战略:即回归到“成本、效率、体验”,而非单纯的价格,价格只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价格、商品、服务共同构成了用户体验,推行低价相当于补齐了京东的短板。
在今年5月份,京东CEO徐冉提出,京东在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利润不下降的同时,服务和体验能不断加码。
本季度的财报则是京东战略执行的检验,二季度,京东成本同比降低0.4%,在营收同比增长的情况下,成本却不增反降,显然,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给京东挤出了新的利润空间。
巩固用户体验的核心优势也给京东带来了更高的用户活跃度,二季度,京东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继续保持了双位数增长。
从两家的财报可以看到,中国电商零售基本上告别了高速增长时代,京东增长1.5%,淘天下滑1.5%,苦苦挣扎。
国家统计局发布: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726亿元,同比增长3.5%。从近两个月来看,6月增长2.0%,7月增长2.7%;
从GDP维度来看,上半年GDP的增长在5%,很明显,消费的增幅低于GDP的增长。
当前的环境下,各大电商平台也同样面临着一样的增长压力,怎么样在存量的市场里面抢夺用户,守住市场份额,都是各大电商平台要应对的难题。
去年5月,马云提出“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此后阿里在过去的一年中,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不仅覆盖了原有的业务模式,服务体验,还兼顾了市场策略和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淘天集团上线先用后付、仅退款、推行新疆包邮、升级88VIP权益,再到率先取消618预售模式、不再强推“五星价格力”,这些措施无不体现着,阿里希望在用户体验和商家管理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8月9日开始,淘系电商将开始收取0.6%的平台技术服务费。2020年以来,国内所有主流电商平台都开始陆续收取这笔费用,阿里是最后一家收费的,而且它的收费口径也是最严格的,只有交易成功的订单才会收取这笔费用。
另外,8月15日阿里宣布全量开放全站推广,这一付费推广模式,将显著提升商家的推广能力和ROI,提振付费参与度,将中小商家和大商家的推广能力对齐,让双方地位对等,无疑,能够大大刺激小商家的积极性。
与阿里不同的是虽然也退出了仅退款的服务,取消618预售,但是其核心策略依然聚焦在“低价”上,确保价格优势。
主流电商平台中,淘天集团、拼多多、抖音均不再把“低价”作为第一战略选择,回归GMV,目前只有京东在低价策略上毫不退缩,反而进一步扩大了“买贵双倍赔”的覆盖范围。
按理说京东卷价格的同时会损失利润,那么是如何平衡的呢?关键在于用户体验和供应链效率的双轮驱动。
首先在产品端,京东通过丰富第三方商家生态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购物选择。
在价格端,第三方商家数量的增加本身就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低价选择,京东则通过补贴锦上添花。
在服务端,去年8月,京东首次下调包邮门槛,消费者在京东购买自营商品,京东PLUS会员享免邮权益不再需要使用运费券,全年无限免邮;普通用户自营免邮门槛从99元降至59元,仍享京东“211限时达”等服务。
京东自营在今年2月份推出“免费上门退换”服务,自第三方商家加入此行列并打上相应标签后,消费者售后满意度飙升至93.5%,同时逆向运费纠纷率锐减56%,用户、商家和京东三方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
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用户体验提升措施下,京东季度活跃用户数和用户购物频次在二季度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
没有单纯依赖价格竞争,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体验的价值主张,实现平台、三方商家、消费者价值的共同提升,也成为京东零售的经营利润在本季度开始强势发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里和京东的其他业务板块不再做过多的分析,博主也不是太熟悉。
但不得不提的是,未来电商的发展将不再是国内,存量市场中的争夺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未来的市场将是海外。
不同于中国电商的渗透率,海外国家目前电商基础设施还不全面,用户购物习惯还未养成,中国电商企业将大有可为。
京东零售自前期出海失败后,便把业务聚焦在国内,目前京东国际业务主要来自于京东物流。财报显示,京东物流已在全球拥有近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总管理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目前京东快递国际业务最快3日即可送达欧美主要国家。
营收方面,国际商业同比增长32%,是6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业务。
物流领域,菜鸟网络加速了在欧洲、北美等地的海外本地快递网络建设,季度收入实现了16%的同比增长;而在商流方面,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同样表现出色,其中国际零售商业板块实现了38%的高速增长。
无论是速卖通还是Lazada均表现不错,其中Lazada去年经过裁员风波后,已经实现盈利。
当前局势下,阿里能否通过国际业务的增长,来弥补国内的放缓趋势?京东又能否通过聚焦“成本、效率、体验”巩固其低价优势,同时探索出海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为大家分享所见、所思、所想。
电商报Pro《阿里京东财报出炉,我看到了电商的未来》
字母榜《京东拒绝内卷》
36氪未来消费《坚持长期投入,京东后劲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