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面的图纸上,我们初步认识了古建筑大木架各部件的名称,看起来十分复杂,它们为什么这么设计,在整个建筑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木构部件可以分为几组:

垂直支撑部件:它们提供高度,把屋顶向上撑起来。

纵深向水平部件:它们提供房屋进深,把前后檐柱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叠架把屋脊顶高。

向水平部件:营造出房屋的宽度,提供横向稳定。

口字形联络部件:这些部件沿外部和内部柱网布置,分为上下几层把整个屋架稳固成一体。

下面就来看看这几组基本构件的详细构成:

1.垂直支撑部件:

⚫ 柱

     柱,是建筑物中垂直放置的主受力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南禅寺大殿四周共有檐柱12根。

⚫ 斗栱

   斗栱唐宋时称为“铺作”,按位置分为三类:柱头铺作(柱头之上的斗栱)、补间铺作(柱间额枋或普拍枋上的斗栱)和转角铺作(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前后左右挑出的弓形横木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它可传递荷载,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这承托的构架上,以分散横梁和立柱衔接的地方横梁所受的集中剪力,使梁木不易折损。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

⚫ 蜀柱

   又称侏儒柱,明清时称瓜柱,是不落地(通常是站在梁上)的短柱。常见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

2.纵深向水平部件:

   这部分通称作梁(唐宋称栿),可以有高低几层梁构成,它们的作用是把槫檩支撑的重量层层传递到柱子上去。

⚫ 四椽栿

  栿的名称通常是由其长度来的,长度的单位是看屋顶上这个栿的长度里搭了几根椽子,最顶上一根栿,上面托着屋顶前后搭下来的各一根椽子,就称为二椽栿再下面一根栿在前后又各比它多架了一根椽子,就称为四椽栿。明清时栿改称梁,而且命名不再按椽子数而是梁撑起的檩的数目算,比如二椽栿就被称作三架梁,四椽栿被称作五架梁。

⚫ 平栿

    二椽栿更常用的名字是平栿,明清称三架梁。

南禅寺 – 06大木架构成

⚫ 系头栿

   系头栿是歇山建筑才采用的一个特殊构件,它的侧面开洞,山面檐椽的椽尾插入洞中固定,在清代建筑中,这个部件称作“踩步金”。

⚫ 剳牵

剳 (zhā) 牵又写作搭牵,是长一椽的梁,明清称抱头梁。

⚫ 椽子

椽子是大木作最上面一层,搭在高低两条槫间,一根挨着一根,共同负担起泥背和屋瓦的重量。

3. 横向水平部件:

    横向水平部件是各种槫,明清称檩,其作用是架起椽子。密密麻麻的椽子,是房屋木架最上面的部分,每根椽子的头尾分别搭在相临的两个檩上。

⚫ 脊槫

    脊槫明清称脊檩,是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站在平栿之上。

⚫ 平槫

  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前后最中间一组椽子成为脑椽,就是一头搭在脊槫上,一头搭在平槫上。

⚫ 檐槫

   檐槫又称撩风槫,坐在斗拱之上,为檐椽提供支撑。

4.把柱子稳定住的口字形联络部件

   为了让柱顶不会晃动,古建筑里一般会设计几组木枋,把柱顶和斗拱矩形固定成一圈,象一个口字形。

⚫ 地栿

    地栿是柱脚处把柱子连成一圈的构件,在大门处露出部分就是门槛。南禅寺本无地栿,1974年维修时为了架构稳定,在墙下增加地栿,外部不可见。地栿、房柱、阑额构成框架,对提高房架稳固性有作用。

⚫ 阑额

   阑额,是柱子上端联络和承重的木构件,把相邻的柱子连接在一起。清称额枋。

⚫ 柱头枋

   柱头枋,斗栱内泥道栱或慢栱承托的枋料,称谓柱头枋,用来把相邻斗拱联系在一起。

⚫ 压槽枋

   柱头枋中位于最上面,直接与檐椽接触的那层,称为压槽枋。

⚫ 普拍枋

   普拍枋,平卧与阑额之上的木板,在横断面上看与阑额作’T’字形相交,用来承托斗栱的木结构。四周交圈,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一些早期建筑,比如南禅寺,没有使用普拍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