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种情况,未来的党中央也必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只可惜由于一个错误,他害死了井冈山上一半的红军战士,这才在受到毛主席的五次批评后最终边缘化。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杜修经当年到底做了什么,即便犯下大错,他又为何会三次入党两次脱党呢?
二十九团
1907年,杜修经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的一户贫苦家庭之中,其父母都只是普通的庄户人家,靠天吃饭、靠地活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本事,不过所幸,与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一样,他们深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即便砸锅卖铁也还是供儿子读了几年书。
当然,也正是因为父母的坚持这才给到了杜修经睁眼看世界的资格,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对腐朽落后的旧中国愈发反感,他也无时无刻不想建立起一个强大、民主的新中国,这与我党的理念不谋而合,恰巧湖南正是中国共产党运动的重要省份,1925年,年仅十八岁的杜修经就这样接触、了解,并最终认可了共产主义,进而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
靠着出色的文化水平,以及强大的执行能力,杜修经在党内很受重视,尤其是毛主席,更是对他大加赞赏,为此,组织上没少提拔这位后起之秀,仅在1928年3月,就将他从市委秘书升任成为了湘东特委委员,负责领导起了湖南东部地区的地下情报工作。
由于职责所在,日后杜修经曾四次登上过井冈山,这不就在1928年6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便将他派去了井冈山传达命令,要求驻扎在当地的红四军立刻向湖南南部转移,并就地发展力量,然而对此毛主席却并不同意,出于对敌情的担忧,他赶忙向省委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重新讨论红四军的去路问题。
不过还没等商量出个所以然来,湘军就派出了两个师向井冈山发起了进攻,见此情形,朱、陈两位老总第一时间就率领二十八、二十九两个主力团展开了反击,出乎意料的是,仗打的居然格外顺利,两个团竟硬生生击溃了敌人装备精良的两个师!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只因战场距离二十九团众官兵的家乡宜章县很近,他们离家太久了都想着回去看看老婆孩子,这才拼了命的打仗,希望在打了胜仗之后顺带着回家看看。
但很显然,军令如山,在敌人环伺的情况下,即便胜利了部队也必须快速返回井冈山上,因此,朱老总和陈老总也就否决了几名士兵代表的意见,决定继续返回井冈山。
不料此举很快就引发了众官兵的不满,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家乡就在眼前,谁又能像大禹一样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因为思乡,二十九团的众战士居然背着军官和党代表秘密召开了一场士兵委员会,并很快做出了拒绝听从命令,全团直接赶赴湘南的决定。
待得知此事后,朱老总和陈毅瞬间就慌了神,他们倒也不是不想让战士们回家,实在是大敌当前,没了二十九团拱卫井冈山的局势危急万分啊!
没办法,二人只好一边好言相劝,一边将问题汇报给了毛主席,而眼见战士们一门心思只想回家,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军令,朱老总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得暂时解散了团里的士兵委员会,严肃命令全团必须回到井冈山根据地。
但想想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战士们的心都在湘南又怎么可能走得快呢?一路上全团战士大多磨磨蹭蹭的,甚至还有不少三五成群的小团伙在公然发牢骚。
如此军心、如此士气还怎么打仗?没办法,朱、陈二人也只好再度停下,随即组织召开了一场军委扩大会议,希望再一次商讨一下部队未来的去处。
在当时的部队之中共分为三伙“势力”,一伙是朱老总、陈老总领导的军委,一伙是士兵们组成的士兵委员会,前者主张回井冈山,后者主张去湘南,因此如今就该由第三方势力做出决断了,也就是省委的意见。
按理来说,省委的同志肯定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知道一旦部队去往湘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会处于怎样的险境,因此,不管怎么看,作为特派员的杜修经同志都该站在朱、陈这边,坚决反对战士们的自作主张。
然而,任谁也没想到的是,杜修经居然在会上直接提出了相反意见,大致意思就是说,转移湘南本来就是省委的建议,既然这也是大多数战士们的心愿,那自己也支持这一决定。
这下糟了,两票对一票,在民主制度的影响下,朱老总即便再不甘心、再不情愿也只能服从,随即一边率部改道湘南,一边将这个不幸的消息告知了毛主席。
八月失败
一边是思乡心切的战士,一边是岌岌可危的革命形势,此刻党的命运全都交到了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的身上,他选后者,危机就将迎刃而解,他选前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明眼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居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话接上文,在得知二十九团的变故之后毛主席大惊失色,原因不难理解,要知道此时此刻,国民党军得知井冈山兵力空虚,已经在前来攻打的路上,二十八、二十九两个团只要回来,一切就都来得及,可他却无论如何也没想明白,为何一贯聪明的杜修经会在如此紧要关头犯糊涂。
但很显然,现在并不是责备谁的时候,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杜修经意识到了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便还有救,为此,毛主席立刻就给对方写去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以大局为重,只是很遗憾,杜修经连看都没看便率领部队继续进发了。
由于思乡心切,两团很快抵达了郴州,这里驻扎着国民党将领范石生的部队,见此情形,朱老总顿时喜出望外,原因很简单,这个范石生与他算得上是半个朋友,当初南昌起义失败,他就是在对方的帮助下幸免于难的,后续,二人更是达成了互相不进犯的约定,因此部队完全可以光明正大的越过郴州,尽快赶赴湘南地区。
可让朱老总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此时,又是这个杜修经站了出来,根本不管什么前因后果,就是以部队缺乏补给为由,硬逼着他攻打郴州。
其实如果不考虑道义问题,杜修经的做法也没什么问题,毕竟不管约定如何,敌人终归是敌人,但问题是他只管下达命令,却根本管不住这群骄兵悍将!
由于连续成功反抗上级,二十九团的战士早已飘飘然,故而在打下郴州后,眼见遍地的物资、金银,他们根本就不管什么党纪军纪,三五成群直接开始了哄抢。
并且最致命的是,范石生在得知朱德违背诺言后勃然大怒,如今已经在前来反击的路上,一边是迫在眉睫的敌人,一边是“掉钱眼里的兵”,见此情形朱老总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没办法,思来想去朱老总也只能先把二十八团撤走,希望二十九团能够快些赶上,但事与愿违,在大发洋财后,二十九团的战士已经彻底不服管了,他们根本不顾团长、党代表的劝阻,直接朝着老家宜章县的方向四散奔逃,到了最后,全团上下居然就只剩下了二百余人。
不仅如此,二十九团这边的变故也很快影响到了二十八团的军心,二营营长袁崇全直接叛变,还顺带着拉走了六个连的部队,虽说后续,有四个连被成功带回,可在劝返途中,时任红四军参谋长的王尔琢同志却不幸牺牲,对于红军来说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大。
一个团全没了,一个团军心丧失,一个革命元老牺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半数将士身亡,可以说,革命形势已然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不过幸运的是,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就率部下山接应,这才得以保住了革命的火种。
失败原因
对于我党来说,八月失败虽然刻骨铭心,却也起到了很强的警示作用,在这其中,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党中央领导人学会了很多,这才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队伍愈发强大,总结起来共有以下两点。
首先就是有关杜修经的问题,从原则上看他并没有犯任何错误,转移湘南这是湖南省委下的命令,他只是奉命行事,攻打郴州也是为了补给队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但很显然,他犯了一个干部最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凡事太过机械化,只知道服从命令却不知道审时度势,不知道按照实际情况做变通。
就拿转移湘南的命令举例,其实这个命令在当时是存在争议的,再加上通讯手段的落后,该策略早已跟不上事态的发展,作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干部,他完全可以摒弃命令,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做出更好的决定,就比方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他都不用提出意见,只要默不作声就能促成回军井冈山的结果,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的思想实在太过死板,这才酿成了后续一系列的惨剧。
其次,对于战士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党中央和毛主席同样感触良多,要知道,士兵委员会制度乃是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期间亲自创立的,他的初衷是为了让官兵平等,并进一步激发战士们的创造力,但他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时候真理还真的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太过的民主没准儿会适得其反。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否定民主制度,而是在说,民主应该建立在思想统一、坚定理想的基础上,因此在八月失败之后,组织上亦是针对这一点做出了改进,不断加强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得来说,这场巨大的失败杜修经占主要责任,二十九团的战士们负次要责任,而这也正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党内都将杜修经视为罪人的原因所在。
不过即便如此,毛主席也并没有彻底否定杜修经,还是给到了他将功补过的机会,在湖南特委重建之际,更是让他扛起了书记的重担,只可惜杜修经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后续,成为湖南省委常委后,也就是1930年前后,他居然离奇失踪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他都没有和组织上取得联系,还是直到1937年底,他这才在香港露面,并被重新安排了工作。
如此长时间的空白着实值得怀疑,毕竟这八年算得上是中国共产党最艰难的时期,这时候不在,局势好转却出现了,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就在杜修经好不容易重新入党后,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居然再度失踪了,而且这次的时间更长,还是直到解放战争后期这才再度出现。
虽然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他是去到国民党部队中卧底了,这才一直不方便联系上级,但每当提起此事时,他却总是支支吾吾,从未做出过正面回答,而他的党籍问题也就这样被暂时搁置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建国后,还是在蹇先任的帮助下杜修经这才得以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虽然党籍还未恢复,却直接成为了省委的观察员。
然而由于后续局势动荡,杜修经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由于过往的经历与毛主席的批评,他直接被打成了“叛徒”、“反革命”,这也就导致直到退休前他的党籍也没有恢复,还是直到1985年,眼见情况日渐好转,他这才重新递上了入党申请,闻讯,组织上相当重视,而这位历经磨难、充满秘密,三次入党两次脱党的老革命亦是终于过上了几年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