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条帖子评论说:“中国式孩子不敢维护自身权利,是因为胆怯和懦弱,而这种霸凌最早来自于家长。”
这句话一下子警醒了我,在中国式家庭中,总是教育孩子们要谦让、大度,友善。
这令我联想到了一则新闻,一位宝妈带孩子上超市购物时,因为孩子口渴,妈妈给她开了一瓶矿泉水喝。
当在收银台结账时,宝妈向超市收银员提前说明情况,却被要求以10倍价格进行赔偿。
收银员表明根据超市规定,食用未付款得商品属于偷窃行为,需要进行10倍赔偿。
面对如此不近人情的规定,宝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她先是很有礼貌地解释孩子并没有偷东西,只是因为实在口渴才开了一瓶水,并且事后没有扔掉矿泉水瓶,而是要求正常结账。
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宝妈拿出手机录像,让收银员重复刚刚的话,并要求相关部门对这条规定做出解释。
当事情闹开之后,超市的管理人员到现场处理问题,主动向宝妈道歉。澄清了这个误会,并让宝妈按照正常价格结账。
宝妈的行为维护了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她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宝妈面对突发事情时,展现出了积极性防御,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
我曾经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过心理课,课堂上我向他们提问:“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不高兴?”
答案五花八门,有些小朋友喜欢生闷气、冷战,也有些情绪更加大开大合的孩子,会骂人、摔东西、离家出走等等。
有个小女孩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也是互相不理人,我就看他们谁忍的时间更长。”
所以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情绪表达方式,最初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
中国式父母很擅长教育孩子们采取消极性防御,父母总是告诉孩子:
消极性防御方式要求孩子们克制本性,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表现出理智、乖巧、大方。
在消极性防御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哪怕是被外人欺负了,也是自己回房间闷闷不乐。
当被人冒犯的时候,他们常常憋住内心的委屈,没办法痛痛快快告诉对方:“你刚刚的行为不尊重我,我需要一个道歉。”
而积极性防御告诉我们,你要积极去达你自己的感受,不高兴就直接说出来,难过了就掉眼泪,觉得被欺负了就维权。
勇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情绪到来时,不要逃避和压抑情绪,而应该学会解决情绪。
宝妈在处理被超市收银员要求赔偿一事时,她一直保持着以结果为导向的处理方式,没有以情绪为导向。
也就是急于说明自己没有做错,当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认可时,就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甚至做出出格的行为。
泰州市民黄某在商场买了两件衬衫,回家后发现衣服起球,怀疑是质量有问题,于是到柜台讨要说法。
柜台负责人拒绝了索赔的要求,双方交涉未达成一致意见。
黄某当时情绪上头,突然怒砸柜台,撕毁店中的衣物。最终的结果是,黄某花费了7200元弥补店内的损失。
黄某就是典型的以情绪为导向处理问题,光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反而忽略了问题核心——“我来这里到底是为什么?”
以结果为导向的处理方式是,集中火力解决主要矛盾,不要将精力花在发泄情绪和获取别人的认可上,只需要解决需求就足够了。
其实在看到宝妈拒绝索赔的行为时,我第一反应是佩服她的勇敢。
当她发现收银员无法正视她的诉求时,她很果断拿出手机维权,进一步将事情闹大。
当时在这则新闻评论区下面,有不少网友说道:“10倍赔偿也就20块钱而已,至于闹这么大动静吗?小孩子看了也会觉得丢人。”
正是因为这种“怕事”的心态,导致了这部分人的利益边界被侵蚀。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都时常遇到被人损害利益的时刻。
比如:被上司开了一个不礼貌的玩笑;遇到同学或者是同事的孤立;在餐厅吃饭时,发现食物与宣传图不符;网购的商品少发货……
当遇到以上行为时,你也许会说:“算了,没必要计较这么多。”
但是,合理维护自身权益,正是尊重自己的基础表现。很多人之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因为缺乏勇气。
我至今记得,在大学时期军训时。旁边的女生因为打了一个哈欠,被教官调侃道:“你昨晚干什么去了?偷人了吗?”
当遭遇不友善的问候时,她站出来为自己讨要公道,直接与教官领导争论,最终要求调侃她的教官在全体学生面前为她道歉。
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那就是:“人怎么能有种成这样?”
在面对冲突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我们活在人世界的必修课之一。
宝妈的处理方式,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不仅是小孩子能从中受益,成年人也感受到她的处事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