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一个被远远低估了的帝王,政治手腕和战略手段之高超,在中国帝王里可排前四,拿康熙跟他比,还真不行。如果再给他十年,估计都没后面康熙什么事了。
皇太极接手的是个烂摊子,烂到不能再烂。
后金连年闹饥荒,经济濒临崩溃,逃荒者极多,人口严重下降;军事上连续遭遇了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的失败,国威一落千丈;漠南蒙古林丹汗虎视眈眈;就连朝鲜国王仁祖李倧也频频挑衅,根本不把后金放在眼里;明军依托“堡垒加大炮”战术——锦州、义州、大凌河,步步紧逼……
内部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主要是三人拥护皇太极登基有功)与皇太极同时并坐,他这个所谓的“大汗”更像是一个“议长”,而非后金政权的首领,毫无政治权威可言。
但在短短数年之间,皇太极通过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和雷霆手段,逆转乾坤,集大权于一身,布国威于四方,整军经武、改革政治、广纳贤才、纵横捭阖,将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变成了一个高效、强力、上下一心的“中央集权帝国”。
1635年,皇太极击败黄金家族直系后裔——察哈尔林丹汗后,获得了元顺帝的传国玉玺,也许这是天意,接下来,以此为契机,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奴隶制的、松散的游牧政权改制为一个权力结构稳固、经济来源充实、政治制度合理、军事力量雄厚的帝国。
他首先做了一件大事,可以说跟老努想的完全不同。
他废除了“女真”的族名,代之以“满洲”,哪些人属于满洲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即索伦诸部)、部分蒙古人、朝鲜人、辽东汉人、锡伯人等等。同时又通过大修《太祖实录》,将努尔哈赤拔高为一个帝国的开创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边地部落的可汗。
这就好比从有限责任公司直接一步到位IPO!家庭企业小作坊直接变成了大公司、跨国集团。
而且,废除诸申之名(女真),非常好的甩脱了历史的包袱,他甚至下诏明确告诉中外之人,“金之诸申非我满洲也”,意思就是我们这帮股东和灭掉大宋的那个金国两码事。这样就有效化解了明朝辽东边民、降将对于金的敌视态度,以及和蒙古之间的紧张关系。
而且,通过旧满洲(佛满洲)和新满洲(伊彻满洲)的建立,把更多的、更北边的通古斯野人、部分蒙古人都拉进了满洲这个族群,强化了满洲的政治基础和军事实力。
其次,他果断废止了老奴的烧杀抢掠政策,征询汉人谋士老范、老佟、老宁等的意见,大力招徕汉人农垦、贸易,划定农耕、渔猎、游牧、商贸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正常收税,建立财政制度,这就保证了帝国的经济来源,这是至关重要的。没钱啥也干不了,当然钱不够的时候还是会出去抢蒙古、抢朝鲜、抢明朝。就当是赚外快吧。
而且他彻底的征服了漠南蒙古。把黄金家族的林丹汗活活打死,又娶科尔沁蒙古的格格、公主们为妻妾,送儿子过来当人质;设立蒙古八旗,增加民众和兵源。彻底消除了后金来自西方的威胁,获得了漠南蒙古的人力物力马力兵力,以及进攻明的通道。
然后1636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取中原古代王朝五行更替之意,以清之水德代替明之火德,布告中外。同时,二次出兵,踏平朝鲜,逼迫朝鲜国王李倧在南汉山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断绝与明朝的联系,相当于断了大明一臂。
在这前后,又依据范文程、宁完我等汉臣的意见,仿照中原帝国设立六部、监察、财政、内务、理藩、军工等各个机构,彻底把老奴留下来的一个草台班子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正规王朝。
1633年,孔有德投降后金,带来了葡萄牙原装进口的红衣大炮。皇太极大喜过望,趁机组建了重炮兵部队——乌真超哈。清军初步形成了步骑炮的强大立体攻击能力,已经是东亚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所以说,后来即使吴三桂讲武德、不叛国,不让出山海关,清军照样能进来,李自成还是打不过,刘宗敏、李过还是会被阿济格追着打。
之后就是大家知道的,通过“松锦之战”(1640–1642),彻底消灭了明军最后的精锐,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
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生前早就不止一次对诸王大臣提到,“伐明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树自扑”,十分强调不能心急,一步步强壮自身,同时寻找机会不断削弱明王朝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军事、政治、谍报、奸细、示威、装怂、抢劫等等。
比如他不止一次给崇祯写信,表示明是大国,我们只是小邦,能不能和平共处?其实目的只是麻痹明朝,争取发展时间等等。再比如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招揽祖大寿,甚至不惜低声下气。
任何对于大清的事业有帮助的人和事,都全力去做、去拉拢,不在乎面子和里子,非常务实。
任何对于大清的稳定有害的人和事,都必须解决。不管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还是德格类,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敲打的敲打。
收上三旗之权,弥合八旗纷争,强化战争机器,建立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火器技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建立千秋大业。
放眼二千多年中国历史,能与之比肩的帝王不过寥寥二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