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夜话476 七都双塔(苏州吴江区七都镇双塔桥)
双塔
七都,苏州吴江区辖的一个古镇,宋代得名。中国古代最基层的地方行政机关为县衙,县令是皇权所及的最低一级官员,有七品芝麻官之称,县级以下的治理大都依靠士绅耆老,以宗法维系,其代表就是遍布各地的宗族祠堂。都甲(保甲)制为征收田赋而设立,都和甲往往代表人口的数量,十户一甲,十甲一都,多以序数排列。江南各地存有许多含都字的地名,七都这个名称遗留着古代都甲制的痕迹。
太湖大学堂
七都双塔名闻遐迩,此次访塔之旅从湖岸的太湖大学堂开始,这里曾经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斯人已去,学堂已然。车辆沿着南太湖大道前行,目光在湖水与桑田之间转换,潋滟的湖面,盎然的田野,伯劳闲飞,孤凫悠游,人间胜景莫过于此。
丁家港闸
一路经过无数水闸,大都可圈可点,金兄带头,翻越护栏登上闸顶,浩渺烟波一览无余,也许是长江全流域的十年禁渔,湖上不见樯帆,日照波心,粼粼有斑。
太湖
太湖
途经的庙港正全力打造江村旅游。九十年前,年轻的费孝通在开弦弓村进行社会调查,留下了著名的论文《江村经济》,他所聚焦的三农问题,对半个多世纪后的乡村发展仍有着积极的作用。江村文化园尚在建设,故不安排在此次行程中。
七都双塔
帆影
七都双塔矗立于太湖南岸的湿地公园,七层佛龛,八角飞檐,黑白相间,简洁优雅。登上塔基眺望湖面,帆影幢幢,显然是为了摆拍。双塔美化了环境,但它只是景观塔,并不是传说中“双桥峙塔”的所在地。于是略作打卡,开启导航,去寻找真正的古迹。
天王殿
古迹并不好找,输入“双塔桥”,到达的是双塔桥村委会,几经辗转,终于来到了七都与南浔交界处的目的地,这里也是江苏和浙江的交汇点。双桥一拱形一平梁,呈八字型横跨于湖漾之上,两桥之间是一座建于沙洲的梵黄寺院,有浮碧庵的美名,现在叫天王殿。南北湖漾串联起来状如葫芦,双桥犹如系在葫芦腰上的丝带。
石塔
双桥一侧立着两尊实心石塔,所谓宝塔镇河妖,石塔南北排列,布局并不合理,应该也是重建的,倒是双桥中的东侧三孔拱桥造型古朴,风姿绰约。
梁桥
拱桥
双塔桥原名双石桥,始建于明洪武年,初为两座石拱桥,在东西两端各建有一座宝塔,双塔桥因此得名。双塔桥在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因水道变化,西桥改成了平梁桥。现存拱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保持原有形制。拱桥全石砌筑,桥顶立有四个雕狮望柱,雄狮踏鞠,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追逐权力;雌狮轻踩小狮,俗称太师伴少师,代表子嗣绵延。主拱孔洞南北有联,北联为:“水从天目来源,导江入湖皆夏禹王力;塔跨桥头分峙,齐云曜日昉明洪武时。”南联为:“是吴中第一津梁,揽太湖三万六千顷;问劫后重修岁月,维光绪二十有七年。”始建、重建年代,地理位置尽出联中。
石狮望柱
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双塔桥地处吴越要冲,是两地连接的必经之路。清朝中后期辑里湖丝盛名鹊起,南浔为富一方,一时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美誉,商贾频繁出入,水路过桥洞,旱路走桥面,桥上桥下,熙熙攘攘。公路畅达以后,双塔桥失去了原有的中心位置,渐渐淡出于时代的洪流。西塔毁于抗战的烽火年月,东塔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古井
流水潺潺,岁月悠悠,总会有人想起曾经的沧海。上世纪八十年代,潘虹主演的电影《杜十娘》在双塔桥取景,影片中的杜十娘以双塔桥为背景怒沉百宝箱,给历史增添了一抹凄美的亮色。
桥畔民居
徘徊于桥上桥下,从桥东的民居里走出一位矮小精干的老人,他告诉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毁掉的东塔所在地,这里以前属六都,现在是七都镇贯桥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关部门希望在原址重修双塔,因房屋已建,村里人并不同意,最后把双塔移至太湖之滨。老人世代居住双塔桥边,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据他言道,浮碧庵后两进是原来就有的,前面高大的天王殿是后建的。“双塔峙桥”曾是六都八景之一,其他七景早已不存,唯有双塔桥还在原地,两座新建的石塔也算聊胜于无吧。
古浮碧庵
谈话之间,湖漾中传来哗哗的水声,不时有小鱼跃出水面,老人说,这是水里的瓦鱼在追逐小鱼。询问为什么没人捕鱼,老人介绍说,瓦鱼肉质太硬,不太适合食用。真是一方水土有一方风物。
三孔拱桥
告别老人,再上桥巅,放眼四望,水村烟树尽入眼帘。细数传说中的昔日美景:春塘叠翠、秋野游灯、刘漾菱歌、吴村烟市、朱圩渔舍、隐读耍帆、双桥峙塔、古杏笼庵。怀古的幽思涌上心头。
双塔桥
黑旋风HL公众号 24.8.31